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05,(1):6-6
科学家最近指出,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正在不断增加,这可能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要比以前预想的快。从2002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每年上升一百万分之二,而气象学家此前预计的数字是一百万分之一点五。这一上升趋势在全球各地的大气观测中都已得到证实,但科学家现在仍未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  相似文献   

4.
空气肥料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后果之一是环境污染。科学家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越来越感到不安。全世界每天要燃烧大量石油、煤、其它有机燃料,和大量燃烧产物排放到海洋上空。这势必导致星球气候的变化,首先是使全球气候变暖。它一定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农业。但是,在这种条件下植物本身的反应究竟如何呢?试验表明,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植物叶子光合作用速度加快了。即施用空气肥料的幼苗比对照组植物更加茁壮和多汁。当然,不是所有的植物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不仅汽车、空调、工厂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气候变暖,连老牛也对气候变暖承担一定责任。牛虽不会直接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但在消化草料的过程中它们需要反刍.在反刍和打嗝时,牛会排出温室气体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的含量虽比二氧化碳少,但它引起气温升高的效力却是后者的23倍。牛粪中还含有一氧化二氮和氨气,这些也就是经过养牛场时所闻到的难闻气味。据科学家测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来自家畜。如果养牛场废弃物被雨水冲走,就会造成对水源的污染。牛粪中的甲烷和氨气蒸发到空气中,就构成了酸雨成分.并随着酸雨的降临侵蚀土地。  相似文献   

6.
大气中除了二氧化碳以外,更有痕量气体在增加。它们象二氧化碳一样对全球气候起着明显的影响。这个看法是四位科学家在即将问世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还说,比较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痕量气体能长此以往地持续起着“暖房”作用,比二氧化碳有过之而无不及。该文将发表在今年六月号的《地球物理研究》杂志上。“这些痕量气体在今后40到50年里对气候变暖的影响要超过二氧化碳的两倍或三倍。”其中一位作者R.J.西塞尔朗这样说的。他目前是美国国家大气研  相似文献   

7.
森林与生命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特征不仅是科学发明和技术成就的蓬勃发展,而且也出现了有关它们未来发展的预测。例如,科学家们认为,如果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含量继续增加,那么气候就要改变,逐渐地趋近于上新世气候。自然界天然地达到这种气候要用数千年的时间,而现代的文明只要数十年的时间就非常神速地进入这种气候。目前对于自然界来讲,还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突变研究: 争论还是行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海 《科学通报》2004,49(13):1339-1344
全球气候突变已经为冰芯、海洋钻探、石笋、黄土、湖泊沉积和孢粉等气候记录所确证. 全球气候存在两种稳定状态, 即冰段条件和间冰段条件, 其间的转换为突变性质. 气候的突变在北半球和赤道地区则具有同时性, 其时间尺度可以短至10年际. 气候突变对人类影响重大. 为此, 比争论更重要的是切实的行动, 比如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9.
三个新的报告使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的消息又成为新闻。从1975年至1982年这几年中北极和南极的气候出现了同步变暖的现象,也许这是广泛研究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真正的先兆。然而去年气温出现下降、是否由于欧尔契诺火山(El chichon)的喷发?通过较长期的观察、研究,进一步证实;在最后一次冰期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比现在少得多。  相似文献   

10.
<正>气候科学家发现,自21世纪初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导致了全球光合作用速度加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从大气或水中吸收二氧化碳,这个过程被称为“初级生产”。随着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增加,这一过程的速度会加快。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量化了全球陆地植物的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该团队从全世界68个地点——包括农田、草地和森林收集了数据,测量了2001年至2014年间植物正上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类活动使大气层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微量气体含量增高,通过“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但是,这种气候变暖是否已经成为现实,在科学家们中间并未完全取得一致意见。最近,英国的科学家们找到了新的证据,说明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他们首先分析了赤道以南和以北从1850年到1985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发现南北两个半球的气温都大约升高了0.5℃,其中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世界上最大的气候建模研究的结果,温室效应可能要比专家们以前所预言的情形严重得多得多。在最坏的情形下,与前工业时代相比,翻了一番的二氧化碳浓度将使全球气温平均上升11℃以上。但是,除了预言更大范围的最大温升以外,该项目也扩大了温度可能变化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推动力。我们曾经以为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应该对全球气候变暖负绝大部分责任,现在科学家的研究则表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居家办公也对气候变暖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恐龙的灭绝     
恐龙是如何在地球上灭绝的呢?一种观点认为是外星球对地球的一次碰撞而形成的。但是从人们对恐龙化石的发现并不能证明其成立。尤其恐龙的灭绝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们是在不同时期逐渐灭绝的。这表明恐龙并非因一次大爆炸而灭亡。是什么原因使恐龙静悄悄地死亡呢?是氧气。我们知道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维持着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并不能时时处于平衡,而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恐龙繁盛之前。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浓度将比目前上升大约40%。如果这一预测无误,那么农作物到时候会受到何种影响呢?为了调查这个问题,全球多地的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结果发现,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豌豆和大豆的铁、锌含量都会下降,而铁、锌缺乏症已经影响到全球至少20亿人。此外,小麦和水稻的蛋白质含量也会明显下降。不过,在更高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东部地区上白垩统王氏群恐龙蛋化石记录表明,以长形蛋类为代表的恐龙种群从晚白垩世中期一直生存到晚期,但是以网形蛋类和圆形蛋类为代表的恐龙种群在晚白垩世中期灭绝了,以椭圆形蛋类为代表的新恐龙种群则在晚白垩世晚期出现.计算这些类型蛋壳的水蒸气传导率,发现圆形蛋类和网形蛋类的水蒸气传导率比长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的高4~115倍,说明前者必须在更为潮湿环境中进行孵化.根据蛋壳的δ18O记录,从晚白垩世中期到晚期,气候的变化是由湿润变为较干燥的气候环境.可以认为,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引起这一恐龙多样性事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人们所熟知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都是强调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而最新一项华人科学家领导的研究成果显示,地球从中世纪(约公元476年—1453年)就已经开始了全球气温的普遍升高.这一发现对现有的全球变暖理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8.
如果真的将恐龙复活,如何管理恐龙园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既要让游客们能够尽可能近距离地观赏恐龙,又要让恐龙生活得安全又快乐,这是恐龙保护区管理人员的责任. 管理庞大恐龙的挑战与照料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所要面对的困难惊人地相似.例如,一头成年雄性非洲大象可重达7吨,与一头暴龙的体重相当.而一些食草恐龙,如属于蜥脚类的梁龙,体重是暴龙的三倍,但它们的动作却要迟缓得多.因此它们带来的麻烦要比速度更快的捕食类恐龙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19.
煤、石油和其它含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是全球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是造成全球温度升高,并导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影响农作物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能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干脆捕捉住二氧化碳以阻止全球气候变暖呢?近20年来,人类已经向这个目标奋进。例如,尽量限制矿物燃料的使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和扩大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森林面积。日本科学家还提出用遗传工程的方法,让海藻和海草的生长速度比过去快10倍。这些海藻和海草通过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干净。此后,人们再把这些摄入大量二氧化碳的海藻和海草埋入采掘殆尽的煤矿坑中,为千万年后未来的人类提供可燃烧的能源。美国科学家别出心裁,正在设想利用空间技术给地球撑把  相似文献   

20.
钱志春 《世界科学》1991,13(7):28-31
从前二年开始,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全球变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争议的问题涉及全球气候是否在变暖?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人为排放是否会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否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目前用什么手段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