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天下美食,尽在三晋"。如果说,到山西而没吃过山西的面条、没尝过山西老陈醋等于没来过的话,那么到了山西,不品尝闻喜煮饼,同样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早在300多年前,闻喜煮饼就作为贡品,进献皇宫贵族。如今,它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山西"饼点之王"和"国式糕点的绝产"的美誉,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本期传承,我们跟随非遗传承人胡文玲一起走进闻喜煮饼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单位——山西永祥和闻喜煮饼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聊历史,话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20,(9):24-25
正很多人乍听到闻喜煮饼的名字,大多会猜想它是饭食一类的东西,但当你打开包装,完全在意料之外:闻喜煮饼并不是饼状,而是滚圆形,外边裹一层脱皮芝麻。同时,煮饼也不是"煮"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晋南民间常把"炸"叫做"煮",才有了"煮饼"这一称呼。千百年来,闻喜煮饼的制作均是凭借制作师傅的经验,没有严格的制作标准和成品标准,制作时一袋面、几瓢油、几碗水,经常出现一批与一批有差别的情况,且成品也比较随意,要想做好,必须有严谨的制作标准和成品标准。  相似文献   

3.
山西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皇帝巡幸路经闻喜时,闻喜官绅为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皇上觉得其他肴馔都淡而无味,唯有煮饼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不禁喜问其名,众官宦搜索枯肠,都想取一个吉利的名称来讨皇上高兴,但因皇上猝然发问,不免一时语塞,无言以对。皇上见此情状不觉笑道:"就叫煮饼吧。"于是康熙皇帝命名的闻喜煮饼就此名声大噪并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4.
张国良 《科学之友》2007,(11A):35-35
山西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皇帝巡幸路经闻喜时,闻喜官绅为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皇上觉得其他肴馔都淡而无味,唯有煮饼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不禁喜问其名,众官宦搜索枯肠,都想取一个吉利的名称来讨皇上高兴,但因皇上猝然发问,不免一时语塞,无言以对。皇上见此情状不觉笑道:“就叫煮饼吧。”于是康熙皇帝命名的闻喜煮饼就此名声大噪并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友》2020,(9):16-21
正作为山西传统八大名点之一,闻喜煮饼自古就以"香甜可口,酥沙不腻"而闻名,同其他食物一样,传递着人们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最含蓄、最朴实的祝福。闻喜煮饼,历史悠久,寓意吉祥,有着祥和美满的文化内涵。闻喜煮饼吃起来酥沙香甜,不腻不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形成了每逢婚嫁贺寿、拜祖祭祀都用这种甜食礼待宾朋的习俗。  相似文献   

6.
山西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皇帝巡幸路经闻喜时,闻喜官绅为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皇上觉得其他肴馔都淡而无味,唯有煮饼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不禁喜问其名,众官宦搜索枯肠,都想取一个吉利的名称来讨皇上高兴,但因皇上猝然发问,不免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8月初的"河东采风行",我走访了三位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们出身环境不同,人生足迹迥异,受教育程度不一,从事的行业不同,传承的技艺也不一样,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心中有梦,眼里有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树起了一面旗帜,坚定初心,也指引后人。先从她的故事讲起吧,她和老伴都在事业单位上班,退休后养老金足够日常用度。她本可以含饴弄孙、莳花弄草,但是她却没有选择这种安逸的生活方式,而是怀着对家乡美食——闻喜煮饼的深厚情感,付出全部家当,艰难创业。她只是希望这一口甜蜜,能够被更多的人分享。  相似文献   

8.
正在"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科学之友》作为会刊单位参加了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委托山西省非遗保护促进会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采风活动,目的是弘扬工匠精神,传承手工技艺。通过实地走访山西省新绛县、稷山县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采风团成员被传承人不忘初心、执着坚守、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深深震撼。是他们,不忘初心,恪守技艺。一块小小的绛州澄泥砚的诞生,实属不易。需要殚精竭虑地构思,一勺勺地过滤,  相似文献   

9.
正"注意掌握捏、搓、揉、掀、点、切、刻、划等面塑艺术工艺手法,让面塑艺术品栩栩如生,赋予它们灵动的艺术内涵……"在万荣面塑艺术研究所工艺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解云仙正为学员传授面塑技艺。她精湛的艺术、传道的品德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来访者。  相似文献   

