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对大连地区主要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气候生产潜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光能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计算结果表明: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可达到657~750公斤/亩,水稻可达到1300公斤/亩左右。并以气候生产力指数反映一地的气候生产力水平和光、温、水配合程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地区为例,探讨了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条件下,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并存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研究的方法。该方法在对研究区域内的土地质量、水资源、投入水平、灾害与收获损失、水土保持等多种限制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具体作物分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扣除灾害及收获损失后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共四个层次进行潜力计算。进而在潜力总产计算的基础上,分析消费现状,制定切合区域实际的消费指标,估算未来土地的承载力。最后就挖掘生产潜力和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四川洪雅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简述了洪雅县农业生产的气候资源与土地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县主要农作物的光合、光温与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提出了作物生产潜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并在计算农作物土地自然生产潜力与生产潜力指数的基础上,针对洪雅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持续发展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疆主要棉区的气候资源的分析,并与全国各主要棉区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新疆各棉区的光资源优于内地棉区,光温潜力高,增产指数在100%-150%以上。但光热资源年际间变化大,个别年份尚显不足,加之其它因素的影响,造成产量不稳定,难以发挥其光热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潜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是影响农业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针以保地区区域地理特性,结合中日合系26号水稻的田间实验观测资料,对滇中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了动态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并作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棉花气候资源分析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系统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语言 F O X B A S E 对新疆北疆宜棉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进行了气候资源分析,并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 F A O) 的光温潜力、光温水潜力的农业生态区域分析法进行了其生产潜力潜势的研究,可为宏观指导棉花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设计和编制了气候资料录入、信息查询、潜力估算、打印输出、管理咨询、系统维护六大模块,可进行查询、录入、修改及对该区进行积温、日照等气候资料的统计计算,并进行资源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及光、温、水等主要气候因子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估算了不同的旱作麦区在当地自然条件下,通过人们的努力可能达到的产量上限——334.9——885.7公斤/亩,向我们展示了我省旱麦的巨大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熊康宁  苏维词 《贵州科学》2000,18(1):149-155
喀斯特环境由于生态结构--功能的差异,生物生长速率、进而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力不同。采用气候土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型,通过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代表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经济仍为较落后的生态经济系统)与主河流域(代表典型斯特生态环境严重失调、社会经济落后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区水稻和玉米的光温潜力分别较光和下降了9.67%和11.75%(茂兰)、20.89%和16.84%  相似文献   

9.
受地形影响,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带呈明显的系统结构,形成了山地、绿洲、荒漠流域生态系统。山地是流域的水源地,从水、土等方面制约绿洲的物质循环;荒漠是流域的生态屏障,从光、热等方面决定着绿洲的能量平衡。绿洲是流域水、土、光、热资源的集成地,是干旱区人类生产、生活的理想场所。绿洲建设已完全改变了流域生态面貌,使流域开发带有明显的技术倾向,并最终决定着流域生态建设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油玉米特性的介绍,结合绿洲农区的光、热资源的耦合效应,对高油玉米在绿洲农区和非绿洲农区适应性差异做了对比,总结出高油玉米的生态适应性,提出绿洲农区高油玉米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1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的特点长江中游流域面积68×104km2,水资源分区包括长江中游干流区、汉江水系区、洞庭湖水系区与鄱阳湖水系区,水资源的特点是降水与径流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长江中游区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而平均年径流深663....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黑河中下游5个绿洲1980s中期和2000s近期的状况开展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各个绿洲及流域的生态安全变化分析。无论是1980s中期还是近期,绿洲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结果均由中游向下游依次降低,而近期的生态安全状况又比1980s中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的幅度也是由中游向下游依次增大。在支持区域生态安全总系统的3个分系统中,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水安全和土地安全水平均明显下降,社会经济安全有所上升。在宏观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游绿洲耕地的增加和绿洲面积的扩大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对下游绿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是导致下游绿洲萎缩,整个流域绿洲系统面积缩小、稳定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调配和流域的综合管理,才能实现黑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宁夏西吉县农田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建立的作物生产潜力模型,对宁夏西吉县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序列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影响作物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主要作物春小麦、马铃薯、豌豆、胡麻的现实生产力分别达到了其梯田气候生产潜力的69%,89%,47%及44%,平均为62%,说明现实生产力还有较大的提高余地;在可控环境因子中,土壤因子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分和温度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资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按其成因和产出条件可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其中,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以其分布的普遍性和高热储温度而更具开发潜力与前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是干热岩开发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大量热流数据,编制了新版中国大陆地区热流图。进而依据岩石热物性数据库,计算评价了中国大陆地区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体积法,文中详细介绍了评价方法中各参数选取的原则与数据来源。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大陆(3—10km深度)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为20.9×106EJ,合714.9×1012t标准煤。若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是传统水热型地热资源量的168倍,相当于中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但是,囿于干热岩开发的经济性和现有技术条件,近期应着眼于4—7km深度段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开发,热储目标温度是150—250℃,干热岩开发的有利靶区包括藏南地区、云南西部(腾冲)、东南沿海(浙闽粤)、华北(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汾渭地堑、东北(松辽盆地)等地区。最后,指出了现阶段干热岩研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以西北内陆黑河中游绿洲为研究区,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 DEM、土壤、气候和DMSP/OLS 灯光数据, 采用多时序 Logistic 逐步回归方法, 分析 1986-1995, 1995-2000 和 2000-2010 年景观类型变化的驱动力, 揭示水资源空间分布对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约束范围。结果表明: 1) 各时段耕地增加不存在共性驱动因子, 但耕地减少有共性驱动因子(海拔和人类活动); 建设用地增加的共性驱动因子是海拔、距离和人类活动, 但不同时段驱动效应不同; 2) 机井和河渠对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机理类似, 影响范围为 1000~1500 m, 但河渠比机井更具约束力; 3) 海拔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影响范围在3500 m 以下, 其主要限制来自地形起伏的约束。研究结果对优化绿洲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提高绿洲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分和热量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本文利用嘉陵江中游地区降水,气温,水面蒸发和地表径流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水热状况,以揭示该地区水热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芜湖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计算了芜湖市气候生产潜力和主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并与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和主要作物实际单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只相当于气候生产潜力的47%-70%,主要作物实际单产只相当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31%-62%,说明芜湖市农作物增产潜力很大;建议对种植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在土肥、育种等环节上加以改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河北省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是假设作物品种、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耕作技术都适宜的情况下,在光、温、水等气候因素的作用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在考虑水分对光温生产潜力限制时,引入作物供水量与需水量之比作为水分订正函数 g=(R+W—f—D)/ET,为鉴定作物水分供求关系的客观指标。其中:R 为降水量,W 为浅层地下水补给量,f 为径流量,D 为对浅层地下水补给量,ET 为作物需水量。计算了各地小麦、夏玉米、棉花等气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与农业节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析我国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及特点出发,说明我国水资源与国际间的差距,国内南北方的不平衡,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阐明了应把节水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道理,从农业节水的潜力和途径来论述农业节水是节水中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粮食产地、能源基地,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态安全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黄河流域用水结构发生改变,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增多,且上游取水量减少,中下游取水量增多。本文通过对2000—2021年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取、耗水量现状以及2004—2021年流域用水结构的分析,发现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存在水资源价格调整不到位、配置不合时宜、流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并提出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价格体系、推动流域的生态补偿、建立水资源监管机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新格局的建议。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问题探究与优化有助于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大型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全球其他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