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区1982—2011年的GIMMS/NDVI3g数据集,对治理区植被变化的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变化方面,2001—2011年间研究区植被整体上呈增加趋势,4大分区植被增速存在区域差异;(2)NDVI变化的可持续性方面,2001—2011年间整个研究区植被变化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持续性特征,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自2000年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治理区植被明显恢复,一期工程成效显著,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持续减少,因此有必要进行二期工程以巩固和提高一期工程的成果,进一步改善环境;(3)NDVI变化趋势的未来持续时间方面,整个治理区植被的未来变化状况不容乐观,4大分区中农牧交错带沙化土地治理区植被的未来发展趋势优于其他3个治理区,工程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皇甫川流域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梯地比较的方法,从物种多样性,地上现存生物量,主要饲用植物生物量,群落光合生产结构,优势种,群落密度,生境等多个角度,研究在皇甫川流域三种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下的草地群落的特征,结果表明,原生环境区的群落结构优于生态恢复治理区和水土流失区,各方面的指标大都好于后两,水土流失区群落状况较差,生态恢复治理区的群落状况居中。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典型草原在不同干扰条件下植被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通过围封和自由放牧5个样地的测定,对不同放牧条件下草地群落数量特征以及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和自由放牧区典型草原的优势植物多为多年生植物,围封区仅有两种一年生优势植物.但围封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优势度高于自由放牧区;(2)围封区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均高于自由放牧区;放牧1号区上述指标高于放牧2号区;(3)围封和自由放牧区典型草原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放牧改变了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的组成,植被盖度和生产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西藏±400 kV直流联网工程穿越的五道梁多年冻土塔基施工扰动区,采用植被快速扩繁移植技术对植被进行了移植并对移植后群落特征变化和浅层土壤的水热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基施工扰动区土壤养分流失严重,给施工后的植被恢复造成很大困难.采用植被快速扩繁移植技术对扰动区进行植被恢复后,扰动区多年冻土温度场能在短时间内趋于稳定,有利于塔基基础的稳定.同时,快速扩繁移植两年后植物群落盖度为(92.00±5.53)%,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达到2471.08±186.73 g/m2,7028.61±382.43 g/m2.可见,扩繁移植后人工植物群落特征表现出对多年冻土扰动区高寒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只要采用高原乡土植物种类并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技术措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扰动区的植被快速恢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深圳围岭公园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深圳围岭公园的实地调查,认为深圳市围岭公园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其原始植被已基本被破坏.目前其现有植被可分为南亚热带次生人工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主要植物群落有南亚热带常绿灌木林、台湾相思林、马占相思林和桉树林等.对围岭公园植被、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等进行分析,进一步与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比较,结果表明围岭公园的次生人工林种类组成简单、种类较少,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低,其优势种突出,优势种群多数处于一、二、三级立木阶段.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植被模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四川紫色土地区的李子口流域为观测基地,通过对不同植被模式下径流观测小区的径流量、土壤冲刷量的观测分析,说明了不同植被模式下的农耕坡地、自然林地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土壤流失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以期为紫色土地区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贺兰山中段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为调查贺兰山中段植被分布的地貌相关性及其覆盖动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地貌、植被生态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较全面调查,获得了研究区10个植被型、25个群系、61个群丛,研究发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受到各个地貌单元土壤、地形、坡向、坡度及海拔的影响.自山麓洪积台地至山顶植被的垂直带谱比较完整且分带明显,由低至高依次分布有旱生灌丛、山地疏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性针叶林、高山草甸.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比研究区近20年来遥感影像后发现,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人工绿洲(腰坝地区)面积和荒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高山针叶林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本研究可为区域国土整治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下的土壤理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区土壤调查与实验的基础上,对土壤理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质地太粗,土壤养分的全量与速效含量都很低,全P和速效P的含量尤为明显,要使植被得以恢复,施肥特别是施用磷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各种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壤侵蚀程度的增强而呈递减之势.裸露坡地土壤养分各指标均明显低于研究区的平均水平,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均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提高,以园地对坡地土壤肥力的提高作用尤为明显.种植草被对磷素含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都随之呈现增大之势,水土流失区种植草被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根据实地调查,三峡库区开县前置库有维管植物116科307属410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野生植物96科239属312种,国家保护植物5科5属5种.根据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该区植被可划分为6个植被型,8个群系组,18个群系.因此该区的植物种类较贫乏,但栽培种类较多,约占总种数的1/4;植被的次生性质明显,主要为草丛和少量灌丛群落.根据该区的具体特征,提出开县前置库消落带的生态恢复应遵循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植被恢复为先导和生态位分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典型模式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效果,通过分析露天煤矿排土场水土流失类型及危害,针对排土场的平台侵蚀区、边坡侵蚀区和坡脚沉积区的侵蚀特点,从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提出露天煤矿排土场3种主要植被配置类型,即平台植被配置类型,边坡植被配置类型,坡脚沉积区植被配置类型.