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放牧强度和生境资源对高寒草甸群落补偿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对高寒矮嵩草草甸三种生境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及补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在牧道和封育草地显著高于畜圈生境,牧道生境的物种数最高,而畜圈物种数最少,仅为牧道的54%。地上生物量在牧道和畜圈生境均发生超补偿反应,地下生物量在畜圈为等量补偿,而在牧道发生超补偿反应。对畜圈生境群落地上生物量超补偿反应贡献最大的是垂穗披碱草,而对地下生物量等补偿反应贡献最大的是矮嵩草。在牧道生境中,对地上、地下生物量超补偿反应贡献最大的均为矮嵩草。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相对增长率在生境间无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与补偿生长无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的补偿性生长与采摘率和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正相关。这些结果支持中度干扰假说,同时说明高寒草甸群落的补偿响应模式与群落物种在生境间补偿量的消长变化有直接关系,补偿能力同时受放牧强度和土壤营养资源,特别是氮素营养的共同影响,而土壤水分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以原生高寒嵩草草甸封育系统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检验了不同人工重建措施对植被的相对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寒嵩草草甸草地退化导致植被稀疏、覆盖度下降、群落物种组成减少、群落中各功能群的比例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降低.退化草地封育自然恢复7年后,恢复最快的是一年生杂草,其次是禾草类;重度退化草地改建成人工草地7年后,禾本科植物仍然是群落中的优势类群,但原生植被中的优势功能群--莎草类在任何人工草地中没有出现;经相关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各群落之间种相似性系数的变化表明,退化草地经过多年的封育,或经松耙补播后逐步向原生植被方向演替;人工草地逐步向退化演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黑土滩”退化草甸恢复改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首曲湿地功能区"黑土滩"退化草甸改良后3 a的群落特征变化,分析了围栏封育和补播"高寒1号"生态组合草种对退化草甸的恢复改良效果.结果显示:仅封育3 a后,"黑土滩"退化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町食牧草比例均显著提高,丰富度指数由0.55增加到0.75,多样性指数南0.07增加到了0.25;封育后补播"高寒1号"生态草种相对于封育前,使得退化草甸的盖度增加了56.00%,高度增加了11.74 cm,地上生物量增加了222.24 g/m2,可食牧草比例增加了55.98%,物种数由5种m2增加到了15种/m2,丰富度指数由0.55增加到了3.29,多样性指数由0.07增加到了1.85,均匀度指数由0.06增加到了0.27.相对围栏封育而言,封育后补播是一种更有效的"黑土滩"退化草甸改良恢复措施.围栏封育和补播配套实施可以显著改善"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群落貌相、草地生产力和组分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原生态退化提供新的措施,以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哈尔盖镇冬春草场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传统放牧样地与牧草返青前至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样地中植被群落的特征变化。试验以野外样方调查为主。结果表明:牧草返青前至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能显著提高高寒草原群落盖度;同时,放牧时间改变对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亚优势种与伴生种组成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禾本科牧草重要值显著增加,而常规放牧时间下耐牧性较强的莎草科牧草重要值增加,但两者对牧草优势种组成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放牧时间改变对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没有显著影响。放牧时间改变能一定程度缓解高寒草原退化。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研究(Ⅲ)——访花昆虫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5年6—9月对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访花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用各种多样性指数对访花昆虫的多样性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访花昆虫有251种,分别隶属于9目、62科、179属.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群落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的变化顺序是:针阔混交林群落>针叶林群落>岳桦林群落>苔原带群落;不同月份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的变化顺序是:7月末>7月中旬>6月末>6月中旬>8月中旬>9月初;在4个不同群落中,针阔混交林群落访花昆虫的物种数、个体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物种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群落;群落的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各不同群落访花昆虫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显著,访花昆虫群落多样性变化主要与植被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治市浊漳河南源湿地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运用TWINSPAN和生境分类法对样方进行分类,并运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J′)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Patrick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J′)能很好地反映各群丛和不同生境下群落的多样性变化规律。(2)TWINSPAN分类和生境分类得到的群落多样性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湿生植物群落沼生植物群落=中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3)生境异质性和物种的生态学特性对植物群落的分布、物种组成及其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9年7—8月采用样线法对三峡库区涪陵段主要城镇7种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68次调查,共记录鸟类7目23科33种,数量2 182只,其中国家"三有"名录鸟类27种.