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0,(21):42-43
<正>冷战初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了取得军事上相对于对方的压倒性优势,曾经制订过一系列疯狂的武器研制计划,核动力飞机堪称"疯狂中的疯狂"。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令人恐惧的"蘑菇云"是大众唯一能与核能联系起来的印象,但很快这  相似文献   

2.
李辉 《科学大观园》2010,(20):14-14
<正>核动力飞机即以核能作为动力的飞机。在冷战初期,美国和苏联为了取得军事上相对于对方的压倒性优势,曾经制订过一系列疯狂的武器研制计划,核动力飞机堪称"疯狂中的疯狂"。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令人恐惧的"蘑菇云"是大众唯一能与核能联系起来的印象,但很快这种吓人的印象便被一股"核能狂热"思潮取代,核能被认为将成为一种服务于社会的新型产业,将引  相似文献   

3.
美国开始研制另一种可怕的武器——纳米武器!美国五角大楼先进武器研发局,与位于亚特兰大市的乔治亚技术研究所,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要加速研制纳米武器,争取在5年内装备美军。纳米武器是何物?它到底有多么可怕?最有资格回答这些问题的,就是乔治亚技术研究所的纳米武器专家贾森·纳德勒。美国《防务周刊》去年5月4日进行了专门报道。  相似文献   

4.
徐涛 《科学大观园》2012,(15):I0002-I0003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近日发表文章,披露了美国五角大楼拟用来对付外星人的"十一般"武器。五角大楼的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与几家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制造商一道,正在设计创造未来的武器。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0,(19):I0002-I0003
<正>1.植入体内的武器这是美国电影《X战警的起源》中的镜头,超级英雄变异人狐狼正在展现他坚不可摧的利爪。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努力实施"人体内武器"的计划,用以打造未来的超级战士。  相似文献   