评价了植被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广植苜蓿, 介绍了苜蓿的种类、地理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栽植历史,论证了苜蓿作为饲用牧草、轮作倒茬、绿肥压青、培肥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植物,在农牧业生产和秀美山川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提出了广植苜蓿、增加植被、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和建议,使苜蓿在西部在开发、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秀美山川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琼海市博鳌东屿岛北部地区的农村植被资源开展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表明 ,该岛植被类型多样 ,可分为 7个群系 ,13个群丛 ;在不足 0 .5km2 的面积里 ,植物种类达 4 0 3种 ,隶属 85科2 6 7属 ;在同一气候等条件下 ,农村植被的发展和保存与当地土壤性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植被类型从草地→灌丛草地或半红树林→海岛丛林发展的过程中 ,土壤类型亦从流动沙土→半流动沙土→固定沙土→粉质粘土或粘土的方向发展 ,土壤有机质增加明显 ,土壤从碱性向中性变化明显 .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呈现荒漠和绿洲邻接共存的独特景观,区域内土壤植被起到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以黑河中游山前荒漠及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典型区域,设置土壤植被调查样带,在采样分析土壤机械组成、水分、盐分离子、有机质质量分数及植被覆盖度、冠幅、高度等数据的基础上,探究土壤植被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黑河中游样带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在1.49%~5.57%范围内,祁连山前样带北山前样带,体现祁连山区对于荒漠的水分补给;2)祁连山前样带土壤质地主要为粉壤土和砾质壤土,盐分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相反,北山前样带土壤质地主要为砾石土和砂土,盐分和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盐分、有机质含量等其他土壤属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植被覆盖度在祁连山前荒漠较高,北山前荒漠较低,远离绿洲方向的样带土壤含水量及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表现生态裂谷特征,威胁黑河中游绿洲生态系统安全;4)植被与土壤属性之间高度相关,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土壤细粒径颗粒和有机质含量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植被覆盖度、高度和冠幅随盐分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抛物线关系,表明盐分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皇甫川流域陡沟坡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严重,陡沟坡植被的建设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陡沟坡植被特征对林草植被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皇甫川流域陡沟坡植被的调查研究表明:1)研究区以多年生中旱生草原植物种为主,区系地理成分以达乌里—蒙古成分、东亚成分为主;2)阴坡植被有中生化的趋势,阳坡植被表现出旱化的特点,坡面植被灌丛化.因此,在陡沟坡植被建设与恢复中,应以这些特征为依据进行物种的选择和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亚热带次生森林植被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6.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新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为扰动对天山托木尔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与土壤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在轻度、中度、重度及无扰动四种扰动类型强度下对保护区内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扰动强度增加,植被盖度、高度、产草量和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多年生优良牧草减少,一二生杂类草增加;通过聚类分析,随扰动强度增加,植物群落发生分化或演替,植物群落由紫穗大麦+早熟禾型向紫穗大麦+葛缕子型、早熟禾+蒲公英型、繁缕+萹蓄型逆向演替。中度扰动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最小。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加,土壤总盐和pH呈增加趋势,全氮呈下降趋势。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负相关(P<0.05),均匀度与土壤pH呈负相关(P<0.05)。随扰动强度增加,植物群落发生退化演替,土壤出现退化特征。建议减少人为扰动,对保护区划区或分段旅游开放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Soil invertebrate fauna enhances grassland succession and diversity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in ecology is to elucidate the factors that drive succession in ecosystems and thus influence the diversity of species in natural vegetation. Significant mechanisms in this process are known to be resource limit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aboveground vertebrate herbivores. More recently, symbiotic and pathogenic soil microbes have been shown to exert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composition of vegetation and changes therein.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invertebrate soil fauna on succession has so far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Here we report that invertebrate soil fauna might enhance both secondary succession and local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Soil fauna from a series of secondary grassland succession stages selectively suppress early successional dominant plant species, thereby enhancing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subordinate species and also that of species from later succession stages. Soil fauna from the mid-succession stage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Our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soil fauna strongly affects the composition of natural vegetation and we suggest that this knowledge might improve the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9.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黄河三角洲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各年代、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特点及演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环境条件恶劣,土壤动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均较贫乏,全区平均密度不足1万,在纲或目分类水平上仅17类群.螨类和跳虫在11个样点中均为优势类群,且每个样点中均只有这两个优势类群.A/C值全区全年平均为2.04,明显大于1.4个季度中,冬季和夏季的A/C值较大,说明螨类对低温或干旱等不利环境适应力和抵抗力强于跳虫.随成土年限或植物群落演替,土壤动物群落均未能表现出明显的演替过程,有必要对土壤动物的分类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