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一九三六年在谈到“新诗的进步”时,提到了当时正趋于繁胜的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新诗。他说:“近年来乡村运动的兴起,乡村的生活实相渐渐被人注意,这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及农村为题材的诗……”。但限于“杂话”的形式,他未及将这一问题引向纵深处讨论,例举的作者也只有臧克家一位。 实际上,应该承认“现代乡土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重要一“类”的客观存在,其萌生、发展和经历的曲折也需要向深处和细处讨论。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处在文化转型期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其国土和人口的绝大部分都在乡村,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有反映和表现乡村生活的诗作;第二,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考察,现代乡土诗的发展虽然距离应当达到的目标尚远,但毕竟有许多善于表现乡土诗人写出了许多广有影响的乡土诗。从新诗初期的刘半农、刘大白、何植三,到三十年代的威克家、蒲风、艾青、田间,再到四十年代的苏金伞、李季、阮章竞、贺敬之等,他们的创作展示出一条明晰的轨迹;第三,一九四九年以后,国内诗歌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不但是五四时期成绩卓著的新诗人,而且是诗歌理论研究的佼佼者。他的诗以其独特的思想色彩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显示了五四新诗创作的实绩,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对于新诗艺术的探索与研究。他的诗论是极其精辟的,如他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所作的导言,概括了新诗发展的过程,总结了新诗艺术的风格和类型,成为新诗评论的有识见有影响的权威性文章。他的《白采的诗》、《读(湖畔)诗集》、《新诗的进步》等评论,曾产生过强烈的反响。可以说,朱自清对新诗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停歇,他的诗论对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抗战时期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文学革命大潮中,新诗取得了赫赫业绩,但也一定程度地丢掉了以民族化、大众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崛起诗坛的臧克家,继承古诗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习五四新诗的长处,汲取新诗效法西方的经验教训,从创作到理论,全面建构新诗的中国特色;把鲜活的人民口语提炼成诗语;大致押韵,大体整齐,形成新诗的“外在韵律”;追求形象化,着力推敲,千锤百炼,托物寄意,借事传情,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正确的思想、燃烧的感情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典型的意象与意境,尤其注重塑造“典型的人生的形象”,建构起新诗的“内在韵律”。这些成就,使臧诗成为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臧克家就是中国特色新诗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格律诗的问题,30年代闻一多先生曾竭力倡导过,解放后又有何其芳、林庚、臧克家同志从理论上进行过探讨,但迄今并未为新诗作者所重视。本文现就文言诗的某些句式特点,提出建立新诗的诗行问题,以就正于读者。 (一) 我国古典诗歌最早的行式是四言诗,即四个字(四个音节)一行。下面是《诗经·卷耳》的第一章: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文学革命大潮中,新诗取得了赫赫业绩,但也一定程度地丢掉了以民族化,大众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崛起诗坛的臧克家,继承古诗与民歌的优秀传统,学习五四新诗的长处,汲取新诗效法西方的经验教训,从创作到理论,全面建构新诗的中国特色;把鲜活的人民口语提炼成诗语;大致押韵,大体整齐,形成新诗的“外在韵律”;追求形象化,着力推敲千锤百炼,把物寄意,借事传情,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正确的思想、燃烧的感情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典型的意象瑟意境,尤其注重塑造“典型的人生的形象”,建构起新诗的“内在韵律”。这些成就,使臧诗成为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臧克家就是中国特色新诗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  相似文献   

6.
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多种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并存和竞争,二、三十年代之交,新诗呈现出空前的丰富与多样,当时诗歌战线上存在着多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有以新月派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和流派,有以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现代派。左联成立以后,带来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兴,左联开展的新诗歌运动,承继二十年代后期蒋光赤为代表的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无产阶级诗歌,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本文拟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审视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红土性”,特指广东五月诗人乃至粤湘赣“红三角”诗群共同的诗美风格与诗学特征。桂汉标是一个集中体现“红土性”的中生代诗人,他的新诗的“红土性”体现在坚毅沉雄的现实主义的诗性向度,劲健深刻的求索反思的诗哲力度,刚健明朗的多元现实主义的诗艺风度三方面。他的新诗创作有着突出的“红土性”个性的精神背景和写作取向、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8.
《名利场》的社会意义马云飞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评论家。年青时他对写讽刺诗和绘画有很大的兴趣。在三十到四十年代期间,他以一个写讽刺、幽默故事、特写...  相似文献   

