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运用为科学阐释针刺效应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无创性、可视化的研究手段,但是由于脑功能成像和针刺操作的复杂性,针刺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就针刺神经影像学研究中样本量、受试者纳入和针刺操作等方面讨论其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丹 《科技信息》2011,(34):75-75
分子影像学是用影像技术记录及测量在活体内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过程。与经典影像诊断学不同,分子影像学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研究领域,远未达到成熟,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是发展和测试新的工具、试剂在活体中进行分子成像。本文主要综述了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及其几个影像学技术分支和其意义应用等方面,最后对国内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肝癌的影像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本文对MSCT、MR、PET/CT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综合性的回顾和探讨,并对刚刚起步的肝癌生物学特性的成像,进行了初步介绍。开展对肝癌转移潜能的分子影像学研究,是肝癌分子影像学向纵深拓展的需要。而最新的分子影像学技术,主要是指MR和PET/CT技术及分子探针标记技术的进步为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转移相关分子探针,通过多模式影像技术,开展对肝癌高低不同转移潜能的在体成像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在分子影像学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和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因其功能成像特性及高检测灵敏性倍受瞩目。为了在PET固定探测器上,利用槽缝(slitslat)式准直器的嵌入实现SPECT的动物活体成像,实现小动物PET/SPECT双功能成像系统,研究了一类结合混合旋转-平移(hybrid rotation-translation,HRT)的非标准扫描轨道。通过定义采样完整度和采样均匀度指标,评价了不同平移和旋转运动组合的10种非标准扫描轨道在物体不同位置的表现,并进行了10种HRT轨道的Monte Carlo模拟成像实验,理论分析和Monte Carlo模拟结果都表明该方案在相同采集时间下可获得不差于传统圆轨道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发展性口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字或音的重复、拖长、停顿为特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本文综述了发展性口吃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相关学说,并比较了不同学说的科学性及影响力。介绍了功能影像学的发展,为口吃病因机制研究尤其是神经机制研究提供的许多科学依据。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口吃治疗方法,其中我国的中医针灸加语言疗法的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展望此病的研究及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及机理研究进展情况。方法:通过收集近五年针灸对VD在生化、体针、电针等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针灸治疗VD疗效及其机理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对照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针灸治疗VD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可靠,对改善整体功能和认知功能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结合现代的影像学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生物组织电特性成像方法.根据磁共振图像扫描信号中包含目标体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等信息这一原理,从法拉第定律和安培定律出发,推导出了激励射频磁场与电特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基于双角度法的自旋回波扫描序列,对志愿者头部进行了高场3 T下的磁共振成像实验,初步得到了质子密度像、射频场映像以及相应的电特性像.改进的算法中引入梯度项后,图像上不同组织内部的电特性变化更加明显.与传统电阻抗成像以及常规磁共振成像相比,本文的新型磁共振电特性成像兼具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有望在相关重大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传体记忆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自传体记忆研究中新近出现的功能研究取向以及自传体记忆脑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和脑成像研究结果。功能取向的研究表明,自传体记忆具有自我、社会和指导这3类主要功能。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发现自传体记忆主要定位于颞叶与海马,但这2方面研究的结果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以脑损伤病人进行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自传体记忆主要表现为右侧颞叶与海马的功能,而对正常人的脑成像研究却表明提取自传体记忆事件时主要的激活部位是左侧颞叶与海马。目前尚无关于这种不一致现象的评论与解释,由于自传体记忆的脑成像研究数量较少且结论并不一致,在进行更多的脑成像研究之后再来比较神经心理学与脑成像的研究结果可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现在,对于脑科学的研究,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层次,脑成像都是其有力的工具.脑成像不仅是指大脑解剖结构成像,更重要的是脑功能成像,即结合图像来分析脑的功能活动(生理、病理、感知或认知的),从而揭示脑功能的奥秘.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对脑活动非损伤宏观成像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fMRI)技术可以显示大脑各个区域内静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状态所起的磁共振信号的微小变化 .fMRI作为无损和动态的探测技术 ,已日益成为观察大脑活动 ,进而揭示脑和思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对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生物物理机制作了简要的描述 .然后分别介绍了脑高级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环节 .最后给予了脑高级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展望 .  相似文献   

11.
