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源于英语“-gate”的“××门”,在经历了专化、类化和泛化三个阶段的演变后,成为一个能产性极强的语缀。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探讨了“××门”之起源、演变、认知和翻译。“-gate”构成的词语在翻译时没有必要译成“××丑闻”,可以直接译成“××门”,这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也体现了汉语的与时俱进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语言”和“言语”混用的现象,词典在“语言”和“言语”定义上的不严格、不科学,是促成混淆使用的催化剂。作为科学术语,“语言”和“言语”,各有各的特定含义,语言学界有着严格的定义和使用约束。有必要严格框定“语言”和“言语”的内涵,重新对这两个语词进行定义,消除容易产生混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一直以来,学术界从未停止过对其研究和探讨,语言和言语这两个语言学名词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不仅拓宽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也推动了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控制论原理研究计划”具有其明确的组织目标、独特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原理,力图建立一个“进化一控制论系统哲学或世界观”体系。进化系统哲学以进化论、自组织、系统论和控制论等系统科学为基础,并进行概念、原则和方法的整合与统一,涵括了过程本体论,建构认识论,进化伦理观三个哲学层面。这种系统哲学或世界观将为一系列古老的哲学问题提供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中学化学练习册和某些中学化学教师的板书中,常常看到将“化学性质”简写成“化性”的现象,这种简略是一种不规范、不严密、不科学的做法。
“化学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和性、化学稳定性等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化性”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指昆虫在一年内发生代数多少的特性,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一代的称为一化性,发生两代的称为二化性,发生三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
可见,“化学性质”与“化性”是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没有任何关联,绝不能混为一谈。
河北省保定师专化学系 卢玉妹  相似文献   

6.
从概念体系和概念体系构建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术语(集)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文章探讨与概念体系、概念体系构建相关的三个基础性问题,即从术语、概念与定义的相互关系入手,明确三者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分析概念体系构建的含义及其作用,并以术语“词汇学”“词汇意义”为例,对这两个术语进行概念图示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术语学理论为出发点,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命名过程展开分析。文章认为,术语集和系统术语集是科学语言的两个功能性子系统,作为系统术语集要素的名称需要借助术语或属概念名称进入学科概念系统之中,名称的命名需要找到所指称概念在相应概念系统中的位置,进行跨学科和跨语种的协调,尽量采用中立的语词。随着新名称在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传播,它们都将归为统一,科学命名的最终结果难以改变“新型冠状病毒”被大众接受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世界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英语”“作为国际语的英语”虽然都可以用来谈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和地位,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文章依据社会语言学理论探究这三个语言学汉译术语背后的概念并阐述其联系和区别,令术语使用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9.
由节假日所导致的集中消费的经济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假日经济”的概念开始流行,甚至不家人提出了要确立“假日经济学”的概念。然而,在“假日”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概念,那就是“休闲经济”。本文在探讨“假日”和“休闲”的字面意蕴和哲学人文意义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深入的经济分析,揭示出“休闲经济”是一个更为科学的命题,并指出休闲经济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与汉文“机械运动”一词相对应的“mechanical”一词在英文中是多义词,有“机械的、力学的”等含义;另外在历史上“mechanical motion”也非单指滑轮、杠杆一类简单机械的运动,天体运动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再则“机械”一词有“呆板、不灵活”等贬义,比喻“拘泥于固定的方式,没有变化,不辩证的”。总之“机械运动”一词,名不符其义,有人主张改称“力学运动”。“机械运动”非改称不可吗?(二)mechanical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mechan,具有“机械、力学”等两个含义。语言学认为,一个词在某种语言中刚出现的时候往往都是单义的。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衍生新义而成为多义词。如汉语的“口”转而指人;法语的“burean”(毛布)转而指铺毛布的“办公桌”,进而指有办公桌的“办公室”,然后又指办公机构“厅”、“局”。