9.
经典的遴选是有难度的。它的选择不仅与编选者的审美标准有关,同时还深受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语境及其文学制度的影响。《中国新诗总系》(十卷本)是新世纪以来由多位专家、学者在总结近三十年来中国新诗研究成果编辑而成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呈现了三十年来中国新诗研究所达到的高度,同时也重构了百年来中国新诗新的经典。而《中国新诗总系》中的《1950年代卷》、《1960年代卷》、《1970年代卷》所选诗歌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波诡云谲时期的诗歌实践,它们彰显了中国新诗(文学)在走向现代性的过程中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纠缠迎拒的复杂关系。编选者在编辑这三卷时的趣味、标准及其矛盾昭示了中国新诗经典的"重构",不仅是编选者们的一次美学行为,更是一场文化对话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作为五四文学革命先驱,一生创作颇丰,被人提及更多的是他那至情至真的散文。而朱自清早年是以新诗闻名于文坛,并积极倡导和参与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专门的诗歌刊物——《诗》月刊,引导了当时新诗的发展方向。同时他还在新诗创作、新诗评论、外国诗歌的译介、扶持新诗人等方面均有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诗坛赫然闪耀着一颗新星,他就是戴望舒.一首绝唱──《雨巷》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坚实地位,使他从此济具现代诗坛,成为名噪一时的“雨巷诗人”.《雨巷》的发表,引起了中国现代评论界的注意,叶圣陶称赞戴望舒“开了中国新诗音节的新纪元”,在新诗韵律、节奏的建构上做了开创性的探索.但是,关于《两番》的思想内容,却莫衷一是,各持一端,这种争论局面形成了《而巷》诗义的两大异说:一些人认为,《而售》是一首准政治诗,是减包田政治受挫后的国废借给的反映,它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的消…  相似文献   

12.
刘广慧 《科技信息》2007,(23):246-246
夏衍是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创作尤为突出。夏衍的创作以《上海屋檐下》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剧作。这篇文章主要从夏衍的剧作中探讨其剧作的风格,分析其剧作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3.
冯文炳笔名废名,以创作小说著你于二、二三十年代文坛。他同时又是一位诗论家。一九三七年,他在北京大学讲授新诗,写成讲义十二章,一九四四年曾以《谈新诗》为书名,由北平新民印书馆印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冯文炳重回北京大学执教,继续讲授新诗,又写成讲义四章。此外,他在一九三五年,还写过一篇《新诗问答》。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他前  相似文献   

14.
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艾青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曾震撼过多少人的心灵。解放后他又写下不少风采独具的抒情短诗,其成就不容忽视。这里选析的《礁石》、《盆景》、《鱼化石》、《希望》四诗,就是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精短之作。在作者悉心创制的喻象世界中,我们分明领略到他那激扬的情思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下边就逐首赏析之。  相似文献   

15.
艾青在《诗论》中,将诗和歌作了区分:“歌是比诗更属于听觉的;诗比歌容量更大、也更深沉。”并且认为:“所有文学样式,和诗最容易混淆的是歌”。实际上,诗和歌不是“容易混淆”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说难以分家。在中国数千年的诗发展史上,“诗三百篇”可以歌,汉乐府是配乐歌唱的诗,唐诗、宋词、元曲也都可以配乐歌唱。诗就是歌,歌也就是诗。新诗诞生以后,虽然诗与歌分开了,但新诗仍然带有歌的许多特征,“音乐旋律”就是其中之一。在三十年代,新月派诗人还曾经大张旗鼓地提倡过新诗的“音乐美”,要求新诗创造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国诗如此,外国诗也如此。源远流长的外国诗也一直与音乐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爱伦·坡就曾指出:“音乐通过它的格律,节奏和韵的种种方式,成为诗中的如此重大的契机,以致拒绝了它,便不明智”。正是诗与歌的这种历史性的渊源关系,才使音乐旋律  相似文献   

16.
1942年,冯至出版了《十四行集》,包括27首十四行诗.《十四行集》的出版,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走向成熟.从早期的《昨日的歌》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集》,诗人的创作进入中年成熟期,把中国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十四行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创作的成熟.从二十年代十四行体的输入和三十年代的进化,终于结出成熟的果实,“冯至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优美的中国式的十四行诗”.“他比中国其他任何诗人都更致力于架设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寻思、寻形、寻言,这就是冯至《十四行集》所作的追求,它孕育着诗人的成熟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七月派诗人彭燕郊,最近发表了长诗《生生:五位一体》,这是继他1997年出版的《混沌初开》之后又一宏篇巨制,也是他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全诗充分展示了生命不朽这一主题及他的散文化的诗体和“以思想替换感情”的写作方法,两部长诗奠定了由鲁迅的《野草》发端而彭燕郊继承发展的新诗诗体即“彭燕郊体”,他的诗是中国新诗在完成现代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初,在我国诗坛上取代新月派而崛起的是现代派。“现代派”是因一九三二年五月创办《现代》月刊而得名的。当时在《现代》上发表诗作量多质好的是戴望舒。他是该派独领风骚的代表人物。 戴望舒1905年三月生于浙江杭州,1950年二月病逝于北京,大约在1922—1924年开始写新诗。在他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的创作道路上,先后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语稿》和《灾难  相似文献   

19.
张永健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23-27,38
建国以后,臧克家把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化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礼赞,特别是收入《放歌新岁月》中的新诗短章,有强烈的哲理色彩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这些短诗中,赞颂伟人的诗篇字少味多、形象鲜明,抒写友情的诗篇精练朴素、诗味隽永,绘景述事的抒情诗则生活味浓,意境深远,可谓“清风晚节老梅香”。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最初的喧嚣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1920年代初的“新诗”一度十分沉寂。面对这种情势,以徐志摩为代表的诗人意识到,必须在创作上有所作为,才能真正使“新诗”获得一种自立的地位。于是,一群诗歌观念相近的写作者集结于《晨报副镌.诗镌》,为“新诗”的美学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