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写作"最早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并在80年代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丁玲虽没有接触到这一理论,但其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不论身体的展现还是情欲的独白都是对女性身体写作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体现了丁玲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创了女性话语建构的先锋。  相似文献   

2.
《简·爱》与《伤逝》,都是表现女性命运,强调女性社会地位的作品,两部作品不但对女性的命运和社会地位给予了强烈的关注,而且寄寓着作者深刻的审视与反思,文章从男性话语体系下的创作、婚姻对女性命运的决定作用、女性个体婚恋观的异同等三方面来比较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内在蕴义里的暗合与分离。  相似文献   

3.
凯特·肖邦的《一双丝袜》和玛丽·E·维尔金斯的《母亲的反叛》这两篇小说创作于女性主义运动萌发的19世纪末期的美国。它们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觉醒的过程也是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本文从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关注以两位主人公为代表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及其在出发点、方向、环境和结局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不算情书》是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一部较为独特的创作,也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分析蕴涵在文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欲望,以及在道德压力下,女性欲爱不能、欲罢不止的情爱纠葛。《不算情书》被视为丁玲女士一段独特经历的真实写照,这段独特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创作之间存在某些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5.
甘小群 《科技资讯》2013,(31):229-229
1847年10月,英国出版了一本署名为柯勒·贝尔写的长篇小说——《简·爱》,作品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褒贬并存,《简·爱》也不例外。本文要讨论的是女性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作用下的无助和在这种女性意识里的爱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女性话语的嬗变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从五四以来套在"黄金枷锁"中的曹七巧对失语的挣扎到80年代《方舟》中的"寡妇俱乐部"模仿"男人话语"的尴尬再到90年代的林白等力图用"躯体写作"创建"女性话语"的决绝,这一话语嬗变过程同时也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女性意识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热潮中,陈染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命体验坚持个人话语的言说,坚持个性化写作,塑造了一批反传统伦理常规的女性形象。其长篇小说《私人生活》讲述了主人公倪拗拗的身心成长历程,通过对主人公孤独自闭、同性恋倾向、异性恋中的主体意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见出小说文本中的自恋情结。  相似文献   

8.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也是凯瑟琳.安.波特短篇小说的典范。两部作品都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刻画了两位女性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美国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为丁玲赢得了文学声誉,但她在延安时期创作的作品如《夜》等,极其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以后新的政权建立而女性命运仍然没有改变的现实,体现了她一以贯之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书写。从这个角度说,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代表了她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随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完成,女性主义作家丁玲彻底转变成了一个无产阶级作家。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后,在众多努力走出男机传统鲜色的女作家中,丁玲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的小说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深印着中国现代女性探索自身生存价值的辙迹.笔者认为,丁玲的女性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纯女性的视角和话语丁传用她纯女性的目光注视着女同胞,让女性成为文本中的观察、思维主体,争得了话语权,她的小说,无论是第三人称的客观表述方式,还是第一人称的日记、书信你的自我表述方式,都是从女性的视角去观察、评判的,都是由女性身份的讲述人在讲述,女性在话语中都占据了主体地位.区别仅在于,前类作品里女性讲述…  相似文献   

11.
丁玲早期小说的艺术技巧许华斌我们这里所说的丁玲“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冬《梦珂》问世至1929年夏《野草》的发表这段时间所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这14个短篇,分别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三本短篇集。在我们研读这三本短篇集里...  相似文献   

12.
《纸团》是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集《俄亥俄州的温斯堡》的作品之一.不同于那些体现男性对女性的传统审美价值判断的男权话语文本,小说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描写了一位姑娘眼中三位不同寻常的男性形象,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和物质主义对两性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男性把女性欲望客体化的反抗,彰显了她可贵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帕梅拉》是18世纪英国男作家理查森的代表作,《亚当·贝德》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两部小说中的叙述者都采取了与作者不同的性别来叙事,但两位作家的性别意识都通过对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反映出来。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文体学方法,分析《帕梅拉》塑造天使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权观念以及《亚当·贝德》塑造平凡女性形象背后的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4.
理查德·赖特和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两位最著名的黑人作家。大量运用象征,是他们创作的一个共同点。本文主要通过对赖特《土生子》和埃里森《看不见的人》这两部小说里象征艺术的对比分析,指出两位作家创作的密切联系的确是难以否认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5.
梅里美和莫泊桑都是法国19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梅里美则被誉为中短篇小说大师。梅里美的《双重误》写一位女性为所谓的爱情而丧命,莫泊桑的《项链》写一位女性为一条项链耗费了十年的青春,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人公性格及其遭遇有相似之处,但莫泊桑的《项链》素来享有盛誉,梅里美的《双重误》却少有人问津。本文试从文体特征、人物命运、人物性格等方面探究这两篇小说命运迥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丁玲的整个小说创作,政治话语逐渐强化,启蒙意识逐渐为政治话语所遮蔽,但是这不是一个直线的发展过程.延安时期,在革命中心、革命热潮中,创作中反而会出现政治话语下启蒙意识的再一次崛起.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出现政治话语下启蒙的特殊现象,根源在于延安当时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在于创作主体自我实现、自我冲突的心境与人格,在于以独特的艺术感受指导写作的创作观.  相似文献   

17.
高英梅 《科技信息》2010,(7):193-193
阿特伍德的小说中贯穿着对女性问题的思考,《猫眼》可以说是阿特伍德对女性问题思考的结晶之作.主人公童年到中年的经历影射作者女性意识的成长过程,其中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这一成长过程的进行,因此本文试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剖析《猫眼》中的两种话语。  相似文献   

18.
曹野 《科技信息》2012,(2):465-465
伊迪丝.沃顿的代表作《纯真年代》真实地再现了纽约上流社会的浮华艳影以及人性的美丑善恶,更为突出的是她将自己对女性的深切关怀和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反思也融入到《纯真年代》的创作中去,成就了一部典型而深刻的关注女性命运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以作品中特征鲜明的三位主人公的形象作为切入点来分析作品中映射出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9.
老含的短篇小说《月牙几》,写于三十年代,它是从十多万字的长篇《大明湖》中抽出来加以修改的。《大明湖》被一九三二年“一·二八”的战火焚烧后,作者“把其他的情节都毫不可惜的忘弃,可是忘不了这一段。”它是《大明湖》中的精华,是最有意思、最感人肺腑的一个片断。老舍很重视这篇小说,在《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一书  相似文献   

20.
杨雪 《科技信息》2008,(18):241-241
《鳏夫的房产》是萧伯纳戏剧创作生涯中的首部作品。在该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两个女性形象:贝朗溪和她的贴身女仆体现了萧伯纳早期创作中的女权主义观点。中产阶级女性贝朗的反叛形象反映了当时中产女性对于享有平等权利的呼声。而她的女仆该角色的设立的反映了当时下层社会低微的女性地位以及唤醒他们女权斗争意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