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区域产业联动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基于共享式增长视角,结合温州的区位条件及功能定位,分析了温州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联动的现实基础,提出促进温州与该经济区各次区域产业联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台湾与东南亚的前沿,具有天然的文化区位优势,理应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然而,当前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大环境而言,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具有先天不足,在某些领域被当成了一种玄幻的概念,其副作用亦已显现;就区域特性而言,缺乏产业链基础、高端创意人才、“Higll”氛围与青年新锐群体,等等。当然,随着经济转型的加快,传统的文化相关产业将迎来宝贵的发展契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机遇也已凸显。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区域产业内部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内和内蒙古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并通过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内蒙古产业和其他省份的产业进行竞争力综合比较和评价;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内蒙古近年来的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寻找影响该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结果同时引申出提升内蒙古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务院制定《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厦门,如何增创新优势,如何在海西建设中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也是全市科技工作者关心的话题。诸项工作中,加大台湾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5.
台资是祖国大陆各地招商引资争夺的焦点,如何再造厦门吸引台商投资的新优势,对当前和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厦门对台招商引资乃至厦门增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领先优势等工作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塑造政策优势;打通关节,发挥地缘优势;构筑人和,打造服务优势,使三者相结合,以产业优势为内涵,变区位优势为竞争优势,再创厦门吸引台资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对区域的制造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具有相对优势的制造业行业部门,能够帮助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东省江门市2007—2016年制造业中的29个具体行业数据进行分析,从区域竞争优势、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等视角分析江门市制造业发展态势.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江门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竞争力具备一定的优势,是制造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江门市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江门市制造业传统优势行业产业基础良好,是江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江门市要发挥已有的产业结构竞争力优势;贯彻落实工业立市战略,提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扶持重点骨干制造业行业部门.  相似文献   

7.
根据目前台资在全国的投资分布情况与变化趋势,全面分析了中国大陆各个地区吸引台资的优势与劣势,并阐述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应对措施: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确定吸引台资的产业重点;吸引大型企业及相关产业链的进入,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对台湾中小企业实行普惠制政策,扩大经济融合;允许台湾民间商贸企业直接进入从事经营活动;加强与台湾中南部城市商会的合作,畅通中小企业的投资渠道;加快各项制度的创新步伐,尽快取得制度创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作为增长极,以厦门、漳州、泉州为中心的闽三角拥有这样的潜力.实现区域整合有利于对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繁荣经济带;闽三角区域整合有利于本区域内资源互补,提升海峡西岸在新经济形势下竞争力;闽三角增长极的实现必然促使福建在"大三通"的历史机遇中发挥更大的对台优势.  相似文献   

9.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不仅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能力的高低将对其起到重要影响。通过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增强政府竞争力,培育政府创新力等方式可以顺利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动漫产业是新兴绿色低碳产业,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在动漫人才培养方面却较为薄弱,存在着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动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要加大投入,科学定位,形成完整的动漫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闽台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台湾在动漫产业上的优势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1.
首先构建了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离差系数的协调性测度模型.然后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其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离差系数法测度二者协调性,结果表明在浙江省制造业29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是协调类型,14个行业是失调类型,且协调类型中有7个行业属于优质协调型.最后对技术创新效率与产业竞争力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北省经济年鉴为数据主要获取来源,根据国家目前政策和河北省工业的发展现状,建立了河北省工业的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分别进行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确定了工业中39个产业的综合得分和排名,提出了优化河北省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立足于一产、二产和三产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构造不同的主导产业选择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选择。结果显示,安徽省主导产业应包括农业和牧业(一产)、工业及其主导产业(二产)和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行业(三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国内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产业转移与结构偏离、产业产值与就业比重关系走势等进行分析,提出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替代产业选择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太原市替代产业选择的合理性,对太原市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以来的综合效果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相互作用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关中地区为例,采用回归分析和钱纳里模型,分析了1949—2009年间关中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的时序关系、相关关系和协调关系。结果关中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时序关系,可划分为快速起步、缓慢发展、稳步上升和快速发展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产业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不同;并且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不协调程度在加剧。结论低工业化水平和低劳动吸纳力是导致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因此,做大工业规模、提升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之后,在外需萎缩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加快了向内地迁移的步伐。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转移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承接到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将关系到中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走势。从成本因素、市场化程度、产业设施配套能力、经济外向度、技术创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6个方面构建了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指数。此外,利用该指数分析了产业承接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承接能力每提高1%,则导致经济增长0.843%。因此,产业承接能力的提高对于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培育产业承接能力。有利于中西部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集聚为城市发展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城市功能的基本作用是聚集物质和人力资本、消费市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根据产城融合发展"作用圈"模型,城市要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才和技术支持、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扶持政策、降低产业集聚边际成本.产业集聚能为城市发展带来人口集中、资源集中,能为城市建设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能直接扩大城市规模和带来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经济特区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在这些区域内相互竞争与协作的企业大量存在,企业的专业化越来越强,这种产业的聚集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下一步的发展必须引入集群经济的概念,实现产业集中向产业集群的转变,利用集群经济的优势提高整个产业区的竞争优势。文章主要从产业及其构成要素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中向产业集群转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农村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第一、第二产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对农村第三产业重视程度不够等,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服务化体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