鸟类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广性分布型鸟类10种,城市鸟类的优势种5种,分别为白头鹎、麻雀、八哥、金腰燕、白颊噪鹛.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498 9,均匀度指数为0.714 7,优势度指数为0.117 1.对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校园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性指数均最大,工业区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小,公园广场的均匀性最低;②工业区的优势度指数最大,鸟类群落最不稳定,而校园正好相反;③交通绿化带与相邻的居民区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公园广场与农田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草地的影响,利用D型肉毒毒素颗粒对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中的高原鼠兔进行控制处理,并对控制前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盖度、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植物生物量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高原鼠兔进行控制后,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草地中的植物盖度、地上植物生物量、禾本科牧草和毒杂草量显著增加;禾本科牧草在植物群落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或进一步巩固,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控制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植被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黄河源区藏蒿草沼泽草甸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与保护,采用样方法,对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植物组成有11科32属49种。不同退化程度群落植物组成及其重要值都有很大变化,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平均高度由26.2 cm降低为7.3 cm,盖度由76%降低为31%;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地上生物量明显下降,排序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藏嵩草沼泽化草甸是一个旱化演替的过程,莎禾草类为主——莎禾草类+杂类草——杂类草为主;3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物种丰富度在中度退化阶段最高,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在重度退化阶段最高,均匀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群落的多样性。草甸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措施是围栏封育与划区轮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和分析常州市金坛生态红线区域内鸟类多样性组成及生态保护现状,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点样线法对常州市金坛生态红线区春、夏、秋季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不同生境和季节下鸟类种群数量特征,并通过计算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群落相似系数分析鸟类在生境和季节上的分布差异。【结果】常州市金坛生态红线区观测到鸟类共13目38科89种,其中雀形目最多(占比50.56%);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种,江苏省级保护动物36种。鸟类居留型以留鸟为主(占比37.08%),旅鸟最少(占比6.74%)。各生境物种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湖泊湿地、农田、林地和城市绿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湖泊湿地、城市绿地和林地;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城市绿地、农田、湖泊湿地和林地,但差异不显著。春、夏、秋季中,夏季鸟类物种和个体数最为丰富,但春季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其他多样性指数各季节差异不显著。群落相似性方面,林地和农田相似性最高,湖泊湿地与农田差异最大;夏季与秋季...  相似文献   

11.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灌丛植被的分布、植物区系、生态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分析了青海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层片结构、生态型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群多样性,旨在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若尔盖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各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变化趋势,2013年8月利用样方法对若尔盖县境内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中度退化草甸和重度退化草甸的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为:草地退化过程中,禾本科植物密度、高度和重要值均无显著变化,仅盖度呈显著波动性变化;莎草科植物密度、高度、盖度在中度退化前均无显著变化,重度退化阶段显著降低,重要值呈持续显著下降趋势;豆科植物高度和盖度以中度退化阶段最高,但密度和重要值以草原草甸最高,重度退化阶段最低;蓼科植物密度、高度、盖度和重要值从沼泽草甸到中度退化阶段均显著增加,重度退化阶段消失;杂类草植物密度和盖度在退化过程中呈波动变化,高度和重要值呈波动性增加趋势.结果表明: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功能群植物的生长规律不尽相同,但严重退化可显著影响莎草科、豆科、蓼科和禾本科的生长.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氮、磷、钾含量是莎草科、豆科和蓼科的主要限制因子,这意味着向退化高寒草甸中同时施加氮、磷、钾三种肥料将可以促进莎草科、豆科和蓼科植物的生长,有利于高寒草甸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西北羌塘高原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计有种子植物260种,隶属于31科、108属。在区系组成上,以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华夏成分占显著地位;组成群落的优势植物为青藏高原或青藏高原—帕米尔—亚洲中部高山成分,且为适应高原隆起发展起来的年轻成分。该保护区由于地处极端的高寒位置,故蕴育出了耐高寒、抗干旱及抗紫外线的饲用植物、药用植物、花卉及谷类作物野生近缘种等极端环境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4.
