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花纹钢是古代工匠用一种特殊方法冶炼加工得到的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打磨光净的表面上,能呈现一种奇妙的花纹;像行云,若流水,似菊花,如鱼肠,难以穷尽。这种花纹是钢材本身所具有的,一般又叫自然花纹。国外学者对花纹钢做过许多研究,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在世界花纹钢中,人们经常称道的主要是大马士革钢和日本花纹钢,对中国花纹钢则了解不多。本文在大量文献整理、民间调查以及多次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花纹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  相似文献   

2.
"镔铁"新考     
“镔铁”作为一种高质量的钢铁制品在中西技术文化交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镔铁”最早文献记载于隋代的《不空弱索咒经》,见于史书最早为初唐的《周书》、《隋书》。唐代惠琳《一切经音义》有“镔铁”最早的词义解释。“镔”字除了外来语直接音译以外,也可解释为来自局宾的铁。“镔铁”频繁出现在各种古代文献中,其中作为物产出现最多。史料记载的“辽以镔铁为号”应是金人杜撰;元代“镔铁局”只是借用“镔铁”这个名称,仅仅是对来自中亚、西亚的色人铁匠们进行管理的一个机构;哈密“噢铁石”的记载,经考证可能是陨石或者坩埚钢;太原府的镔铁坑(祠)应为一个7台铁遗址;镔铁制作的物品范围很广,不仅有兵器工具类,也有利用其精美外观特性制作的各种物品。南宋《云烟过眼录》中“金水总管造”镔铁小刀,是最早有关带花纹镔铁刀的记载。中国古代大量诗歌中,以镔铁为喻的篇章多谈及其锋利、表面花纹等特征。大马士革钢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表面花纹钢的代名词,以自然花纹为特征,更像是由中亚的布拉特钢加工得来,而由南亚乌兹钢加工得到的大马士革钢却很少见。“镔铁”不是“大马士革钢”的同义词,更接近于坩埚钢系列。无论从文物考古还是文献资料来看,中国中原地区一直缺乏镔铁生产的可靠证据。新疆冶金考古的新进展,应该能够为探讨镔铁的起源与传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江陵战国青铜器科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江陵是楚郢都所在。多年来这里出土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青铜器,为我们了解东周青铜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该文通过一批考古实物的科学分析得知:至迟战国时代,江陵青铜合金技术便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人们对许多青铜器都进行了镀锡处理,部分器物还作了渗硫处理和特殊的花纹工艺。该研究一个比较重要的收获是:首次发现了青铜剑的淬火回火组织,初次考察了龟裂纹剑、白点星纹剑的纹饰技术,再一次看到了青铜器的纯硫化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4.
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应论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过广泛的影响。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自然感应论在古代各个科学认识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它的基本含义、基本特点及历史价值,并指出了它与天人感应论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从"自然"到"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都是自然,但古代称之为自然,而现代则称之为环境,这种名称上的变化暗中则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为了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相处应当走向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即中国古代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山川崇拜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旅行考察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国古代地学与宗教、风俗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索自然、考察社会,社会需要是中国古代地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未来地学发展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7.
也谈腐殖酸与“黑漆古”镜表面呈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学者认为,战国汉唐青铜镜表面并未镀锡,其“黑漆古”表层是高锡青铜基体在腐殖酸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该文依据有关试验和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1)现有腐殖酸处理试样从颜色、光泽到表面成分和表层结构,与古镜“黑漆古”都是不同的;(2)“腐殖酸富集说”解释不了“水银沁”镜、“花背”镜等的表面现象,以及一般铜镜的加工工艺;(3)它没有一条文献记载可以为据。笔者依旧认为:“黑漆古”是古镜镀锡表层自然腐蚀的结果,这是既有实物资料,也有文献记载为凭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有这样一种器物,它在数百年间几乎没有走出过宫廷,清末之前都很难在民间发现它的影子,在现今的拍卖市场上却已经达到千万元的级别,这就是皇家宝库中最为神秘的珍品——景泰蓝。然而这项有着600余年传承的传统工艺,濒临失传是它面临的问题。景泰蓝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学名,叫"铜胎掐丝珐琅",这个名字将其基本的工艺特点都展现出来。它的起源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自来说,二是外来说,三是中外结合。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很难证明景泰蓝起源于我国,虽然出土过一些唐代以前残留珐琅釉料的金属器残片,但并没有掐丝这一显著的工艺特征。从大量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古代世界青铜合金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其中工作开展得较早的,日本学者有近重真澄、道野鹤松等人,我国学者有梁津等人;其中批量分析数较大的,我国学者先后有梁树权、李敏生等;李敏生等于1982年、1984年两次,曾先后分析了殷墟妇好墓和小屯村西殷代葬出生的138件青铜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分析过的我国古代青铜器数应以千计。这些分析都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青铜艺术最后一个闪光点秦汉时代,青铜器制造由青铜时代的礼乐兵器转变成为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从生态建构方面来看,这些内容极其丰富的青铜日常生活用器尽管具体形制不一,但它们与当时的青铜艺术珍品汉彩绘雁鱼铜灯一样,本质上都遵循顺应自然、尊崇自然的构建体式,表现了那一特殊时期人们朴素的生态追求与无穷的创造性智慧。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早期开发和中国青铜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30年代以来,商周时期巨大数量的铜料来源,一直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学术悬案。该文从古文献所载早期铜产地、现代地质勘探揭示的铜矿资源分布和早期采铜冶铜遗址的发掘研究,辅以铅同位素法等现代检测手段,论证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和中条山区及其迤于带为商周铜料的主产地。中国青铜时代各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地区采铜冶铜生产与铜料供应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商周时期的三大铜都(荆州、扬州和中条山),长江中下游据其中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何时利用硫铜矿冶炼金属钢一直是引人注目的问题.作者借助于定量化学分析、光谱分析、金相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铜陵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钢锭和炼渣进行了全面检测,并经过实地考察及文献考证,认为这地区至迟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利用硫铜矿冶炼金属铜了。  相似文献   

