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我们真能将粪便"变废为宝"吗?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近日,他们发现了一种获取能源的惊人方法,而且这种能源来自于人类的粪便。研究人员表示,使用"培训"后的细菌吞噬粪便,就能产生可利用的能源。事实上,这一实验思想主要借鉴于目前的下水道清污方法。科研人员使用了一种禁食策略,定期让细菌挨饿,然后让它们与粪便进行接触,它们就会变得非常"贪吃",并对其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厕所革命"正如火如荼进行着,改厕成为全国各地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场"厕所革命"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厕所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成为了时代新的风景。"第5空间"厕所的打造上网、缴费、充电、取钱、购物、打电话、垃圾回收、上厕所……一站式搞定,被称为"第5空间",于2015年10月率先出现在北京,随后,全国各地类似的公厕遍地开花。所谓"第5空间",是继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和网络空间之  相似文献   

3.
厕所的故事     
谁都上过厕所,可厕所和厕所不一样,差别大矣。厕所之事看似小事,实则关系重大,它不仅与个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且一个地方的厕所状况标示出那里的文明程度,有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声誉。在漫长的历史上,人类把自己的排泄物直接放归大自然,即俗称的“拉野屎”。时至今日,在人口稀疏的地区人们还采用这种办法。《圣经·旧约全书·申命记》中记载摩西对他的部落的人说“要用土把你们的粪便盖上”,那是进步的表现。城市出现后,人口集中,房舍密集,麻烦就来了。世界上许多地方在两三千年前就建造了壮观堂皇的宫殿庙坛,奇怪的是处理屎尿…  相似文献   

4.
正不少人在乘坐火车时会有这样的疑问:火车上的厕所排泄物怎么处理呢?答案与你想的一样——就是"直排式",一泻千里。排泄物"直排式"所谓直排式,就是将大小便直接排放在路基上。那我们为什么看不见那些排泄物呢?因为在列车的高速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压力下,不管是粪便还是卫生纸都会被强力分解抛散在铁路两边的路基上,甚至被分解成极其细微的气雾状颗粒,弥散在  相似文献   

5.
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一些日本展览馆展出了不少使人耳目一新的高科技产品,其中有高科技的交通工具和机器人、确保有效利用地球资源的新能源系统和新式住宅。顶级节能技术复合能源——在展览馆外西出口处的附近,排列着200米左右的太阳能发电面板。另外,科技人员还会利用每天产生的大约5吨的垃圾来发电。所谓的“复合能源”就是指使用这些面板的太阳能发电以及把垃圾作为原料的发电组合。这个系统可提供所有日本馆的电力供应。生物厕所——展览馆外西出口处附近的“生物厕所”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把污水变成无味的透明水。该系统是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当今社会,环保是全世界都积极追求的目标。近日,英国第一辆生物公交汽车Bio-Bus正式上路,其处女行程约为32千米。这种公交车共有40个座位,以人类粪便或废弃食品等产生的甲烷气体为燃料。Bio-Bus单缸燃料的容量相当于1个人5年排泄粪便总量产生的甲烷,这足以支持它行驶305千米。不少市民表示:"虽然乘坐这种公交汽车需要克服一  相似文献   

7.
水空能源屋     
为-『充分发挥大自然的优势,我想发明一座水空房子。此房建造在水中,它会改变自身的形状外观、颜色和所处位置,自动收集来自水、风、太阳光等在不同季节的能源,供人类使用。 郑州师专学生水空能源屋@路白梅$郑州师专!学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德国联邦可再生能源联合会大力在农村推广沼气。由于有不菲的政府补贴,不少农民都乐意把庄稼用于生产沼气。据联邦可再生能源联合会的专家估计,沼气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一种经济型能源,不仅能满足农村的能源需求,还可将多余的能源输送到城市。早在1948年,德国的奥登小镇便出现了第一个沼气设备。在30℃~70℃的气温条件下,沼气从粪便、有机垃圾、污水或食物残渣中产生。沼气的化学名称  相似文献   