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与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甸为例,研究了施肥对植物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文报道了这个实验的初步结果,就施肥对草地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施肥提高生产力.施肥第1年和第2年,植物群落生产力显著增加;施肥第3年,生产力是施肥前的2倍多;(2)施肥使物种多样性降低,施肥第1年物种丰富度变化不显著;第2年施肥梯度上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第3年最高施肥水平物种丰富度为对照的1/4;(3)施肥使草地质量提高.因为草地质量和生物量以及优良牧草比例直接相关,施肥使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毒杂草比例降低,禾草比例增加,所以草地质量提高,说明施肥对改良草地有显著作用;(4)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施肥水平高时群落结构接近于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随着施肥水平增加,各个物种重要值的最大值从0.107,0.183,0.585一直增加到0.775.不施肥时有10个物种地上生物量超过最大单种生物量的一半,最高施肥时只有一个。(5)对6个优势种进行的分析表明,只有垂穗鹅观草的生物量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持续增加,其它物种都是减少的趋势,说明垂穗鹅观草的急剧增加可能是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0Introduction Biologicaldiversityconcernedwiththesumofvariouslivingbeingsandtheirprocesses,aswellasthebasisofharmonious coexistencebetweenmanandnatureplaysanimportantroleinecology,economy,esthetics,ethics,etc.Duetodeteriorationofglobal environment,acceler…  相似文献   

16.
川西北高寒草甸生长季土壤氮素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川西北高寒草甸生长季土壤氮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0~40 cm土层在整个生长期内,有机质含量均高于60 g.kg-1,全氮含量高于2.83 g.kg-1,养分含量丰富.浅丘山地草甸土壤氮素随季节变化呈现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变化(浅丘山地灌丛)或退化程度增加(丘前阶地草甸)使得土壤氮素随季节呈现出先减少后缓慢增加的变化,但影响主要表现在0~30 cm土层中,并且越往表层,差异越大.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C/N值偏小(<25),利于氮的矿化养分释放.由于研究样地中灌丛的出现,虽然没有引起明显的"沃岛"现象,但加大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严重放牧样地、中度放牧样地、天然草地以及放牧后围封样地的群落水平与个体水平根冠比的差异,以及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得出以下结论:1)严重放牧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小于天然草地,过度放牧后植物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天然草地;2)中度放牧样地的地下生物量与天然草地相差不大,群落水平的地下生物量最高;3)放牧样地受到破坏后围封,个体植株较天然草地小,但生物量略高于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18.
新疆草地植被的地上生物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年对新疆地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据此估算了新疆6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总量,并探讨了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原类型中,荒漠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最小 (34.9 g C·m-2),草甸草原最大 (87.3 g C·m-2),而典型草原 (53.2 g C·m-2)和高寒草原 (47.7 g C·m-2)介于两者之间;草甸类型中,山地草甸 (117.4 g C·m-2)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显著高于高寒草甸 (58.1 g C·m-2)。6种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总量为14.65 Tg C,约占全国的10%。地上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两者占总量的41.7%;其次是典型草原、山地草甸和荒漠草原,分别占19.0%、18.3%和14.6%;草甸草原因分布面积小而使得其地上生物量最小,仅占总量的6.4%。草原和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控制因子存在差异:草原地上生物量主要受降水控制,而草甸地上生物量则与温度相关。除受气候影响外,草原地上生物量还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总氮含量正相关,而草甸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总氮含量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9.
Stability of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n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REGIONAL MONSOON CLIMATE,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THUS, THE CHANGE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ECOSYSTEM IS EXPECTED TO AFFECT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