13.
古代金属中的合金元素--铜、锡、铅、砷、锑等的数值大小和变化常被用来标识合金化水平和冶炼工艺以揭示技术进步的过程.然而,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在特殊情况下会高到超出普通铜合金的正常值或在金属表面富集,技术本身很难清楚地解释这类现象.文章通过系统总结、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地有关锡、铅、砷、锑等合金元素在金属中出现的特别用意,试图从视觉效果--对颜色追求的角度来理解有关合金和表面处理技术产生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熵”理论揭示了污染产生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打破“器物至上”和“技术乐观主义”的窠臼。中国新型现代化的本土性和修茸性特征,决定了其对低熵化发展模式的诉求。“熵”定律在科学层面揭示了发展的认识原理,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层面给出了发展的战略原则,低熵化发展模式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发展的操作方式与演进路径。培育低熵观念、选择低熵技术、营造低熵社会环境,是低熵化发展模式付诸实践的应有之念。在弱“熵”的进程中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和谐型社会,并由此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型现代化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古代纳西族的东巴教经师。为了传承教义,用自己独创的象形文字,写出了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东巴经”典籍流传于世,这是了解纳西族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东巴经及其纳西象形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但以往对其研究尚嫌不足。该文较全面地采集、整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象形文字,分析其字形结构,探究造字者的创意及其科学内涵,从而揭示古代纳西族人民在数学、天文、历法、时令、气象、地理、方位、生物、冶铸、酿造、纺织、农牧生产以及医药卫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文中还指出,纳西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创造和使用可能远早于唐宋时代。  相似文献   

16.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技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也是对自然的超越。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技术分类的分析,揭示了亚里士多德技术观中的形上蕴含,并将其对于技术的态度与希腊社会科学技术的一般状况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亚里士多德技术观的理论成因与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7.
晚清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时期,也是西方科技在中国迅猛传播的一个关键阶段。本文从科技传播的角度,对晚清科技传播模式的变迁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科技传播模式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嫁接式向戊戌变法和新政时期的移植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高鹏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4):50-53,94
虚拟化是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它的模式特征表现在其虚拟的结构、人员和功能三个方面;它的基本形态主要有链式模式、联盟模式、虚拟平台模式、网络创新模式、横向虚拟一体化外包模式和网络企业孵化器、技术实验室联合体等;促使模式转化的内部动因主要是利用资源的互补创造增值、利用虚拟的增长空间创造增值、利用创新结构的重塑创造增值、利用创新成果的共享创造增值、利用未来发展的趋势创造增值。外部动因主要是经济全球一体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之间的沟通信任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发展可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夏至春秋、战国至汉五大时期。新石器时代普遍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早、中期主要采用水制法成型,晚期流行轮制法和模制法;长期烧成温度较低,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成,晚期流行还原气氛烧成。夏代至春秋快轮制陶技术处于低潮阶段;硬陶、白陶的烧成温度达到1000-1050℃。战国至汉普遍采用轮制法,汉代出现低温铅釉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女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很大的进步。古代妇女虽然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做出伟大贡献,但由于地位低下和缺乏教育,极少能够参与科技活动,对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作用相当有限。在我国引进和移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阶段,女性最先投身于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