6.
美国政府基于国家利益组织的"雷达研制"等军事研发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和繁荣。雷达研制在美国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人之间进行有效的跨学科研究。从雷达研制的复杂过程可以发现,多任务协作的跨学科研究合作需要合理的多学科人才结构匹配,即:战略决策人才、组织管理人才、科学研究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7.
聚焦贫铀弹     
摘要 本文介绍了贫铀弹的概念和构成,从贫铀弹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入手,分析了贫铀弹的战术性能及其对人类与环境的影响。指出贫铀弹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较强的长期危害。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贫铀弹。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开始用贫铀合金研制常规武器弹药,先后制造了多种贫铀穿甲弹和破甲弹。随后,英国、法国、以色列等国也开始研制贫铀弹并开始装备部队。进入7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一系列由铀、钛及铀、钼等合金制造的贫铀炸弹、贫铀穿甲弹和贫铀装甲弹等。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并在世界战争史上首次使用贫铀弹。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再次将贫铀弹再次被大规模用于战场。贫铀弹是否对人体和环境有害,世界上是有争论的。下面,就让我们从贫铀弹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入手,分析其战术性能和对人类与环境的影响。铀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稀有元素,它由3种同位素组成,即铀-234、铀-235和铀-238。天然铀中的这三种同位素对核辐射能的贡献分别为50.7%、2.2%和47.1%,因而辐射主要源自铀-234和铀-238。贫铀是从天然铀中提取铀-235(供核武器装料或核反应堆核燃料之用)以后的废料,因其99%以上的成分是具有低水平放射性的铀-238,故称贫化铀,简称贫铀。贫铀的硬度高、韧性好、密度大(每立方厘米19.3克),是钢的2.5倍,抗张度为4500~6000千克/平方厘米,具有极其优异的穿透力。贫铀弹,是指以贫铀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导弹、航空炸弹、坦克炮和航空炮炮弹、子弹等。其爆炸时,产生高温化学反应,可以用来摧毁坚固建筑物和攻击坦克。1991年海湾战争中,贫铀炸弹主要以A-10对地攻击机作为空载平台,对地面坚固目标进行攻击;贫铀穿甲弹主要以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及地面发射系统对装甲目标进行攻击,最大破甲深度几乎达到1米,而常规铜穿甲弹的破甲深度最大约为0.7米。除可直接杀伤目标外,贫铀弹还会产生较强而持久的核辐射危害。生物体(主要是人、动物和植物)受照射后会出现核辐射生物效应,使细胞内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进而导致体内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键断裂而遭破坏;还会使生物机体内水分子电离成自由基,再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变性甚至死亡,直至引起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使整个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贫铀弹对人员的杀伤,主要有体内污染和通过弹片嵌入伤口的污染。贫铀弹在爆炸过程中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会使铀形成高度分散的放射性微粒和气溶胶,一部分在大气中飘逸,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另一部分逐渐沉降至地表,进入水和土壤,通过作物和水产品等食物链进入人体。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的铀,可沉积于肺部,诱发肺癌;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铀,主要滞留于肾、肝和骨髓中,引起病变。贫铀的γ射线对人体的危害虽不大,但其主要放射α粒子的能量高达400多万电子伏,在体内射程很短,直接作用于细胞,可对DNA造成很大的损伤,引发白血病和其他癌症。贫铀弹片嵌入伤口,或者普通伤口接触贫铀造成伤口污染,进而造成体内污染,并延迟伤口愈合时间。贫铀弹不是核武器,它不是利用核裂变能量来打击敌方目标,所以国际上尚无对其使用的明文规定。然而,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贫铀弹的危害。最近在英国召开的世界禁用贫铀弹会议,呼吁世界各国全面停止对贫铀弹的研制和使用。对铀的医学防护,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人体内铀的促排。国内外已研究用于促排铀的药物,主要有碳酸氢钠、喹胺酸、氨羧基类络合剂(如促排灵)和氨烷基次膦酸类络合剂,其中最被看好的是氨烷基次膦酸类络合剂。法国居里研究所对20多种衍生的该类络合物促排铀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效果最好的一种是二亚丙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促排4天后,大鼠肾和整体铀水平分别仅为对照的9%和41%。其他一些支持疗法,如营养、促进肾功能恢复、纠正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对铀暴露造成的急性肾损伤也有很好的效果。总之,贫铀弹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较强的危害。由于贫铀的半衰期(放射性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长达45亿年,这种危害将是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国际社会没有理由对此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8.
在私营太空企业成功让他们的飞船接驳上国际空间站后,美国下一个"私"字头太空项目的出发日期也已敲定.据美国太空网称,一个由非营利性私人组织设计研制、实施发射并操控的太空望远镜将于2017年发射入轨.该望远镜升空旨在发现近地50万颗小行星,并帮助研究人员绘制一张前所未有的详尽、动态的太阳系内部地图.据项目审查小组称该任务在技术上可行且成功几率非常之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纳米、纳米结构、纳米技术等术语出发,引出纳米武器的概念,将纳米武器分为飞行器类、地面爬行类和水中兵器三类,着重分析了各类纳米武器的性能和作用.指出纳米武器的出现和使用将促使未来的战场形态、作战形式、战争结局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使人们重新认识军事领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产生全新的战争理念,使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进一步向质量智能型方向发展,彻底变革未来战争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摘要 本文从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成果证实人类种族之间存在基因差异的事实出发,概述了基因武器的产生背景,提出了基因武器的概念。对基因武器的原理、性能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基因武器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制状况进行了介绍,对基因武器的发展态势及其潜在威胁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我国应当呼吁国际社会全面禁止基因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寻求对中华民族有效的生物药剂和疫苗,研制对抗基因武器的新型探测和防护器材,以及探索未来反基因战的战法、途径和手段等四项基本对策。
在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人种之间确实存在基因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被种族主义者和恐怖主义分子所利用。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或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基因武器就是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基础上,用人为的方法,按照军事上的需要,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复制大量致病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并制成生物战剂放入施放装置内所构成的武器。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基因武器杀伤力极其强大,远非普通的生物战剂所能比拟。据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毒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克,就足以使全球55亿人死于一旦。正因为如此,国外有人将“基因武器”称为“世界末日武器”。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随着基因操作等知识的日益普及,基因技术被用于制造基因武器的可能。有人甚至预测,基因武器将在5至10年内出现。在战略上,基因武器将使作战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使用者只需要在临战前将经过基因工程培养的病菌投入他国,或利用飞机、导弹等将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他国交通要道或城市,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敌方人、畜在短时间患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丧失战斗能力。此外,基因武器可根据需要任意重组基因,可在一些生物中移入损伤人类智力的基因。当某一特定族群的人们沾染上这种带有损伤智力基因的病菌时,就会丧失正常智力。在战术上,基因武器不易被发现,将使对方防不胜防。因为经过改造的病毒和病菌基因,只有制造者才知道它的遗传“密码”,其他人很难破译和控制。同时,基因武器的杀伤作用过程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人们一般不能提前发现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感受到伤害,为时已晚,在此之前早已遭到基因病毒的侵袭,很难治疗。此外,基因武器还有成本低、持续时间长、使用方法简单、施放手段多样、不破坏敌方基础设施和武器装备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心理威慑作用。目前,至少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都有研制基因武器的计划。美国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他们在普通酿酒菌中接入一种在非洲和中东引起可怕的裂各热细菌的基因,从而使酿酒菌可以传播裂各热病。另外,美国已完成了把具有抗四环素作用的大肠肝菌遗传基因与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色葡萄球菌的基因拼接,再把拼接的分子引入大肠肝菌中,培养出具有抗上述两种杀菌素的新大肠肝菌。俄罗斯已利用遗传工程学方法,研究了一种属于炭疽变素的新型毒素,可以对任何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找不到任何解毒剂。以色列正在研制一种仅能杀伤阿拉伯人而对犹太人没有危害的基因武器。为了保护全人类的最大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效防范基因武器的潜在威胁,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积极敦促国际社会按照1998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的精神,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有关限制基因技术的使用,全面禁止基因武器研制的伦理公约和协议;第二,尽快采取行动,认真研究本民族的基因密码,及早察明其中的特异性和易感性基因,有针对性地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有效的生物药剂和疫苗,提高和增强民族的基因抵抗力;第三,积极应用高新技术,针锋相对地研制反基因武器,研制新型探测和防护器材,做到有效识别和防护;第四,针对敌军可能实施基因战的战法、途径和手段进行专门研究,及早制定行动预案。只有这样,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基因威慑与反威慑的斗争中,中华民族才不致于受制于人。  相似文献   