 自春秋战国至今,针灸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传统针灸学体系、现代针灸学体系和后现代针灸学体系,论述了这3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所处时代的多学科研究关联。分析表明,《内经》成书时代盛行的是道家的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传统针灸学体系中,许多关键问题都是运用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来解释的;现代针灸学体系则是对针灸疗法进行解剖学角度的、生理学角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的、神经生物学角度的多学科研究的结果,关于经络问题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则更为广泛;后现代针灸学可以理解为系统针灸学,是在反思现代科学的还原论缺陷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研究的一个过程。未来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仍然需要多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针灸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构建了基于Flex J2ee技术的中医针灸穴位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不但能满足针灸学从业人员的科研与临床需要,还可以辅助实习医生或是普通群众学习针灸穴位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针灸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针灸走向国际也给针灸学科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概述了针灸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并阐述了针灸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以临床灸疗热敏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探索灸疗热敏现象的出现规律,溯源腧穴原始定义,提出腧穴敏化论,创新热敏灸新技术,循证评价疗效,进行基础研究,构建热敏灸理论新体系,展示了热敏灸开辟人体机能体表热敏调控的新天地。分析表明,提高临床疗效是针灸临床工作者永恒的科研主题,坚持继承和创新是保持、发扬针灸特色与优势的主方向。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针灸的优势病种,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目前关于针灸疾病谱有效能针灸等级病谱及循证针灸等级病谱的概念,根据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优势病种范围。按照循证针灸等级病谱原则,检索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针灸治疗病症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整理得出68种针灸的优势病种。根据这个结果及针灸效应机制的特点,预测了针灸的优势病种的发展趋势。除所治疗病症的疗效优势外,针灸在诊断、操作、安全、经济上也具有优势,是其他的医学门类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例举了针灸医治运动性损伤的理论根据,和笔者以针灸为主治疗60例不同部位的运动性损伤的方法。同时,本文还就60例病案医治方法提出了它们治疗时的共性、及不同病症所采用不同选穴、配穴和针法的辨证施治。并且指出了治疗时应注意的事项。进一步论证了用针灸方法治疗某些运动性损伤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医针灸学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特殊性,其基本概念均植根于传统中医理论。通过对针灸核心概念如经脉、腧穴、针刺、艾灸等的起源、发展、演化以诠释学与历史观的考察与分析,提出:针灸概念的产生均有其具象的身体结构基础或直观感受基础,不断发展为用以表达特定的人体体表刺激效应的抽象规律。  相似文献   

18.
募集17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热敏灸组,进行一周的高强度集训.期间,对照组每天运动后进行20 min的推拿按摩,热敏灸组每天运动后在双侧足三里处实施20 min的热敏灸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受试者集训前、末次训练后2 h与末次训练后3 d肘正中静脉血IFN-γ、IL-4、IL-12、IL-10、IL-12p40的含量;在热敏灸足三里治疗过程中,采集受试者红外热成像图形,分析热敏灸对穴位周围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热敏灸疗法可通过温热刺激和红外辐射等方式刺激穴位,提高IFN-γ/IL-4比值,调节IL-12及其抑制剂IL-10与IL-12p40的分泌,促进Th1细胞的分化过程,从而纠正过度疲劳所致的Th1/Th2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艾灸治疗中医学消耗较大,医师负担较重,而当前可代替医生进行艾灸治疗的机器人或机械装置结构简单,自由度及智能化程度低,仅能实现简单的定点操作,难以模拟复杂、多角度变换的艾灸手法。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六自由度机械臂,提出了模拟艾灸治疗手法的艾灸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该机器人通过采集人体不同方向上的穴位点,建立机械臂的运动控制坐标系,然后针对不同艾灸手法的轨迹,解算机械臂艾灸的轨迹关键点,从而真实再现复杂多变的艾灸手法,实现治疗过程中对于多种艾灸手法的精确控制和智能变换。同时,该机器人引入温度监测与反馈系统,确保艾灸过程中人机交互的安全性和友好性。最后经过实验测试验证了该艾灸机器人在实现真实艾灸治疗手法方面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智能性,证明该研究不仅有望替代医生进行艾灸治疗,也可用于家庭自助理疗,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针灸、按摩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0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关节周围炎祖国医学称为“冻结肩”、“五十肩”。本组对108例本病针灸、按摩治疗,痊愈85例(占78.6%)、显效13例(占11%)、有效6例(占4.6%),总有效率96%。本文结果提示针灸、按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