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人类的历史上,全球各国已进行过100多次探月活动,人类和无人探测器已经成功着陆过月球数十次。月球有丰富的能源,利用月球巨大的太阳能发电和核聚变发电,能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探月工程。然而,从地球上看月球,看到的永远是朝向地球的半个月球,这是因为月球自转的周期与它绕地球公转  相似文献   

2.
谁都知道,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其地理面貌与地球极为相似.天文学家戏称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就是有望一日人类能登上火星,探索火星,最终移民火星,征服火星.前几年,有不少媒体争相发表了美国人造卫星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类似人类脸部的图像,惟妙惟肖,如同真的.  相似文献   

3.
古代奥运     
叶曦 《大自然探索》2004,(10):64-70
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当几个男孩在一起玩耍时,他们都很有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提出“让我们来比一比”,比什么呢?比如:看谁能把另一个人摔倒在地,看谁跳得最远,看谁能最先跑到指定地点,看谁能把石头扔得最远。然而,古希腊人却把这些随意的竞争升华成为成年人之间的严肃赛事。他们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人类卓越体能的大展示,而且是现代奥运会的灵感来源。今夏,这一始于古希腊雅典的体育盛会又回到了雅典,无疑是很有特殊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公开宣称:"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这是人类历史上"制天权"思想的首次正式亮相。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依据格雷厄姆的《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正式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制天权"的理念逐渐进入国家政策层面。进入21世纪,广袤的太空因蕴含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研价值,因而成为当今各国竞相争夺的"新高地",如美国的"凤凰计划"、我国的"腾云工程"、德  相似文献   

5.
纵观世界各国近年来的空间探测计划,充分表明了人类有信心、有能力以新的姿态进入太空。与初期太空探测相比,其目标更明确、规模更宏大、参与国家更多。太空不属于任何国家,谁先利用它,谁就先获益。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和苏联就着手对宇宙的开发。迄今人类共向外星发射了15种型号的各类探测器近百个,为人类认识宇宙、了解宇宙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Ansle.  D 王勇 《世界科学》1992,(6):24-26,23
人类处于地球这一巨大的生态系统中,应该说,在过去的岁月里人类是幸运和幸福的。可无论如何,人类及其栖身的这个星球已来到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点,一个时代就将过去,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出现,拯救地球已不能再停留在口上或纸上,而必须付诸实施。谁也没有亲自体验过地球所转过的历程,谁也无法精确地预见地球环境变化的未来,但总有人想尝试这一切。“锦锈中华”只不过是中国著名景观的缩微,而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沙漠深处,一个“迷你”地球——生物圈2号正在诞生,它的使命不再是模仿,却是旨在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7.
当下,世界各国及各行业越来越多地承受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企业和公司陷入一波又一波的倒闭、重组、裁员以及合同难以履行的困境。为此,美国《外交政策》杂志6月刊出的这组文章认为,在经济受创的同时,人们却忽略了另一波威力更大的“大海啸“也将随之到来.即科学技术以一个比以往更快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文章列举了生命科学、生物质能、应对全球水危机等领域存在的机遇,也就是说,谁有能h适应加速发展的技术变革.谁就能在这场危机中幸存并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8.
说来有趣,虽然世界各国已经庄严地签订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协议,可是自然界里的化学战争却还随时随处在激烈地进行着,好像谁也不予理会似的,这就是本文要谈的昆虫之间的化学战争了.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核聚变能资源无限,能够和谐高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终极能源目标之一。核聚变能源的诱惑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世界各国都不愿只做旁观者,特别是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一些重要国家和国际组织,早已着手布局。我国也不甘人后,数十年如一日地发展研究,开启了核聚变研究的创业之旅与逆袭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人机语声通信》一文对人机语声通信的现状和远景作了介绍。如果计算机被赋予象人类一样能讲、能听的能力,那末计算机也就容易推广到千家万户,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多年来世界各国对人机语声通信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科学家们相信总有一天人和计算机能够自由地进行交谈,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刘林森 《世界科学》1999,(11):29-30
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而知识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数字经济和信息经济。近年来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事例证明,在当今乃至未来的经济竞争中,谁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主动权。这是因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对信息的处理、管理和应用的能力增强,能有效的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使之在西临的知识经济时代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任何国家的经济活动中,都极其重视两件大事:一是鼓励投资,二是刺激消费。经过多方努力,如今投资在稳定增长,并带动了生产。但是,消费的…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由于好奇心的使然和生存发展的需要,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不会停止,向太空开拓发展空间的努力也不会停止。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雄心勃勃地发展空间技术,并作为国家战略将长期坚持下去,谁也无法阻挡。正因为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本来秩序井然、一尘不染的宇宙天堂,便硬生生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相似文献   

