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是脆弱的,就像树上的叶子. 欧·亨利的经典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那个病重的女孩琼西把自己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口的常春藤叶上,当它们一片片落下,她就一点点丧失希望.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最后一片叶子令人绝望地掉了下来,但它的位置却被老画家贝尔门用颜料代替.那个画在墙上的叶子拯救了女孩.在寒风中死去的老画家,完成了他一生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续上期)在白光外边是一圈圈的彩色光环,颜色好像雨后的彩虹,但是一圈比一圈淡。荧光当中有个大发光体,也就是我上次看到的那个“大怪物”,不过它后面是能开合的。那个人把手里一个烟盒大小的东西往“大怪物”那儿一瞄,光环就开了一条缝,大约2米来宽,他就托起我进了大怪物屋里。怪物屋里一片空荡,只有一个大脑瓜的人坐在一块卷起的板上,其实这大脑瓜是一个扣在头上的罩,只露出两个眼珠子。大脑瓜人穿的是一件橡皮似的衣服,无缝合处——从脖子到腿,不分上下衣,没有扣子。带我来的人跟那个大脑瓜人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懂,只听见吱吱的声音。他们…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知以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有着高等生命才有的记忆力,但是也许这个看法要被颠覆了.研究表明,植物可以"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科学家最近提出,植物可以在一片叶子与另一片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方式和我们的神经系统非常相似.这些"电化学信号"是由充当植物"神经"的细胞来传递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10,(4):14-16
布老虎是山西民间手工艺品的传统题材,民间艺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威力把自己制作的老虎当做勇敢、强悍、吉祥之物。用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当地老百姓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愿意把布老虎当做吉祥物送给他们喜爱和尊敬的人。他们把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布老虎送给了能带给他们希望的八路军,希望他们打胜仗,更希望他们平安。当左权将军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十字岭殉难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孩子。他在弥留之际掏出了一个当地老百姓送给他的布老虎,嘱咐他的妻子一定要交给他们的孩子……从此以后,当地老百姓都把它称做"将军虎",它更象征了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5.
这里说的王冕,是指元末历史上那个著名的画家和诗人王冕。熟悉一点元史的人都知道,他出身牧童,却名闻京华。他工诗善画,却傲视官场。他屡受举荐,却佯狂避世。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就以他奇特的身世作为创作素材,在"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的第一回中,对他作过十分生动的描写。我们知道,《儒林外史》是一本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名著。  相似文献   

6.
一代宗师王淦昌走了,留下一片空白。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他都是堪称中国学术界的楷模。我深深地怀念他,常常在梦幻中见到他。相识十年,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彼此都庆幸成了忘年交。去年12月25日,一个风轻抖寒的日子,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我送王老到令人心碎的那个地方,也就是火化炉前。所有的人都远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与王老低诉自己的心愿,直到接班的火化工来了,我也不愿离开…火光中的王老,化成一缕青烟消失了。回来的路上我在沉思:王老一生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猛抬头,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青松还是那么碧绿,直立挺…  相似文献   

7.
《中国合伙人》被评论为一部励志电影,男人的青春从走出校门才开始.影片讲述了三个大学校友有关出国、创业、爱情的梦想以及三个人之间友情的分分合合.热评如潮,比如中国人的合作精神、三个典型群体的代表等.时值毕业季,很多大学生在继续读书、出国深造、工作、创业、爱情的最后选择等方面矛盾、纠结、挣扎,甚至迷失.因此,我个人认为该片最具价值的地方,是在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最深刻的思考. 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指出,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经受了双重丧失,丧失了必须做什么的本能和应该做什么的传统.因此,有时人们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做过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这是一个简单又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原因有两个:首先,植物的呼吸过程是人眼无法看见的。其二,很多孩子并不认为植物是"活物"。在实验中,创建一个密封环境,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叶子悄悄呼吸的全过程!实验步骤1到户外,从树上摘一片个大的新鲜叶子。回到室内,准备一只(最好是透明的)玻璃碗或塑料碗,将温水倒入其中。2紧接着,将叶子放进温水,用颗小石  相似文献   

9.
无限空间和生命永恒邵水浩摘译卡尔·荣格在把他的一本书题名《现代人在寻找心灵》时,他就示意标题的意思是当真的。荣格发现宗教信仰和实践的稳定衰退招致了最严重的后果。因缺少一种满足的神话,西方社会已进入一种持久的精神危机状态。”他认为关于起源的一种解释对人...  相似文献   

10.
死亡的感觉     
一个人陪伴他的父亲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这样描述:一个阴冷的冬天的早晨,医院打电话通知我,父亲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我赶到时,他呼吸困难,发出很大的  相似文献   

11.
<正>曾经,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说可以满足他们每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因此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天生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只要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去了,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他的嘴里、鼻孔里都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打火机;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孩子,身边的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孩子,肚子里还怀着孩子;最后出来的则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加了,为了表示感谢,我决定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相似文献   

