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引言解放以后,新中国的气象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台站网不断加密,天气预报业务日益扩大,这促使我国气象工作者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的天气、气候,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对东亚大气环流的特点有了认识,对于影响中国天气的一些系统活动情况有所了解,摸索出一些预报这些系统活动的方法,对于西藏高原在东亚大气环流以至在北牛球大气环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对高原上的环流特点也有很多发现。  相似文献   

2.
叶篤正 《科学通报》1959,4(16):501-501
解放以前,在反动政府的統治下,中国的科学是得不到发展的。在那个时期,气象科学尤其是个冷門。台站廖廖无几,气象人員少得可怜,因此那个时期中国气象科学的成就也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需要大量高空资料来进行的大气环流的研究更是难以展开。建国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設的发展,我国气象事业有如雨后春筍一样地开展了起來。台站,特别是高空台站的林立,使得我国气象工作者有可能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大气环流方面的研究。十年来,我国在大气环流方面作了許多有意义的工作。現在仅将这方面的工作作一个簡要的評述,用来迎接我們伟大祖国的建国十周年。一东亚的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1975,20(3):149-149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地形复杂,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天气、气候情况,甚至东亚和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它的影响。有关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于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问题,一直受到气象工作者的重视,并不断进行多方  相似文献   

4.
陆同文 《科学通报》1973,18(6):289-289
中央气象局西南、西北协作区于1973年8月25日至9月3日在兰州召开了青藏高原气象科研交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西南、西北9个省(区)气象部门、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民航和部队等代表共108人。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工作近一年来取得了一些新成绩。会上交流了43篇科研成果,内容涉及高原天气系统的分析研究,高原气候特征及其成因,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影响,高原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敏感性强、幅度大,而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过去几十年高原气温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全国平均值,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频次显著上升、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显著下降,并伴随有风速和地表感热加热等气候要素的显著变化。高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相应的地表和大气热源变化会对高原周边区域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高原冬春季积雪、春季感热强度以及夏季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东亚夏季风异常和旱涝灾害预报的重要指标,可影响到其下游地区的大气环流和中国东部的天气气候异常。为构建稳固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深化对高原极端天气气候环境事件及其对周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建议国家加强高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和微量成分输送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加强高原湿地及其对周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加大投入灾害卫星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朱咸滨 《科学通报》1963,8(4):73-73
本书首先綜合評述了以往国內外气象工作者对季风形成問題的論点和研究方法,闡述了研究季风的重要性的不同认識,并提出了作者对东亚季风的看法。季风是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三种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綜合現象。对于东亚来說,作者认为,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地形的作用,虽然对不同地区季风現象的地区特征有所影响,但这并不是形成东亚季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朱抱真 《科学通报》1960,5(1):30-30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召开的大气环流学术会議,于12月8—12日在北京举行。会議听取了“十年来我国的大气环流和动力气象研究工件”、“东亚大气环流的特征”、“西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十年来我国中长期预报的研  相似文献   

8.
谢贤群 《科学通报》1983,28(23):1455-1455
青藏高原在以往的高原辐射研究中,因条件所限,很少进行实际的反射率测量,仅依据高原上和高原周围少数的日射资料,对反射率值进行估算。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在高原上第一次系统地进行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连续观测,获得了若干高原地面辐射场的特征值。同时也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一些主要下垫面上夏季的实际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这些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地表面反射率要比以前估箅的小。本文拟就这些新的观测事实和特征作一分析,以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斯公望 《科学通报》1985,30(8):608-608
气象卫星的发射,给气象资料的收集开辟了新的纪元。气象卫星对大气的遥感探测正在气象业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欧洲和日本已开展了静止卫星测定云风的业务。云风是热带海洋区域重要的气象资料。一些研究证明:低云风与常规3000呎高度的风相当一致,而且能很好地代表天气尺度环流。许多研究也证明,云风在研究热带环流和数值  相似文献   

10.
刘宏勋 《科学通报》1964,9(9):832-832
中国气象学会于1964年7月7—14日在兰州市召开了全国天气与动力气象学术会議。这次会議是中国气象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以来,天气与动力气象专业第一次学术会議。参加会議的有各科学研究部門、大专院校和各級气象台站的正式代表98人,列席代表58人。会議收到的論文共192篇,內容涉及到天气分析和預报、大气环流以及动力气象等各个方面。特别是,由于广大气象台站在近几年来所推行的預报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会議上提出这方面的論文也特别多。从会議情况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天气  相似文献   

