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科技》2019,28(10)
正实验室简介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是省市联动、多方共建的战略科技力量,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GIBH)建设,瞄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研究,针对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国民健康重大需求,通过国际化团队和成果引进以及国内相关单位的强强联合,着力推进再生医学前沿、组织器官重塑、标准化与临床前、再生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将干细胞研究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为再生医学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本文分析体内外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的治疗应用、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命运转变机理研究和功能性细胞获取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讨论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在临床治疗应用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制度创新     
《广东科技》2019,28(10)
正在省实验室的建设中,广东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优化制度设计、强化制度执行成为省实验室建设的有力保障。加强省实验室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和我省优势产业发展,对标国际最优最好最先进水平,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加快推进再生医学与健康、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省实验室建设,适时启动化工、海洋、环境、能源、农业等领域省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4.
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是由我国著名光学家、中科院院士刘颂豪教授于1989年创立, 1993年12月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省重点实验室; 2007年12月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立足医学、农业与环境等科学中的重大问题,综合应用光子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探究生命过  相似文献   

5.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联合申请组建,是我国遥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定量遥感信息机理,遥感高技术前沿,遥感地理空间信息集成理论及遥感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实验室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各省市探索培育基础研究主体力量,建设一批聚焦世界前沿、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地方产业的省实验室,我国省实验室数量已突破100家。通过梳理浙江省实验室发展现状,对比分析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市的省实验室建设模式,总结我国省实验室探索经验,在发展方向、运行机制、组织机制、人才管理、考核评价、实验室经济等方面提出省实验室发展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的前身是河北大学微生物实验室,2006年1月顺利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已纳入河北省重点实验管理序列.实验室现任主任为张利平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魏江春院士.实验室自20世纪70年代组建以来,在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公共卫生应急检测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由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卫生厅批准组建。实验室于2009年4月通过省科技厅验收并对外开放。重点实验室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应急检测体系为主要研究方向,结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8月16~18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主办、口腔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口腔转化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田卫东教授作为大会主席的第七届中日韩牙/骨发育与再生学术研讨会在四川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技》2012,(5):I0008-I0009
浙江省公共卫生应急检测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由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卫生厅批准组建。实验室于2009年4月通过省科技厅验收并对外开放。重点实验室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应急检测体系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公共卫生学科发展优势,为迅速应对全省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实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1.
2014中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定价:128.50元。本书介绍了2013年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应用开发与产业发展的主要进展情况,阐述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热  相似文献   

12.
<正>一、实验室简介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获批组建。实验室以江汉大学为依托,以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指导,以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制备、合成方法与机制,着重解决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结构与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问题,获  相似文献   

13.
《广东科技》2021,30(7)
2017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支撑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正式启动省实验室建设,对标国际最优最好最先进水平,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作为首批启动建设的4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18年4月成立。实验室战略性布局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并努力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经过三年的创新发展,实验室产出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培育出一批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有力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引擎,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战略高地。近日,本刊记者专门电话连线了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教授,就实验室近3年来的创新发展成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4.
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加工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四川特色产业发展及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创新的需要,以成都大学食品研究所、成都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学科、成都市肉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联合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与产业化开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18,(1):5-10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创新机制、突出特色,坚持标准、省部共建、以省为主"为建设运行原则,面向安徽和全国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定位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着力在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与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基础理论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创新和突破, 力争为安徽和全国茶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实验室依托建设单位为安徽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6.
<正>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在我市挂牌,我们继续来关注参加省实验室建设的研发"梦之队"。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将组建4个教授团队,助力省实验室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已为国家化学工程与技术、精细化学品技术、应用化学、基础化学、能源高效利用、系统集成及装备等领域输送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  相似文献   

17.
正环境催化与废弃物再生化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下称"实验室")是依托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研究基地与优势组建而成。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研究员,实验室主任为湖南工程学院校长易兵教授。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任务,以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为重点,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坚持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专门从事茶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一份并不复杂的履历表上我们可以看到,该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被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首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同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9.
《广东科技》2019,28(10)
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核心城市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毗邻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的省实验室。自建设以来,实验室从全球范围大力引进优秀科研人才,通过聚焦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研究,全力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全链条研究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未来,该实验室将布局前沿科学研究、创新样板工厂、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致力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和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  相似文献   

20.
<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在原新疆作物高产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2003年1月由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4年10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验收。主管部门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依托单位为石河子大学。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吸引疆内外优秀人才,开展交流与合作,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