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智能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智能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教学环境待优化、教学平台构筑不充实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智能制造专业建设内涵,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项目驱动为主线,提出了构建多元化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构筑多角度智能制造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合理化实践教学师资结构等创新路径,促进了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制造过程的描述与建模是实现制造智能的一个关键环节.提出了制造过程描述的生命期工程方法,该方法认为制造过程是由一系列对象所组成的,譬如:产品、过程、后勤、软件和制造者因素,参与制造过程的每一个对象都是特定的、相关联的,并具有一定的有效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知识的产品集成表示模型,该模型将为产品生命期中制造知识的处理提供一种框架.  相似文献   

3.
 “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符合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一。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图像、视频、语音、情报等应用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进而逐渐应用到制造领域,得到学术界、工业界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智能制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智能服务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而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s,CPS)和工业互联网只是初步的基础设施。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新的智能制造系统,并实现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中国的制造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融入现代注塑模企业的实际案例,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开展全流程、高度仿真的注塑模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再现注塑模设计制造的实际生产设备与生产流程,让学生在实际的虚拟仿真操作过程中,了解并掌握注塑模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由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香港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主办,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英国Liverpool大学、日本山口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Cardiff大学协办,武汉理工大学和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1届数字制造国际学术会议,于2006年10月15-17日在武汉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6.
 智能制造很热,在中国尤甚。 日本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推进智能制造计划的国家,1989年即提出“智能制造系统”国际合作计划(IMS计划),是当时全球制造领域内规模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计划。1995年正式实施,但其后智能制造影响力日渐减弱。2010年,日本退出IMS计划。  相似文献   

7.
智能制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制造代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人工智能、生物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仿生学和材料科学等),成为高新技术的制高点(物联网、智能软件、智能设计、智能控制、知识库、模型库等),汇聚广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是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智能制造将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融入感知、决策、执行等制造活动中,赋予产品制造在线学习和知识进化的能力,涉及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活动.智能制造涵盖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服务等,衍生各种各样的智能制造产品.  相似文献   

8.
<正>《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根据《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在2015年至2025年这十年间,广东将完成智能制造六大主要任务,到2020年,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4000亿元;到2025年,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工业工程的产生与发展的回顾,论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这一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制造系统产生的必然性,是现代工业工程发展的前沿科学,它综合地体现了现代工业工程的主要特征。同时,本文提出了制造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总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正安徽省高柔性激光智能制造与检测工程实验室于2020年9月由安徽省发改委批准建设。实验室定位于先进激光智能制造与激光智能检测技术研究,面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需求,针对制约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的瓶颈问题,重点开展高柔性激光光源研发、智能制造、智能感知与检测三个方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为我省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制造在工业制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针对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制造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制造从数据到应用对工业制造上的影响和相关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丰富,授课重点多,抽象的内容,工程应用广泛。在《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智能制造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本文在总结已取得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计算机仿真软件和基于智能制造的实际工程系统进行全面教学改革。经过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具备独立科研攻关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为其他信息类专业课学习和具体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大潮方兴未艾,智能化战略呼啸而来。近年来,"工业4.0"成为全球工业和信息产业界最为关注的热点,其定义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CPS信息物理系统全面嵌入制造、工程、材料使用和供应链管理中,从而建造可以全球定位联动的"智能工厂",其展现的未来工业前景,是强大的智能网络和进一步的"去人工化"。  相似文献   

14.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发展趋势。该文论述了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程训练强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建立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及操作安全的"安全一体化"概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8S"管理,紧扣全生命周期制造训练特点,进行"三全"安全教育管理等思考与实践,为有效促进安全智能人本的高质量现代工程训练教育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智能制造工程。本文分析了无锡智能制造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具有区位优势,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抢得先机,军民融合蕴藏巨大机会。同时指出近几年大批制造企业搬离导致工业增长乏力的事实,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高校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高校不仅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从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着眼,从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出发,分析高校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此推动专业改革建设,为制造强国背景下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基于智能制造单元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建模方法。针对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核心设备——智能制造单元的软硬件结构、智能性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等要求,利用代理软件技术、ASOS和OSGi技术实现了其网络化控制。通过对智能制造单元进行实时协调控制,可实现制造过程的重构,进而实现敏捷制造。  相似文献   

18.
 以虚拟制造为基础,提出一种智能制造的新范式--平行制造。它融合了社会物理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ocial-systems,CPSS)和工业智联网的概念,综合物理系统、信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以ACP(artificial systems,人工系统)、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方法为理论指导,结合工业智联网技术、软件定义技术和知识自动化技术,构建了平行演化、闭环反馈、协同优化的智能制造体系。该系统由3部分组成:软件定义的过程与工厂确定其描述智能、计算实验优化建立其预测智能、虚实互动的平行执行构建其引导智能。通过描述、预测和引导智能的全方位综合利用,实现数字化与透明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智能制造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分析了船舶制造技术发展阶段和智能制造发展阶段,结合船舶建造工艺流程、物流和信息流的特点,开展船舶智能制造技术顶层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初步构建了船舶智能制造模式,并阐述了船舶智能制造模式内涵、基本特征,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船舶智能制造基本目标;设计论证了智能船厂的基本框架以及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阐述了典型船厂数字化流水线、机器人生产线,可为我国构建船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建立我国智能船厂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自组织系统结构上的基本条件后 ,利用智能工程中的集成智能单元 ,建立了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自组织单元的基本结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