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棉田捕生天敌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了39.3% -63.0%,农田生态系中龟纹瓢虫、食虫蝽发生消长与棉铃虫之间相关性较强,分别组建了棉田、玉米田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及其它非寄生因子的排除控制作用指数为62-106。  相似文献   

2.
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重要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不同蜂蚧比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效能,并组建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Ⅰ)、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IIPC)和排除作用控制指数( EIPC),分析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蜂蚧比为2:50时,班氏跳小蜂寄生率最高,达92%;而班氏跳小蜂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寄生率下降。采用I分析,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的种群趋势指数明显下降;采用IIPC分析,不同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自然种群增长的数量最低,分别下降到对照区的24.31%和12.82%,最高分别为34.79%和30.67%;采用EIPC分析,不同放蜂区班氏跳小蜂寄生的EIPC均大于捕食及其它因子,说明“寄生蜂寄生”是控制扶桑绵粉蚧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重要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不同蜂蚧比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效能,并组建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种群趋势指数(I)、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和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分析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蜂蚧比为2:50时,班氏跳小蜂寄生率最高,达92%;而班氏跳小蜂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寄生率下降。采用I分析,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的种群趋势指数明显下降;采用IIPC分析,不同放蜂区扶桑绵粉蚧第2、3代自然种群增长的数量最低,分别下降到对照区的24.31%和12.82%,最高分别为34.79%和30.67%;采用EIPC分析,不同放蜂区班氏跳小蜂寄生的EIPC均大于捕食及其它因子,说明"寄生蜂寄生"是控制扶桑绵粉蚧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应用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吡虫啉、木虱净分别与叶面肥的混剂对橄榄星室木虱自然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木虱净+多微核苷酸、吡虫啉+多微核苷酸、木虱净+15% FeSO4、吡虫啉+15% FeSO4、木虱净和啉虫啉等6个处理区中橄榄星室木虱种群趋势指数均小于1,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对照处理区种群数量以6.39倍的速度增长。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显示,木虱净+多微核苷酸、吡虫啉+多微核苷酸、木虱净+15% FeSO4、吡虫啉+15% FeSO4、木虱净和吡虫啉处理区种群数量分别是对照区的3.18%、3.71%、3.85%、4.75%、6.23%和6.49%,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混配植物叶面肥比单一使用杀虫剂控制橄榄星室木虱种群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荔枝蒂蛀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的室内饲养观察和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荔枝蒂蛀虫自然种群生命表 ,结果表明 ,荔枝蒂蛀虫的自然种群趋势指数 (I)为 13.5 ,表明下一代种群数量将为当代种群数量的 13.5倍  相似文献   

6.
稻田捕食性天敌蜘蛛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在自然条件下常成为控制稻虱和叶蝉发生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调查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种类,确定优势种,研究保护利用措施,对稻虱、叶蝉开展生物防治具有一定意义,也是做好稻虱、叶蝉发生预测预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开展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将我们对安徽稻田蜘蛛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初步整理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7.
稻粉虱Aleurooybotus indicus及其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稻粉虱Aleurooybotus indicus及其天敌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的调查,测定了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比例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时空二维生态位,并分析了稻粉虱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稻粉虱Aleurooybotus indicus David of Subramanias种群系统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0.9640≤λi<0.9880的情况下,该种群系统分为6个亚系统:SS1、SS2、SS3、SS4、SS5和SS6。文中对各个亚系统的动态规律进行特征描述,以期为稻粉虱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能排除外界新蚊卵产入的特定年龄生命表的研究方法。从1984年至1988年,共组建了15个自然种群生命表。通过生存曲线分析得出,在食物营养丰富生境下,曲线呈明显的上弓形,虫体大多活到生理寿命后死亡;而在食物营养贫乏生境下的生存曲线上弓形不明显,虫体在幼虫期便大量死亡。结合医学昆虫研究特点,采用上下代成虫数建立种群趋势指数,并提出两项趋势指数,较全面地揭示了种群的趋势动态。关键因子及虫期分析得出,种群关键虫期为3~4龄幼虫期,其次为1~2龄幼虫期,而食物营养因子是整个自然种群的关键因子。种群密度制约性分析得出,1~2龄幼虫致死因子的作用是密度制约的。  相似文献   

10.
在组建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应用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颗粒体病毒制剂后,其种群趋势指数为5.99,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23.即,其下代数量明显下降.可见,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棉虫天敌的田间消长及其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所试验的棉田共查得棉虫天敌17科、29属、30种,害虫8科、17属、14种。试验表明,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天敌共出现四个高蜂期,其数量随害虫的发生数量增加而增加。天敌对害虫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施用化学农药会大量杀伤天敌。不同的施药方式和不同的化学农药对天敌的影响不同。天敌控制一般害虫较控制钻蛀性害虫的作用要明显。  相似文献   

