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妖怪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从文明尚未开化之时一直发展到科学发达的今天。日本妖怪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其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妖怪会不会消失,或者被科学解释呢?本文通过一系列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对日本妖怪进行总体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较大。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国园林设计者的园林观也有所不同,这导致了中日两国园林艺术存在着不同点。从发展轨迹、造园思想和审美趣味这三个方面入手,探求中日两国园林艺术在立意、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与"同",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园林设计水平和景观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25日至26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联合日本东亚人类学研究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四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就"帝国、商业与宗教""宗教的传习""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日本学会在杭州杭州,也许是中国在地理、文化和经济上与日本相距最近的城市之一。众多史料记载,在中国南宋时期,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和民间贸易达到顶峰,交流中心就在今天的杭州。那个时候,大量日本僧侣渡海来到中国学习佛法,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临安城停留。南宋灭亡之后,日本举国茹素。  相似文献   

5.
陈宏恩 《科技信息》2013,(34):109-110
要研究中国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中国宗教文化。而在中国宗教文化的几大支柱中,唯独道教文化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起来的血脉文化,其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贴得最近,最具嗣承关系与亲情关系,最能充分反映传统中国人的宗教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样,神道(亦称神道教)也是在日本民族固有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今天的国民生活中仍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它们的教理与教义、起源、发展和演变等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民族性宗教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宗教及其文化也一直影响着当地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日本纪伊山胜地和朝圣路线及其相关的文化、景观是东亚宗教文化的交流地,更是一部日本宗教文化发展史的活态教科书。本文简述了日本纪伊山成为神道教和佛教的圣地,并逐渐发展为东亚宗教文化交流地的过程。两派宗教在此发展,并成就了一批神社和寺庙的建设,而日本的宗教文化和神社、佛寺建筑也深受影响。从日本纪伊山遗产资源的介绍,探寻宗教圣地及其周围文化景观的四维价值。以日本纪伊山的规划要素为范例,发掘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对当地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史上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本族文化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为了寻求民族发展,两国都翻译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吸收学习西方文化。但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都存在差异,因而两国的翻译活动也有不同。本文从两国历史背景和对西方的认识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儒学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接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接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5世纪:儒学传入,加速日本文明进程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东传日本。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述了日本企业技术的文化特征,指出:日本企业的“物化技术”,集成加工技术以及实用技术等都与日本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接着,文章从显层、潜层两个层面论述了日本企业技术发展的文化动因,即企业文化显动因和传统文化潜动因。最后,文章联系中国企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借鉴日本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培养和创建新文化是促进中日两国企业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缅甸正走在改革转型道路上,这个重要邻国将去向何方引人注目,事关中国利益。今年是中缅建交65周年。中缅之间有着绵延、深厚的"胞波"情谊,它基于两国千丝万缕的文化、宗教、地缘、血统联系,跨越两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风云,已经成为两国的共同传统,指向两国关系的未来。近年来,中国与缅甸政府保持着建设性的关系,支持他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鼓励他们走温和的改革道路,以对话方式妥善处理同反对派和地方武装的矛盾,逐步实现国内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是中国图书对外交流的高潮,以中国书籍输入日本为主,为日本吸收汉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4.
谚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反映,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照中日两国关于"金钱"方面的谚语,诠释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异同,特别是通过与信仰有关的谚语的列举,从宗教的视角探析中日两国谚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联合日本东亚人类学研究会于2014年4月25日至26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帝国、商业与宗教""宗教的传习""仪式与音乐舞蹈""关系网与公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宗教景观与空间建构""祭典与地方社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多元文化主义与新兴宗教"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的文化中都留有对方文化的许多痕迹,但也有根本的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个不同点,同时也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地位的变化,才导致日本对中国战后的大度与宽容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也逐渐加深,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以及来华留学的日本留学生越来越多,由此针对中国人学日语和日本人学汉语的教材也层出不穷。该文以《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和《中日交流标准中国语》两部教材为例,希望通过对教材结构的对比而得出的结论能对外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和各民族文化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封建社会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有文字记载的中日交流史至少有两千多年。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迟缓与日本近代社会的发展迅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角度,以明朝所施行的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为依据,分析明朝对日贸易及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从中日两国的不同立场与角度来分析朝贡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2020,(3)
正"络新妇"一名源于日本,意为"女郎蜘蛛",是日本传说中的一种妖怪,可以化做美女的模样。日本浮世绘画家鸟山石燕的《画图百鬼夜行》中就记载了一种能变身为美女的蜘蛛妖怪,它经常诱惑男子,还可以操控会喷火的小蜘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