10.
正闻喜煮饼形似圆月,呈滚圆状。外皮粘满白芝麻,外观是月白色;内有栗色、绛白二色分明的饼馅。将芝麻团掰开,便显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馅子,掰成两半后,能够拉出二三寸长的闪亮亮的蜜丝,剖面显露外深内浅、色泽润亮的栗色层和红白分明的馅心,手感松软有弹性,压陷处可恢复原状。咬一口闻喜煮饼,细细品尝,酥沙香甜、不皮不黏不腻,越嚼味越浓,带有芝麻的芬芳和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宋方华 《科学之友》2013,(11):26-27
2013年5月,在山西省首届文化博览会上邂逅闻喜花馍传承人———闻喜文化馆馆长支建康后,口头约定我刊"传承"版块要作"闻喜花馍"这一非遗项目,支馆长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对他的采访。但之后多次电话约访都没能成行,主要原因是近期闻喜县宣传口事务繁多,支建康常出差在外地无法分身。因定下专题后刊物的出刊时间不能随意改变,因此只能在国庆节休息期间对支建康作了电话采访。由于受访时间紧,所以在拨通了支建康的电话后,记者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12.
<正>在山西民间,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淳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以剪纸的形式自然、灵活地展现在纸上。剪刻成的镂空花样,贴在窗户、门笺、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借以装点生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在山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本期传承文明,我们将跟随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传承人郭梅花一起感受这门古老手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之友》2020,(9):22-23
正闻喜,董父豢龙,风水宝地;左邑桐乡,晋国故都;将相故里,华夏囍根。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外出幸巡,路经此地,闻南越(今广州番禺区)大捷,因获喜讯(左喜),遂赐桐乡为闻喜(右喜),被誉为"中国囍城"。婚蛋,闻喜煮饼的前身,酱褐色,表皮上满披一层白芝麻,内馅由深栗色至浅白,层次分明,富有弹性,蜜丝金黄,气味芳香;起源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这种圆形的糕点其外形似蛋象征"团团圆圆",蜜丝之长寓意"情意缠绵",芝麻之多喻示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03年古琴与昆曲、蒙古长调和十二木卡姆同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中国学古琴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前不久,10位年长的著名古琴演奏家,也被评为这项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果此乐器属于人类的文化遗产,那  相似文献   

15.
<正>针线合璧,玲珑尽现。作为山西省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民间工艺,晋绣是可与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媲美的精湛手艺活;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传承技艺,晋绣用金针银线巧绘万物之春,以指尖功夫独领群芳之萃,一针一线,勾勒出了1700余年的艺术春秋。本期传承文明,我们将随晋绣坊创立者兼核心传承人贺志坚,一齐领略穿越千年、绮丽多彩的民间手工,共同欣赏盛世吉祥、福禄喜寿的绣中精品。  相似文献   

16.
<正>古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3年,古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2019年春节前夕,记者专程到太原市杏花岭区小窑头的非遗文旅小镇,拜访了山西省唯一一位古法手斫古琴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浩。张浩的斫音琴社工作室坐落在非遗文旅小镇一处清净的小院内,寒冬腊月,周围环境有些萧条。前一晚一场大风吹进院子好多枯叶,一大早张浩便忙着清  相似文献   

17.
正面塑是用白面捏制成的各式造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是山西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岚县面塑历史悠久,沿袭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岚县面塑制作工序复杂,从和面、塑形、蒸制到插花、着色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大拇指和食指的灵巧配合下,通过揉、搓、压、剪、捏、推等手法制作成各种花草、水果、花鸟虫鱼等。该项技艺在2009年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由文化部审定,国务院批准,山西省双合成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立了以双合成郭杜林月饼为代表的晋式月饼在全国月饼行业中的崭新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地灵则人杰,人杰则乐道。2011年,源于道教文化和吕祖文化,以"吕祖桃木灵剑"为代表的永乐桃木吉祥物传统手工雕刻,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永乐桃木雕刻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乐桃木雕刻,这一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以其独特形式和无穷魅力弘扬吕祖道教及桃木文化,逐渐形成了别具一  相似文献   

20.
<正>把丝绸、锦缎用极具立体感的形式诠释,从而使堆锦这一民间技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长治堆锦博物馆参观,75岁高龄的省级传承人闫德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治堆锦的历史脉落、传承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大胆革新作了讲解,老人思维清晰,娓娓而谈,尤其在介绍到镇馆之宝——《金母元君朝元图》堆锦作品时,闫德明的兴奋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说曾几次到芮城永乐宫现场观摩壁画,带领儿子闫向军、闫向辉历时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