12.
2008—2010年,在辽宁东部岫岩县进行了大豆不同栽培模式(清种、大豆与玉米8∶2和8∶8间作)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大豆蚜及天敌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有一定差异,但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天敌跟随紧密,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豆蚜和天敌一般在7月11日—21日出现第1次高峰(主要危害期),7月26日—8月6日出现第2次高峰,个别年份延后或不明显。各年度间大豆蚜的发生程度不同,3种栽培模式的控蚜作用也有差异。轻发生年(2008、2009年)第1次高峰期3种栽培模式平均百株蚜量较低(0.4万头~1.3万头,清种间作),天敌单位数量较高(51~226个),天敌控蚜作用均比较明显;第2次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上升(0.9万头~2.7万头,间作清种),但因天敌、蚜霉菌、植株抗性及小型蚜比例高(70%)等因子综合影响,蚜虫种群迅速下降,大豆均未明显受害。重发生年(2010年)第1次高峰期清种模式平均百株蚜量高达4.6万头,分别是8∶2模式的3.8倍和8∶8模式的2.6倍,天敌不足以控制蚜虫的增长,酿成危害;而间作模式蚜虫增长缓慢,蚜量低(1.2万头,1.8万头),天敌效能高,表明间作模式与天敌协同控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正>1973-1982年在南京、杭州、无锡等地建立了试验林,对日本松干蚧进行了一系列综合防治试验。制定了日本松干蚧生命表,分析了松干蚧花蝽、大赤螨、瘿蚁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试验表明,促使松干蚧种群数量下降的关键是在具备一定数量捕食性天敌条件下的苏云金杆菌蜡螟变种松干蚧品系的流行,这种杆菌的流行可导致松干蚧种群急剧下降至“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秋季喷菌时间离10月上旬越迟,感病越低;喷菌时间在5-7月或11月及其后,效果都不好;春季3-4月效果中等。翌春温高湿低,特别是干旱,松干蚧杆菌病流行速度减慢。其机理主要是对雌成虫和初孵若虫喷菌时湿度要很高,喷菌后松干蚧虫体要积水才易感病。对松干蚧其他虫态用喷杆菌方法还不易使其感病。 试验还证明,六六六丁体对此菌有强烈抑制作用。过去各地使用过量六六六防治松毛虫,是招致松干蚧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稻粉虱为害引起水稻减产的原因。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对穗期或孕穗期后的水稻稻粉虱为害引起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实粒数的减少。  相似文献   

15.
烟田烟蚜种群动态与天敌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9年、2007年云南玉溪地区烟蚜种群动态与天敌种类、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烟蚜的种群数量、动态均呈单峰曲线,在7月上中旬密度最大,但无论是烟蚜的日增长率还是平均数量,1999年均高于2007年.烟田内烟蚜的主要天敌有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蜘蛛类、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Harmonia axyridis)、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和草蛉(Chrysopa sinica).烟蚜茧蜂、瓢虫、食蚜蝇和草蛉与烟蚜具有一定的跟随关系,而以烟蚜茧蜂的跟随关系最为明显.通过相关与通径分析得出,影响烟蚜种群数量变化的天敌主要有烟蚜茧蜂、瓢虫和草蛉,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天敌对烟蚜的控制作用亦发生了变化.由于长期实施以烟蚜茧蜂防治烟蚜为主体的烟蚜综合治理措施,烟蚜茧蜂已成为当地控制烟蚜种群数量的重要天敌.  相似文献   

16.
茄子田朱砂叶螨-天敌关系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灰色关联序分析了茄子田自然天敌对朱砂叶螨的跟随效应.结果表明,主要天敌类群中,与叶螨关联度最大的是瓢虫、南方小花蝽和蜘蛛.它们是田间控制叶螨种群增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STELLA,建立了具有年龄结构的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种群动态变化模型.通过模拟分析,研究了该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探讨了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的一般性规律,并对鼠害灾变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田鼠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增长具有较大影响,而初始种群数量不是鼠灾发生的关键因子.提出了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恢复洞庭湖区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在洲滩增加东方田鼠的天敌等生态策略是最理想的防控鼠灾措施.  相似文献   

18.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cotton aphids (Aphis gossypii Glover) invading the cotton field, large numbers of insects have accumulated in the marginal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zone surrounding it. They are 6.94 times (excluded natural enemies) as many as the aphids in cotton field. Most of these insects areTherioaphid maculata (Buckton), and occur in fields 10–15 d earlier than cotton aphids. Consequently, abundant natural enemies have bred in alfalfa zone when cotton aphids increase rapidly in cotton fields in the middle of June in Xinhe County,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major natural enemies, including Coccinellids, Chrysopids and Syphid flies in alfalfa zone, is 13.65 times that in cotton field within the same acreage of fields. At this period, it is very effective to force the natural enemies from the alfalfa zone into the nearby cotton field to control the rapid increase of cotton aphid population by cutting the alfalfa stands.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甲基异柳磷大量用于防治稻瘿蚊,各地报道施用甲基异柳磷会引起稻飞虱大量发生.为了探讨甲基异柳磷诱发褐稻虱再增猖獗的原因,本文就甲基异柳磷对褐稻虱及其天敌的杀伤力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2000倍液对褐稻虱的防治效果平均只有50%,4000倍以上防治效果都在35%以下.甲基异柳磷2000倍,4000倍液对褐稻虱天敌杀伤力达100%,6000倍液达90%以上.甲基异柳磷对褐稻虱及其天敌的杀伤力差异很大,是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新疆吐鲁番棉区自然天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新疆吐鲁番地区棉花苗期至吐絮期施药棉田和不施药棉田中棉蚜及其主要天发生动态,结合投影寻踪回归分析结果评价棉田中自然天敌 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不施药棉田中草蛉和瓢虫对棉蚜有着良好的自然控制能力,施药棉田中常用的化学杀虫剂虽能短期控制棉蚜种群数量,但同时也严重杀伤了其天敌,不能达到长期控制蚜害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