9.
正它们为何如此巨大又温顺?它们为何那么喜欢吃自己的粪便?它们身上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何方"神圣"?有这么一种会游泳的动物,它们的样子像河马,像驴,像狍子,还像超大型的豚鼠。这种动物的学名叫"水豚",是水豚属下仅存的两个物种之一。水豚生活在除智利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国家,是海狸、豚鼠和刺豚鼠等啮齿目动物的近亲,也是一种半水栖动物,在靠近水域的密林中生活,在一些稀树草原上也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水豚看起来憨态可掬,它们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啮齿目动物:成年水豚的体长可达150厘米,肩高可达64厘米,  相似文献   

10.
正支撑人类社会运转的几乎一切能源,从煤、石油、天然气,到风能、生物能,其本质都是太阳能,而太阳上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当人类发现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核聚变)之后,便找到了无限能源的可能性。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在实验室里复制一个"太阳",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人类未来的能源出路。更重要的是,核聚变技术是一项几乎完美的技术,不会产生污染且近乎于无限使用。未来一旦掌握这项技术,人类将踏入无限能源时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光解水获取清洁能源氢气是缓解人类能源紧缺的重要途径,而水的氧化作为该反应的瓶颈限制着光解水的实现.科研工作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水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从金属中心和配体的选择、空间结构的影响和自组装的优势等4个方面介绍了水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海洋发电场     
正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探索,为人类向海洋发展描绘了美好的前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隐藏在海洋中的能量可以供给世界运转所需的能源。早在1870年,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就在《海底两万里》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想象力的描述:"就人类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与爱;而就无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属!"  相似文献   

13.
<正>"能源"是能量相互转化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火的出现开始,人类一直探寻着能源转化的科学规律,人类文明的进步始终依靠能源技术及其伴随的信息技术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能源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的联协运动和自动控制装置,使得蒸汽机成为人类自动把宏观能源物质转化为能源的特征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是能源革命,德国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驱动下,发明了把微观能源物质转化为能源的技术,这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重要能源--生物质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瑞阳 《世界科学》1999,(10):25-27
生物质是指地球上从光合作用获得的各种物质,它是以化学方式储存的太阳能,也是以可再生形式储存在生物圈中的碳。因此,它是地球上一个巨大的能源库。生物质的种类很多,目前人们可以利用的大致分为六大类:木质素、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油料作物、加工废弃物、人畜粪便等。生物质能的转换和利用具有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效果,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是21世纪能源发展的一个方向。展望对世纪的能源发展,国外不少学者使用了“能源革命”(energyrevolution)一词,认为人类将面临严重的能源问题,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是人类社…  相似文献   

15.
正从远处看,国际空间站像是一部细细长长的机器,或是一对正在交配的机器蝴蝶,但它的内部其实是人类温暖的家。在过去的20年里,来自19个国家的141名宇航员在这里工作、摆弄食物、抱怨厕所、开展实验、太空行走以及上上下下地打量宇宙以及我们的地球。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能源发展史。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碳基能源(煤、油、气)的发现和利用,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碳基能源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地球温室气体效应使大气变暖,导致了地球平均气温在上升。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专家表示,用核聚变为人类供给能源的可行性已经大大增加了。英国政府最近宣布投资2亿英镑用以打造一座核聚变电站,并计划在2040年之前实现此目标。政府及合作企业告诉BBC,他们的短期目标是在5年内使这个能发电的聚变反应堆的示范模型正常工作。尽管如此,这条"聚变发电"之路也是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18.
能源,是人类永远的话题。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脉,"能源短缺"必将迟滞人类的发展。近些年,在科学界爆发出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真空中存在"零点能"。"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除非你是量子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家知道,真空中实际上  相似文献   

19.
<正>众所周知,核聚变能资源无限,能够和谐高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终极能源目标之一。核聚变能源的诱惑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世界各国都不愿只做旁观者,特别是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一些重要国家和国际组织,早已着手布局。我国也不甘人后,数十年如一日地发展研究,开启了核聚变研究的创业之旅与逆袭之路。  相似文献   

20.
《科学24小时》2013,(10):1-1
<正>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蕴藏着巨量的资源和能源。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在海洋上航行、捕鱼,对海洋进行探索,但时至今日,坦率地讲,我们对深海还所知甚少。1960年1月,美国"迪里雅斯特"号潜水器首次潜入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此次下潜最大潜水深度为10916米,就在这条温度只有几摄氏度、水压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永远笼罩在黑暗中的海沟底部,科学家们竟然看到一条鱼和一只小红虾在游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