11.
武器作为惩罚敌人的物质力量,国际法和国际道德已经无法约束其被滥用。"武器的纯洁性"是以色列军队提出的重要准则之一,是有关武器的伦理或道德限制问题,它与正义战争理论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只是关于武器使用的道德限制,也包括武器研发、武器贸易和武器销毁等方面的伦理问题。武器的使用必须按照国际人道法来进行,禁止使用施加超出使敌人"失去行动"所要求更大痛苦性质的武器。"武器的纯洁性"既包括武器研发和使用目的的纯洁性,也包括武器使用手段和方法的纯洁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牵头研制的X-35战胜波音公司牵头研制的X-32,成为"联合攻击战斗机"JSF的中选方案,正式名称F-35。  相似文献   

13.
对我们这个寸时寸金的快节奏社会来说,拨电话号码似乎也足在浪费时间。对此美国研究人员已经找到解决办法,他们研制了用思想拨号的手机。使用者佩戴的一个特制头饰带与蓝牙设备相连。  相似文献   

14.
周健 《科技术语研究》2001,3(2):41-42,111
本文从纳米、纳米结构、纳米技术等术语出发,引出纳米武器的概念,将纳米武器分为飞行器类、地面爬行类和水中兵器三类,着重分析了各类纳米武器的性能和作用。指出纳米武器的出现和使用将促使未来的战场形态、作战形式、战争结局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使人们重新认识军事领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产生全新的战争理念,使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进一步向质量智能型方向发展,彻底变革未来战争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正>英国《每日邮报》网站发表题为《美国军方正在研制无声电动摩托车将令战士们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的报道称,一批特种部队的精英队员悄无声息地驾驶无声摩托车越过敌军阵线,敌方士兵将决不会怀疑有摩托车正在靠近。这是美国军方希望通过其研制的"无声鹰"实现的一种场景。这种混合动力越野摩托车在执行常规任务时,使用柴油、汽油或喷气燃料。但当越靠近敌人时更改为电力驱动,这样己几乎悄无声息的方式通过阵线。  相似文献   

16.
在独立战争中北美殖民地的成年男子纷纷自备武器和口粮参与到反抗英国殖民政府的战争中。正是这种精神导致后来的美国宪法规定,在美国境内的公民拥有武器自卫的权利,也是美国最高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昊 《科学大观园》2010,(19):38-38
<正>肆虐俄罗斯中部地区的大火愈发严重,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已命令军队参与灭火行动,但实际上,俄军也在此次大火中受创甚深。更有一些俄罗斯媒体罗列了导致火灾的众多反常气候现象,甚至猜测这场灾害是美国的气象武器搞鬼。  相似文献   

18.
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1890-1974)以美国"大科学的先驱"而闻名于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什创建并领导了美国著名的科技研究发展局(OSRD),因此被认为是"有可能决定战争胜负的人";战后他所发起撰写的"布什报告"成了美国制定科学政策的"圣经";他还预见到了个人计算机和数字化图书馆的无限前景,成了信息时代的预言者.本文叙述了布什的生平和他在上述几个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3,(17):42-43
全美国只有12人知道整个工程情况,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在从事原子弹的研制,即便是高层领导,也只有罗斯福总统和陆军部长史汀生知道内情。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都不知道美国还有原子弹的研制计划。1939年,物理学领域里的原子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的"日食"席卷美国数百万人,人们从地球角度观看时,月球完全遮挡了太阳,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实验室研制了一套系统设备——可以使用轨道运行太空飞船制造出"人造日食"。"人造日食"采用的是种叫做"恒星阴影"的设备,它可以直接观测太阳系之外的行星,通常情况下,太阳系外行星通常比主恒星的亮度昏暗100亿倍,为了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