12.
封龙 《科学24小时》2014,(10):22-25
<正>第三章审判日一支特殊的军队在黑夜中被派了出去,他们的目的地是辛格镇,目标是所有的镇民。在辛格镇医院的某个病房里,艾鲁举枪对着一个小女孩。女孩蓝色的眼睛木然地盯着前方,没有一丝神采。艾鲁看着女孩的眼睛,内心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中,记忆逐渐延烧开来。曾经纯真的画面,残酷而又温柔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的头痛病又犯了,战争结束后,头疼就时刻伴随着他。"爸爸,你什么时候再回来看我和妈妈?"小女孩天真的声音在  相似文献   

13.
使命     
约克拿起手中的M-3狙击步枪,从腰间的弹药包中掏出子弹,用熟练的动怍装好,戴上垂在大衣背后的头罩,敏捷地跳到一块岩石背后,悄无声息地蹲下来。透过岩石的缝隙,他看见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篝火旁坐着三个人。其中两个穿着铠甲,正在一堆东西里乱翻。“猎物。”约克想着,不由自主地摸了一下枪托这是他的习惯动作。而在他对面的那个能看清的东西却是……一个一头金发的姑娘。奇怪的是,她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像一座雕塑,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史帝芬,你说是谁把‘这东西’埋在这儿的呢?”两个“猎物”中一个全身黑乎乎的人指着那个姑娘问道。“而…  相似文献   

14.
1999年8月一个夏夜,印地安那州一家医院的特护病房的一位男子不断地望着墙上的钟,时针指着凌晨2点。早在20年前,他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在生物学上能攻克人类生老病死的难关,希望有一天能帮助他的母亲。但面对病床上临终在即的母亲他无能为力…… 不朽的细胞如何成为有限的生命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对于生命循环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1962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杜威·华生和克里克·威尔金斯等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阐明DNA分子结构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才开辟了生物学新纪元,一门称之为分子生物学的尖端学科应运而生。本文就来谈谈华生其人,和他发现双螺旋的经过。 1928年4月6日,芝加哥南郊一个贫困家庭里,降生了一位男孩,这就是日后名闻遐迩的大科学家华生。他的父亲是收债人,不过这位老华生求知欲很旺盛,有着狂热的护鸟癖,他希望自己的儿  相似文献   

16.
嗨,老乡     
<正>假如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我敢断定,他不会是饿死的,而是死于极端孤独带来的恐惧。同理,遭遇海难的鲁滨逊爬上那个小岛后不久,笛福先生就体贴地为他"安排"了小黑人"星期五"作伴。尽管两者并非一个族类,而且语言不通,习惯迥异。不然,《鲁滨逊漂流记》绝对写不下去,因为按照常理,用不了多久,主人公就会因孤独而恐惧继而精神失常,发  相似文献   

17.
拯救南极洲     
一货船缓缓地穿过南极圈,开往地球上最南的那片白色大陆。这艘本应该没有乘客的货船,此时在货舱里的货物间却躲着三个少年,厚厚的棉衣如被子一般将他们的全身都裹住了,让人琢磨不到他们的体形大小。只有那露出的稚嫩的脸,才让人们猜测到他们的年龄。最高大的那个少年发话了:“诤浩,现在离南极还有多远?”声音是那样的微弱,似乎害怕着什么。话音刚落,另一个少年便从货物中探出脑袋,四处张望了一下,轻轻地回答了一句:“谢泽,我这就去看看。”说完,他就蹑手蹑脚地钻出货舱,消失了。还有一个少年便是我——尉光。我叹了一口气,蹲坐在货物上发呆…  相似文献   

18.
过去的2005年是一个纪念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年份,对此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确实,我们太需要缅怀和深思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尽管今天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这位伟人,但似乎我们离这位伟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越来越远。在我们的言谈中,出现最多的是对爱因斯坦科学公式所体现出的惊人力量的虔敬,对他的巨大声望的羡慕。在那个历经磨难、苦苦寻觅、不被人理解的年代,爱因斯坦在精神世界里姿意翱翔,不惧权威,决不从众,产生出这一公式的敏感心灵,以自己的方式赋予人生以意义的真正的人。人们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几百年才能出…  相似文献   

19.
或许是为了追求完美,抑或为了创造一个永不朽的传奇,当中国世博第一人徐荣村参加了1851年首届世博会并摘金夺银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竞被移花接木地续在另一个叫作“希生广东老爷”的人身上,有人便想当然地认为他曾带着自己的“荣记湖丝”绕道好望角到达英国,参加了1851年的世博会,并最终被英国画家塞鲁斯绘于油画之上。于是,徐荣村那个在历史烟云中刚刚清晰的背影又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史中,有些人是同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时间过得愈久,他们休格上的特征也就越加模糊,但是他们科学或艺术创造的特色所造成的强烈鲜明的人格也就更加明显。康·伊·巴洪院士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生命和内分泌学在我国的出现与发展是融为一体的。他把自己的一生忠诚地献给了一个事业。谈论康·伊·巴洪院士和他的生活几乎就意味着谈论在最近半个世纪中内分泌科学的发展。从这个外表朴素、态度直率,动作敏捷的人的每日工作里,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