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收录的极地研究论文计量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极地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论文发表量与地域优势有着密切关系,南半球国家的极地研究论文大多是关于南极的,环北极国家对北极的研究明显多于南极。当前极地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地球科学多学科、海洋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等学科领域。极地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北极生态系统和环境污染、南极地质构造和磷虾等。建议密切关注国际极地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进展,鼓励我国海洋学家、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环境生态学家、生物学家、社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为我国赢取更广泛参与极地事务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极地大冒险     
<正>极地,指地球南北纬度66.5度以上,主要由南极和北极组成的地区。提起这里,人们脑中就会浮现出人烟稀少、白雪皑皑的美景。从喧嚣的城市走出来到原始的极地冒险,可以说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种享受。不仅仅是探险家、冒险者或专业的野外生存大师,就连普通大众也是愿意为之一试的。不过,欣赏美景和体验冒险的乐趣是建立在对生存环境完全掌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你对极地知之甚少,去这些地方就不会是享受,而是只有无情的挑战了。所以,先好好看看冒险攻略吧!  相似文献   

3.
位梦华 《大自然》2012,(2):8-11
1982年,我第一次从美国去南极,距今正好30年:1991年第一次进北极,到现在也已21年;就连2005年参加的第九次北极考察也已经过去6年了。  相似文献   

4.
“没有北极,极地科考就不完整”,而他便是中国第一个北极永久性科学考察站首任站长。与三年前带领极地“精英们”在用直完成《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初稿,从而将角直载入了《中国极地大事记》。极其相似,不久前,带着厚厚的极光观测资料,身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北极科学考察站首任站长的杨惠根再次回到能带给他“灵感”的故乡。而记者也趁机采访了这位苏州走出的空间物理学家,北极黄河站首任站长——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最快能在1小时内利用冰雪建成保暖的雪屋。外面是零下50℃的严寒,雪屋里却仍然舒适怡人,无需穿棉衣,保暖效果极好。现在到极地探险的科学家和旅行者们也学会了爱斯基摩人建造雪屋的方法,在冰天雪地里能住上暖和的房子,真是再惬意不过了。雪屋里能生火,很保暖让我们与寒冷联系在一起的冰  相似文献   

6.
北极的风光无限,然而北极的险恶也是无处不在的。本文作者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他1982年去南极,1991年又独闯北极,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95年,由他任总领队的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一行25人,历经艰险,于当年5月6日胜利到达北极点。本文即记述了其间的历险片断。  相似文献   

7.
 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层,阻挡着来自太阳的高频紫外线,因此臭氧层的损耗将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从1980年代开始,地球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引发全球关注,北极地区虽然也曾发现臭氧损耗事件,但都影响不大。今年3月,北极竟然也出现了罕见的臭氧层损耗事件,而且被称为有记录以来北极臭氧层损失率最高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地球上四季气候的形成及产生的条件 ,指出了因太阳与北极星相距较近 ,北极星的吸引力侵入太阳系 ,使地球地轴在公转中发生朝着北极星的定向倾斜 ,这就使地球上出现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的气候 ,这种气候变化 ,造成了恐龙时代的结束 ,人类时代开始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玮  南雁 《大自然》2012,(2):12-16
极地旅游,即指赴地球南、北两极的观光、探险旅行活动。南极地区依据南极条约确定的地理范围,包括地球南纬60°以南的广大水域、陆地及其附樗岛屿和冰架:  相似文献   

10.
位梦华 《科学世界》2003,(11):28-33
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由于缺少阳光,大部分地方终年却冰天雪地,因而人迹罕至。但顽强的生命以各自的绝招挑战严酷的环境。近年来,人类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北极。在深入了解北极之前,先让我们领略北极奇特的生物景观。  相似文献   

11.
新版世界地图的影响开始走向世界传统的世界地图以经线分割地球,使南北极地区严重变形且与周缘地区的关系不够明确。2000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提出以纬线切割地球绘制地图的方法,创造出“双经双纬”编制的《系列世界地图》。目前,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北极战略评估》报告,采用郝晓光编制的新版世界地图,清晰标出北极航道与中国的地理关系,标志着新版世界地图及其影响开始走向世界。在新版世界地图上,  相似文献   

12.
王自磐 《大自然》2014,(6):72-75
<正>大自然赋予北极点神秘的魅力与无穷的诱惑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无疑就因为它恰恰位于人迹罕至和常人难以到达的地球之顶。如今,借助现代技术的便利,全世界每年数以百计的游客不远万里,来此一偿夙愿。人们常说的南、北极极点,是指地球自转轴与两极地面相交成90°的交汇点,即所谓的地理极点。地球南、北地理极点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分别)位于地球两端最寒冷地区的中央,因而同属地球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最恶劣的地区;此外,由于地轴倾斜并与地球绕太阳公  相似文献   

13.
北极与南极的最大不同在于南极是一块冰冻的陆地,而北极却是一片冰冻的海洋。南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既没有国家、又没有居民的孤独陆地,  相似文献   

14.
北极风光     
在我们这次访问北极之前,我对这个地区的概念和知识是贫乏得可怕的。地球的最北端,一片茫无人迹、酷寒死寂的冰雪国度——这就是我大体上对北极的看法。其实北极地区风光面貌、自然条件也是相当复杂的。由于人们对北极地区的长年累月的研究,有关北极地区的资料是相当丰富的。这里且不谈人们为征服北极所付出的代价所获得的成绩和苏联人民开发北极的英勇事迹,只就在旅途中的所闻所见,谈谈北极地区的自然风物和一些必要的概念吧!  相似文献   

15.
听说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新型飞船,去火星特别快!更令人惊讶的是,这艘飞船从地球飞到火星一共才用几十毫克燃料!现在火星和地球的关系那可是相当密切,当然,这哥俩交情能这么深,都是咱们人类的功劳,今天发射个探测器,明天送个机器人,一来二去,咱们已经把不少使者派到火星上去了,可就是咱们人类还没踏上火星一步呢,没办法,谁叫去火星这么难呢?不说别的,光路途就够咱们折腾的了。  相似文献   

16.
在温室效应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的时候,北极首次出现了5500万年中不曾看到的东西——水。据《纽约时报》报道,随着北极附近北冰洋上厚厚的冰层开始消融,地球最北端周围  相似文献   

17.
宇宙     
《科技潮》2007,(10)
2012年地球磁极颠倒缺乏科学依据近来,一条网上流传的消息称:"国外天体物理学家与电脑专家用电脑模拟研究发现,2012年地球北极与南极磁场将发生颠倒……届时,地球上  相似文献   

18.
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由于缺少阳光,大部分地方终年都是冰天雪地。因而人迹军至。但顽强的生命以各自的绝招挑战严酷的环境。近年来,人类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北极。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都知道,不同于南极地区有大陆,地球的北极地区主要是散布着浮冰的海洋——北冰洋。最近,科学家证实了在远古时期曾经存在北极大陆。他们分析了北极地区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新地岛、北地群岛和新西伯利亚群岛的岩石样本,发现北极大陆不仅存在过,而且与别的大陆"合并"过两次。岩石圈首次合并是在数十亿年前。北极大陆当时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一部分,后来在约7.5亿年前彻底解  相似文献   

20.
老阿爸6岁的小儿子患了白内障,什么原因?说不清楚。地球有四大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体系构成十分复杂,广泛涉及这四大圈。因此有人说,青藏高原可以说是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实验室。它比南极、北极的意义更大。把南极、北极搞清楚了,不了解青藏高原。依然不能说清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原因。青藏高原是解开地球奥秘的一把金钥匙。令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