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晓光 《广东科技》2009,(14):130-131
随着社会的快发展,生态环境也进一步恶化.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今天,追求环境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成了我们每个城市规划和设计者神圣职责.为此,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必须把能源、人口、地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相结合来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本文就城市规划与设计走生态发展道路的相关问题作以分析,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尖锐。在城市规划中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的聚居环境越来越重要。阐述了生态城市及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问题,结合有关实例研究探讨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主要内容,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态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问题均表现出阶段性特点,全国大部分城市几乎出现了类似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建设重补偿,缺乏前瞻性.基于上述结果,以石家庄市为例,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严峻。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旨在阐述生态城市的内涵,并分析建设生态城市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5.
所研究的城市河流生态需水是属于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范畴。城市的产生、发展与河流息息相关。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竞争使用,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河流的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研究目的是明确城市河流生态需水的定义及特征,找出一套适合城市河流的污染防治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繁华舒适的现代生活,还带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等一些列环境问题。如何让城市规划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联系起来,结合生态学观点,得到城市生态规划这一新观念,而后提出了若干以城市规划为基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为新时期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密度加大,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化的发展,使一大批城市和城市群涌现出来,这种大规模城市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出现了城市生态系统失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居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水资源紧缺,水污染加剧问题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和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在体现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生态问题多种多样,其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城.  相似文献   

9.
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造“高效能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高度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以及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给我们强调指出的现代化城市的五个重要标志,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一词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早在100多年前英国人霍华德著述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就对此作了深刻的剖析。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人类居住地的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问题以达成高度共识,并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人类社会与环境如何可持续发展从多方面开展深入探讨和研究。1991年7月举行的世界建筑大会指出:“健康的、生态活泼的城市必须是人性的、生态良好的新技术城市”。生态观念的引入为认识和解决日益尖锐化的复杂城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城市研究中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规划对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根据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的理论,对我国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煤炭城市所存在的土地资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绿化系统简化与缺乏及城市生态系统的非协同进化等问题。论述了生态规划、污染预防、加强城市绿化及建立生态环境再造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是改善我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城市景观的类型及其环境生态效能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主要是由城市的景观格局变化或用地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在城市的自然景观用地中,绿地和水域是两种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景观生态类型.景观生态用地在城市中的分布格局、平面形态及生态体的垂向伸展等状况,都对其生态效能的发挥深具影响.因此,提出用分布指标、形态指标和体量指标3项指标体系来全面真实地刻画生态源地的生态效能,为科学地评价和比较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实践问题,又是理论问题、哲学问题,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实现城乡交互协调的辩证发展,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消减城乡二元差异,让农民共享城市文明与实惠。"两型社会"建设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实现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转向,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能源间的整体平衡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3.
城市水环境恶化及其导致的城市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典型环境问题。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城市土地使用对水环境的影响、关键空间驱动因素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趋向水环境保护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化流域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回顾了城市用地布局和水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述评了现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①用地类型结构指数、形态结构指数和数量结构指数与水环境效应的定量化关系需要确立;②现状土地政策和规划法规对水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③维持整体健康水环境的城市土地使用生态规划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④小流域单元和规划管理单元的空间相关性,以及补充和修正促进水环境保护的规划控制指标,还有待深入研究。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为趋向水环境保护的城市土地使用生态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桂起  王凯 《科技信息》2009,(21):384-385
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城乡整体环境的健康。建设生态健康的乡村环境,有利于城乡共同发展。搞好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增强农村环保意识;其次要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再者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立新型农村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的城市林业方向——生态风景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如何改善城市环境发展城市林业,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课题.从城市林业的兴起,城市林业的骨干林种和新方向,生态风景林的设计原理以及关于生态风景林的效益评估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新世纪的城市林业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平顶山市新城区为例,对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通过分析可知平顶山市新城区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值为2.05,属基本适宜范围.影响生态适宜度评分的主要因素为工业和生活组团的布局,跟当地大气环境质量较差、湛河水质超标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旅游业—城市交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2-2010年济南市的旅游业、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旅游业、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已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但协调水平仍然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瓶颈.因此,济南市应该在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及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低碳旅游和绿色交通理念,加强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护工作,实现济南市旅游业、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选取江西庐陵文化著名传统村落之钓源古村为例,重点剖析了基于传统生态智慧引导下的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古村理水系统,具体从外部山水环境与村落整体布局层面、村落内部的理水系统层面和建筑庭院内部的排水系统层面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究中国传统村落理水系统背后蕴含的智慧和经验。通过介绍钓源古村的理水生态智慧,提取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实践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国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雨洪问题、保护环境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针对重庆市的生态环境构建了基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态协调度的三级影响指标体系;接着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通过数据仿真可以看出重庆市1990年到2004年的城市生态环境量化评价标准由中下水平,上升至接近良好水平,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实验结论表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较真实地反映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余瑞  鲁珊  郑志元  张雅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6):11327-11337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程度,综合运用生态遥感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构建合肥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再从模拟验证的基础上(总体精度为94.71%,Kappa系数为90.04%,Fom值为0.102),预测了2030—2040年的城市扩张,并根据预测结果探讨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南高中低的分布格局,识别出合肥市生态源地共计35处,源地间活跃生态廊道70条,非活跃廊道共17条,生态夹点290个,生态障碍点112个。2020—2040年合肥市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不断增加,而耕地以及草地面积将持续减少。2020—2040年期间城镇建成区分别侵占了生态廊道、源地、夹点、障碍点面积为55.95km2、10.51km2、1.04 km2、1.35 km2。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