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敏 《科技信息》2010,(34):192-193
"空虚"与"末日"是艾略特《空心人》中两个鲜明的主题。空虚这一主题,一方面体现在空心人灵魂的空白与信仰的缺失,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缺乏激情与动机,丧失了行动之力。在艾略特眼中,现代空心人身上这种彻头彻尾的"空虚"正昭示着西方文明的衰落与瓦解,是一种文明末日来临的表征。而这种末日意识的产生同艾略特本人的宗教思想、同整个西方的宗教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特·思·艾略特作为20世纪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其诗歌继承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既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又抗议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对客观世界的准确临摹。文章追溯了美人鱼的象征渊源,探讨艾略特作为现代主义诗人将阿普鲁弗洛克的主体潜意识暗流汇聚在美人鱼的象征客体之中,折射出现代人的矛盾,彷徨,永远处于生和死的临界边缘。  相似文献   

3.
1922年,历经战祸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欧洲“荒原”,同时出现了两部震撼西方文坛的力作,一部是艾略特的被称为西方诗坛“里程碑”的象征主义长诗《荒原》,另一部则是被人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解体的“史诗”、“震惊西方世界的奇书”《尤利西斯》。如果说艾略特在其长诗《荒原》中以其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批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情感的衰竭,整个西方世界犹如一片荒原,那么,乔伊斯则以其奇特的视角、如椽的大笔,在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中真实地描绘了战后西方人格破碎、人性堕落、物质与精神都濒临崩溃的可怕图景,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文艺复兴运动不同阶段的三个代表人物但丁、卜伽丘、莎士比亚的三部作品中的爱情故事的比较,探寻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人类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光辉典范①———孙悟空形象新论李新灿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十九世纪前西方文学史上四...  相似文献   

6.
胡蝶 《当代地方科技》2010,(19):170-171
本文拟以艾略特对袁可嘉的影响为个案,从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两个方面,探讨艾略特对袁可嘉造成的巨大影响。此个案研究既扩充了国内对袁可嘉的研究之内容,也为“艾略特在中国”研究作了补充,同时也对探索中国现代诗歌萌芽发展的轨迹,揭示西诗在中国新诗萌芽中的推动作用,以及研究中西方诗学交流等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诗人及批评家,T.S.艾略特对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推崇备至,在其早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借用“玄学奇喻”的技巧赋予大量隐晦的隐喻和典故意象丰富的蕴意,展现了现代西方人的迷惘、困惑及挫败感。  相似文献   

8.
许爱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47-48,50
继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之后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歌德和他的《浮士德)。歌德的伟大:永远努力着,既内向又外向,天生的悟性,很高的资质和诗性的修养和冲动。歌德在政治与生活中的怯懦:思想进步,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反映歌德现实生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评论《浮士德》: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力求解决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浮士德的生命里程,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与自强不息;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两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和但丁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面临的政治遭遇和具有的才情学识的惊人相似,使他们的代表作品<离骚>和<神曲>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表现在两部作品都是相似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的产物;都塑造了具有深刻内涵的自我形象和美人形象;都采用了梦幻文学的形式和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但二人所处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性格气质等的差异,在这些相似之中又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0.
"普鲁弗洛克"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先驱人物艾略特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作为具有异质性、叛逆性和现代性的中国新诗开拓者,穆旦深受艾略特的荒原意识的影响。在对自身的怀疑、否定和绝望之中,拥有可贵的自审和反思精神,并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生存环境的深刻把握,塑造了一个分裂、挣扎、残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破碎和变幻的自我,正是一个"普鲁弗洛克"似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创作领域,艾咯特强调传统的存在,主张归附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他认为作家的创造力来自文学体系自身源远流长的传统,创作活动实则就是创作主体有意识地逃避自我个性回归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过程.同时,艾略特还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其理论层面的创作"传统"观.他的诗歌不仅引经据典显示出其回归传统的努力,而且还大胆创新传统诗歌技法,成功地把发源于法国的象征主义引进英语世界国家并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实践.  相似文献   

12.
但丁思想中的自由意志是意大利活跃的社会生活在中世纪后期所表现出来的新时代特征。它强调《圣经》的教诲和引导,认为将对上帝的爱上升为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和升华。其目的在于摆脱教会对人的思想控制,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现实生活的意义。试图对自由意志的成因、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善于把握中西诗歌中的相通特质,并将诗歌进行智性的选择与转化,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卞之琳在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变主要体现在吸收艾略特、瓦雷里等诗歌养分时,又融入自身深刻的审美体验。卞之琳对象征主义的选择和异变是大意诗歌领域的一个再创造,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新质。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以"非个性化"理论为中心的象征主义诗学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这些背景包括他个人的宗教家庭出身和后天所受的哲学教育,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及英美诗歌传统的影响等。考察这种影响和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对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作更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以西方神话为文化链接,从希腊文化的世俗性和希伯来文化的宗教理性以及以基督教为主流的中世纪人手,揭示女性在逻各斯、菲勒斯父权语境中所扮演的堕落而又罪恶的角色。但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思想家却以他独有的文化智慧颠覆和超越了基督教对女性的“敌视”,体现出一种崭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女性之善。  相似文献   

16.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作者以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对待"重大问题"——爱情表白的态度变化作为贯穿整首诗的主线,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在无数次的挣扎中陷入梦境,经历了入梦、梦酣、梦呓多个阶段后被惊醒,梦幻破灭。  相似文献   

17.
荣格和艾略特都在试图探寻艺术的奥秘。荣格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而艾略特着意于历史精神和民族心灵;前者深入到了人类的潜意识,后者是从意识层面的历史文化人手,二者都认为文学应该是非个人化的。这种理论有合理的一面,但往往容易陷入绝对。文学是通过个人化的方式表达非个人化的情绪,非个人化的倾向使诗人的主观性得到更充分更完美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张东荪以其宽广的视域、深厚的关怀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成就。具体包括:中西哲学比较是深切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从而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必要前提;从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思想,为中西哲学比较之可能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观照中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中西哲学的根本特点或精神;所有这一切都与作为承担中西哲学比较之主体的哲学家的生命状态的展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