11.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与极地海冰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方之芳 《科学通报》1986,31(4):286-286
在高纬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极地海冰有着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国内外气象学者研究了极冰对某些地区的环流和天气的影响,发现极冰不仅具有明显的局地效应,而且可以影响到中纬度甚至于另一半球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极冰本身又是大气环流变化的结果。冰气相互作用具有滞后性。本文应用统计方法,讨论整个北半球区域极地海冰与副热带环流的相关关系,指出冰气相互作用不仅具有时间滞后效应,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冰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调整、形成复杂的反馈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四纪时期气候演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培华 《科学通报》1963,8(1):34-34
中国第四紀时期的气候演变,长期以来吸引着国內外地貭、地理、古生物和土壤学者們的注意。由于对有关事实的性貭看法不同,引起了不断的爭論。如以李四光教授“华北近代冰川作用遺迹”一文为爭論起点的話,則已进行了四十年。現仍在继续着。  相似文献   

13.
陈瑞荣 《科学通报》1983,28(2):96-96
近年来,不少天气事实说明,从一个半球到另一个半球的过赤道气流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夏季西印度洋过赤道气流(索马里急流),对亚洲夏季风环流形成机制的重要影响就是这个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对这问题进行研究。这里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  相似文献   

14.
陈烈庭 《科学通报》1974,19(8):372-372
1972年世界上干旱与大涝、严寒与酷热不仅涉及的地区多,范围广,而且其持续的时间也特别长。据世界气象组织报道,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反常的年份之一。天气异常的现象是大气环流发生异常的反映。本文想通过对1972年冬季大气环流的特征的分析,探讨它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表水温的联系,试图对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  相似文献   

15.
趙九章  傅承义 《科学通报》1959,4(18):603-603
一地球物理学是以物理学的原則和方法来研究地球整体及其組成部分——地球本体、大气和海洋——的性貭、状态及在其中发生的自然現象的物理过程的一門科学。很早以前,自然現象就为人們所注意,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于地球物理并有了不少的貢献。最早的地震历史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1189年,或者更早。世界上第一架地震計在公元132年就已出現。汉代已发明測风向和雨量計。公元724年,僧一行等已測出子年綫一度的长度。在11世紀以前,中国人就已知道地磁偏角并发明航海指南針。明永乐年间(1424年)  相似文献   

16.
夏雨人 《科学通报》1959,4(13):425-425
云雾,特別是降水,对国民經济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設有密切的关系。去年,在党的領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国开展的人工控制天气的工作,特别是人造雨工作,仅在几个月內,就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云雾降水以及与它們有联系的大气物理現象;一直到現在还有許多問題不清楚。現在世界上研究云雾及降水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四类。 (1)天气学的研究方法:就是由气象观測員的观測,利用各种天气图分析等来預报云雾降水。这些方法在我国是比較熟悉的。 (2)高空气象的研究方法:这里包括无綫电控空仪、气球、各种系留汽球、飞机及雷达探測等,其中,飞机及雷达探測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1959,4(20):706-706
紅外光譜仪用于記录物貭的紅外吸收光譜,可以鑑别其分子結构,它是物理学、化学特別是高分子化合物上作分子結构研究的主要和广泛应用的仪器。此外,它还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展,在工业先进的国家,这种仪器已成为有机化学工业(石油、塑料、橡胶、制药等)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現代化工具。它不仅能測定物貭在工艺过程中成分上的变化,而且能表示出其結构上的变化,为一般的化学分析方法所不及。世界上只有工业先进的几个国家制造自动記录紅外光譜仪。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提出了光、机、电全面結合的紅外光譜仪研究試制工作。仪器設計采用了現代的双光路比較法原理。光学系統参照一些国际現有仪器  相似文献   

18.
极地大气行星边界层动力过程及其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大气科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中国南极昆仑站2012和2013年夏季高分辨率的GPS探空资料,对南极高原大气边界层的动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极高原观测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与理论计算的Ekman螺旋曲线基本一致.风速随高度增加快速、风向左转.这是在南半球观测到的显著Ekman垂直结构特征.Ekman动力边界层的厚度较高,平均从900 m向上至3400 m,900 m以下为对流混合层.整个层结呈干冷和稳定状态,显示了南极高原边界层动力结构具有其独特性.计算的南极高原湍流摩擦应力明显大于中低纬度地区的值,表明南极高原行星边界层动力摩擦效应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顾震潮 《科学通报》1957,2(15):480-480
今年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系(現又称国际气象研究所,有联合国文教委会支持)召开天气数值預报研究方面的会議,邀請了我国科学院派科学家参加。这次会議出席的人是历来最多的。我国和苏联都是第一次参加。苏联有等  相似文献   

20.
夏季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持续异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世宇 《科学通报》1997,42(20):2196-2199
大气中的大尺度环流持续异常与灾害性天气气候相联系,是数值天气预报的难点,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迄今为止,对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研究多局限于冬季高纬地区的现象,如阻塞.在夏季,我国广大的地区,尤其是江淮流域的天气气候除了受来自高纬环流系统的影响外,还更多和更强烈地受副热带环流系统及其变异的控制和支配.陶诗言和徐淑英早在1962年就指出,长江、淮河流域的干旱或洪涝现象通常与持续异常的副热带环流型紧密联系,本工作就是沿着该思路,通过观测分析、数值试验等手段,试图揭示夏季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以下简称WPA)活动的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