13.
5.为揭示脑内神经网络开启机遇之门 大脑是人体和动物最精密的器官,人类对于它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如何清晰地显示大脑复杂的细胞构成,让更多人对大脑的结构有根本的认知,同时让科学家能更清晰地观测到脑细胞的变化过程,是有待于各国科学家攻克的难题。现在,人类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已能深入探知大脑内的神经网络的奥秘。  相似文献   

14.
生物固氮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农业的发展既要增加农作物产量,又不能破坏土地的持续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这就是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氮素肥料,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过度地施用和依赖化学氮素肥料,也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之际,人类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生物固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生物固氮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对生物固氮优越性的分析,展望了生物固氮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并着重讨论了实现非豆科植物高效利用生物固氮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5.
谁都知道,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其地理面貌与地球极为相似。天文学家戏称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就是有望一日人类能登上火星,探索火星,最终移民火星,征服火星。前几年,有不少媒体争相发表了美国人造卫星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类似人类脸部的图像,惟妙惟肖,如同真的。这对一些想象力丰富的人来说,无疑将这一人类脸部图像视作为火星人或外星人的精妙杰作。但令人极其遗憾的是,经科学家的仔细分析研究表明,这个人类脸部图像纯粹是由火星上的天然地理环境造就的,是鬼斧神工之作。正当人们遗憾、失望、淡漠之余,…  相似文献   

16.
每年夏天,当我们在海边游玩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呢?几十年来,各国政府加大了对开发海洋的投入.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不仅为人类提供航运、水产和丰富的矿藏,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5种主要的海洋能源 由于海洋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所以海洋科学家、能源学家和环保专家都对开发海洋能源有强烈的兴趣.海洋能通常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这5种海洋能的总功率为766亿千瓦,相当于25万个秦山核电站的发电功率.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个极其巨大的球体。那么,第一个测出地球质量的人是谁?他就是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1731—1810),被人们誉为“第一个称地球的人”。  相似文献   

18.
地球人类历来相信,包围我们无所不在的自然生态环境——生命、土地、水和空气,是如此庞大、天衣无缝、经久耐用、恢复力强,可以不断开发,永不受其根本性的损害。过去10年的一系列事实将这种美妙的臆想击得粉碎。大量证据证明,工业化学废品削弱了能保护地球生物使之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同温层的臭氧,各国政府最终觉醒起来并开始采取行动。事实不仅于此,专家认为,人类在如此多方面对地  相似文献   

19.
爱默森相信: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时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忘了谁曾经这样说过:直觉力是无需经过理性论证而知晓世事的关键因此,人类一定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它可以轻易地判断出是非对错黑白善恶,它也能很准确地发现并遵循繁杂琐碎的各式规律,它会平衡,它会变通,它有时深邃,它有时浅薄……它,因着人类个体的差异而参差开来。如果置身在二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海洋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天然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能源。据科学家们推算,仅海洋波浪能用于发电可获得90万亿度电。如果把这些电能开发出来为人类所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世界各国专家纷纷进行波能发电新技术研究,有些已投入商业运营,尽管这些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目前的进展表明这种新能源具有潜在的商业应用价值。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海洋波能发电技术的国家。199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首座波能发电站位于艾莱岛上,这座电站目前提供的电力足以满足一个小城镇使用。负责设计这座波能发电站的英国奎因大学的工程师说,这座电站采用了高效波能收集器和转换装置,且坚固耐用,无需人员管理,其投资费用在短期内就可收回。英国为了进一步掌握波能发电技术,最近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