mechan一词的第二个含义是后来衍生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物质运动的诸形式中,首先被人类认识的是物体的最普遍的、最简单的、最明显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为了生存和发展生产,人类制作了各种简单机械,并在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在人类历史的晚些时候才认识到力学现象,形成力学概念,建立了力学。只是到了这个的历史时期mechan一词才有“力学”这层含义。事实还说明,与此同时人类还认识到了热运动、电磁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以及思维运动等。分类并深入研究物质运动形式的问题摆在科学工作者面前。要分类,动物的行走、天体运行等应归哪一类运动形式呢?因为这些运动本质上同简单机械的运动没两样,归到简单机械的运动之列,是理所当然的。把这一类运动通称“机械运动”,也是合情合理的。是的,“机械”一词在一定语境中,确有“不灵活、呆板的”,过分“拘泥于形式,不辩证”等贬义。那么这个问题怎样看待呢?不是这一词本身,也不是别的什么原因,正是由于“机械运动”概念的本质特征才是人们在别的语言文字领域内使用其贬义的唯一原因。试想,不理解“机械运动”所代表的确切含义的人,能准确使用贬义的“机械”一词吗?退一步说,果真“力学运动”替代了“机械运动”,那么“某人的工作方法很机械”这样一句话,是按原来句子表达呢,还是改说为“某人的工作方法很力学”呢?我们有理由作出如下估计,一旦改称“力学运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力学”一词也会有某种贬义,承担起今天“机械”一词所起的“任务”。贬义词,能否用来命名中性概念呢?语言学认为,多义词虽然有好几个词义(当然包括其贬义),但在言语实践中一般不会混淆。因为言语的具体环境使其中的一个义项显示出来,排除其它的义项。言语环境包括上下文,还包括交际的场合、条件等等。从术语学理论看,同音异义词不会造成歧义。因为全部术语都分别归属于个自的特定语义群当中。因而在具体语境中能够明确地辨明组成术语名称的概念;在逻辑学中,术语处在某一领域内部的一个概念的层级结构之中。正是上述种种原因,在术语学中必须避免让语言形式比它所代表的概念更具有优越性。我们不能从法语的术语Clonique(阵挛的)的词形推断出它是Clone(无性繁殖系)的派生词。同样,“机械运动”是贬义的“机械”的派生词,这种说法没有根据。几十年来的事实说明,无论在文科、理科的各种书籍中,还是讲课或交谈中,中性的“机械”跟贬义的“机械”很少产生混淆。(三)术语学理论还认为,从语言学方面的标准来衡量,对术语的词源研究是有必要的(新概念的命名尤其如此),但不可过分追究。当词源标准运用到从普通语言中引出的语义关系上时反而有害。因为很可能把术语所要表达的概念与毫不相干的联想纠缠在一起。特别是广泛使用了多年、已普及了的术语,更无必要“过分追究”。在我们内蒙古,文革期间有一个极深刻的教训。在那个动辄“上纲上线”的年代里,严密追究蒙古文中的“共产党”、“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三个名词的词源。有人硬说第一个名词有“和平共处”、“不讲阶级斗争”之义;第二个名词有“中立国家、中间国家”之义;第三个名词有资产阶级宣扬的“共和”之义。结论是蒙文名称非改不可。由于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在内心深处无法接受,全国人大上提出提案后政府部门做出决议,停止使用所谓新名词,恢复使用原先的蒙文名词。这一教训,很值得术语学工作者吸取。人们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怎能用在政治思想方面造成歧义的词来命名非常重要的三大概念呢?事实上,担忧是多余的。人们心里不仅没有歧义感,“名不符其义”感,恰恰相反,倍感贴切亲近。(四)我们是围绕术语标准化问题来讨论“机械运动”这个术语。术语标准化的首要的指导方针应遵循名称(能指)和概念(所指)之间的关系具有单义性——术语学原理。标准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因术语的歧义而导致信息损失,促进科技交流。标准化还必须考虑社会语言学中的诸因素,如固定用法,使用地点,使用者需要等;必须考虑心理语言学中的诸因素,如美学、动机、谈话者的习惯,个人抑制作用、对改革的自然抵制等。另外术语标准化必须具有稳定性,一般仅涉及新词。无论从哪一方面审查,非改称“机械运动”不可的理由都不充分。众所周知,“机械运动”一词不仅在力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范围内稳定的使用了几十年,人们难以理解“力学”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这类定义没有什么意义。正因为如此,《化学是研究化学运动的科学》之类的定义,在教科书、工具书上已消失。再有,使用“力学运动”一词之后,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中将出现新的麻烦。现行初中教材一开始就会介绍“力学运动”。而“力学”确切概念可能在高中教材中才出现。并且“物体位置的变化”这一概念,比较具体、简单、狭义;可是“力学”所反映的,是属于“高级”的、很抽象的、复杂的、涉及面广的概念。如果现行教材的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话,没有“力学”的概念的条件,先讲“力学运动”概念,的确是个问题。(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知道有些科学概念的最初定名很不理想,乃至谬误。如“电动势”一词,英文称“e1ectromotive force”俄文称“Электродвижущ-ая сила”其中force、сила都指力。论内涵外延,电动势和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多年的教学实践(蒙古文中的“电动势”是上述外文的意译)说明,上述定名对初学者很不利,他们往往把“电动势”理解为一种“力”,因而形成错误概念。对此,教师费很多口舌作解释。电流方向的规定(虽不属于名词术语范畴),也是历史性错误。那么,习用已久而表达不准或错误的这一类名词和规定要不要改呢?看来,世界范围内主张不改的占多数。换句话说,“约定俗成”这一条原则是不能废除的。科学名词的审定,从总体上说必须贯彻名符其实、词符其义,清楚表达出科学概念这个总原则。但从局部来说,习用很久很广,约定程度很高而又有争议的名词的审定过程中,还得考虑“约定俗成”这个辅助性原则。运用后一原则的目的在于使审定的名词易于推行,避免造成新的不统一,有利于名词审定工作总体目标的完成。《物理学名词编订条例》之13条中指出:“已经通用的名词,即使不是最理想的,也不要轻易改动、以免增加不统一”。我们认为“机械运动”,并非最不理想的名词,从“约定俗成”原则考虑更没有必要改动。相似文献   

11.
