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田晓东等提出的可快速撤销代理权的指定验证人代理签名方案,指出它容易遭受原始签名人的公钥替换攻击和代理签名人的伪造攻击,并且也不具备指定的可验证性.为了克服原方案的安全性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满足指定验证人代理签名的安全要求,可避免公钥替换攻击和伪造签名攻击.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代理签名方案不能抵抗公钥替换攻击问题,结合无证书密码系统的特点,提出一个具有随机因子的无证书强代理签名方案.方案设计基于双线性对,能够减少通信量,运行效率高.证明了本方案能满足无证书公钥体制下强代理签名应具备的所有性质.在密钥生成时为用户引入一个秘密随机因子,在签名中使用两个hash函数,能有效地抵抗公钥替换攻击.安全性分析表明方案可同时满足强不可伪造性、强不可否认性、强可识别性及防滥用性.  相似文献   

3.
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签名验证阶段的效率,其存在两类攻击,在类型I攻击中,攻击者不知道系统主密钥和用户的部分私钥,但能替换用户的公钥;在类型II攻击中,攻击者知道系统主密钥和用户的部分私钥,但不能替换用户公钥.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只有同时能够抵抗这两类攻击,才能说明方案是安全的.大多数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证明了其安全性,但是有些方案不能抵抗类型II攻击.以陈提出的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为例,给出一种适用于一些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的对应攻击方法.攻击者在拥有系统主密钥的情况下,根据两个有效的签名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个消息的有效签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并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证明了新方案针对类型I攻击和类型II类攻击是存在性不可伪造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刘景伟等人提出的高效的基于ID的无证书签名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指出了该签名方案是不安全的.该方案能受到替换公钥攻击,以至于任何人都能对任何消息成功伪造签名.最后,本文对该签名方案进行了改进,改进后方案的安全性是基于CDH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新的不可否认门限代理签名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文献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进行了密码分析,发现该方案不能抵抗内部攻击和公钥替换攻击.提出了一个新的安全高效的不可否认门限代理签名方案,新方案克服了原方案的缺点,不仅能够抵抗内部攻击、公钥替换攻击和合谋攻击,而且满足安全门限代理签名方案的安全要求,可以在公开信道中进行.  相似文献   

6.
密钥认证是保证用户的公钥不被伪造.文章指出卓等人提出的基于辫群的密钥认证方案易受公钥替换攻击.通过修改他们所提方案中注册和证书的生成和认证阶段算法,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密钥认证方案.该方案在公钥替换攻击下是安全的,并且满足其他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7.
将公钥自认证的概念引入门限签名,提出了一种公钥自认证的(t,n)门限签名方案.该方案实现了门限签名,并且能在验证个人签名(或群签名)有效性的过程中通过一个逻辑单步同时对个人公钥(或群公钥)的真实性进行自认证,而不需认证机构颁发额外的公钥证书.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案能够抵抗泄密、共谋、伪造和假冒等主动攻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YANG,TZENG和HWANG2004年提出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简称YTH方案).方法 利用有限域上离散对数困难问题和安全单向哈希函数对原方案进行改进.结果 分析YTH方案发现该方案是不安全的,容易受到公钥替换攻击,故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高效的门限代理盲签名方案.结论 新方案不仅避免了公钥替换攻击,而且还具有不可否认性和不可伪造性等安全门限代理签名和盲签名所具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结合代理重签名体制的特征和无证书公钥密码系统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无证书的代理重签名方案,并研究了新方案的一种典型应用场合.该方案采用了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解决了基于证书方案的证书管理问题和基于身份方案的密钥托管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无证书密码体制和代理重签名体制的双重优点,不仅满足代理重签名所要求的安全性,而且避免了替换公钥攻击和恶意KGC(key generation center)攻击,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无证书广义指定验证者聚合签名可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车载自组织网络和云计算等诸多领域.张玉磊等人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提出一个可证明安全的高效的无证书广义指定验证者聚合签名方案,该方案生成的聚合签名的长度和验证签名的双线性对运算是固定的.但张玉磊等人的方案构造存在安全漏洞,首先是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中部分签名算法无法抵抗第二类敌手的伪造攻击,其次是无证书聚合签名方案构造无效,最后是方案生成的广义指定验证者的聚合签名在第一类敌手的公钥替换攻击下是可以普遍伪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