智慧城市定义是认识其知识单元和理解其本质特征、构建共识的基础.文章采用ISO 704:2009的理论框架,分析了ISO、IEC和ITU-T对智慧城市的定义,通过解构定义的智慧城市对象、利益相关方、涉及领域、智慧城市实现目标及愿景和实现路径,得出了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智慧城市核心概念、概念关系和其认知视角,通过对三大标准化组织14位专家的问卷调查分析摸清了智慧城市核心概念的不同认知.基于系统方法和综合集成思想提出了多维度构建统一智慧城市定义的建议,为三大标准化组织智慧城市定义的标准化协同和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智慧城市定义是认识其知识单元和理解其本质特征、构建共识的基础.文章采用ISO 704:2009的理论框架,分析了ISO、IEC和ITU-T对智慧城市的定义,通过解构定义的智慧城市对象、利益相关方、涉及领域、智慧城市实现目标及愿景和实现路径,得出了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智慧城市核心概念、概念关系和其认知视角,通过对三大标准化组织14位专家的问卷调查分析摸清了智慧城市核心概念的不同认知.基于系统方法和综合集成思想提出了多维度构建统一智慧城市定义的建议,为三大标准化组织智慧城市定义的标准化协同和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智慧城市定义是认识其知识单元和理解其本质特征、构建共识的基础.文章采用ISO 704:2009的理论框架,分析了ISO、IEC和ITU-T对智慧城市的定义,通过解构定义的智慧城市对象、利益相关方、涉及领域、智慧城市实现目标及愿景和实现路径,得出了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智慧城市核心概念、概念关系和其认知视角,通过对三大标准化组织14位专家的问卷调查分析摸清了智慧城市核心概念的不同认知.基于系统方法和综合集成思想提出了多维度构建统一智慧城市定义的建议,为三大标准化组织智慧城市定义的标准化协同和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questions concern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andcognitive processes. The fact that both,science and cognition, aim at acquiring somekind of knowledge or representationabout the “world” is the key for establishing alink between these two domains. It turns outthat the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represents an adequate epistemologicalfoundation for this undertaking, as its focusof interest is on the (constructiv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and itsrepresentation. More specifically, it will beshown how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their primaryconcern to construct a representation of theenvironment and to generate functionallyfitting behavior can act as the basis forembedding the activities and dynamics of theprocess of science in them by making use ofconstructivist concepts, such as functionalfitness, structure determinedness, etc.Cognitive science and artificiallife provide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representational spaces and their interactionbetween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environmentenabling us to establish this link betweencognitive processes and thedevelopment/dynamics of scientific theories.The concepts of activation, synaptic weight,and genetic (representational) spaces arepowerful tools which can be used as“explanatory vehicles”for a cognitivefoundation of science, more specifically forthe “context of discovery” (i.e., the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dynamics ofscientific theories and paradigms).Representational spaces do not only offer us a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mbedding science incognition, but also show, how the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both, can act as anadequat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seprocesses and can be instantiated by theserepresentational concepts from cognitivescience. The final part of this paper addresses somemore fundamental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positivistic and constructivist understandingof science and human cognition. Among otherthings it is asked, whether a purelyfunctionalist and quantitative view of theworld aiming almost exclusively at itsprediction and control is really satisfying forour intellect (having the goal of achieving a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相似文献   

15.
通过质疑技术控制,提出技术漂流与技术梦游、技术命令、反向适应等概念,温纳事实上阐发了一定的技术自主的思想。温纳的技术自主性思想,特别是技术命令和反向适应这两个概念,是对埃吕尔的技术自主性思想的深化和补充。  相似文献   

16.
朝向一个科学历史性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从概念上来说分属于事实与观念,科学史是事实的搜集,科学哲学则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知。二者的融合与互动,造就了朝向一个科学历史性的科学哲学。科学的归纳推理总不止是单纯的搜集事实,不仅要把事实收集在一起,而且要以新观点审视它们。同时还要引入一种新的精神因素,为了进行归纳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素质和训练。当代每一学科科学史发展与学科规律认识正在促进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与互动以及科学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纳米艺术是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而派生的一个科学艺术分支。由于该学科的发展仅有几年的历史,因此,许多相关的概念及术语都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文章就纳米艺术的定义、艺术形式,以及DNA艺术、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艺术等纳米艺术相关的概念和词语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对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的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纳米艺术是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而派生的一个科学艺术分支。由于该学科的发展仅有几年的历史,因此,许多相关的概念及术语都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文章就纳米艺术的定义、艺术形式,以及DNA艺术、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艺术等纳米艺术相关的概念和词语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对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的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普特南重新审视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历史和现实。他剖析了二分法赖以存在的经验主义背景,阐明浓厚伦理概念中的价值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价值与事实的交织,揭示出价值在科学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价值中立的幻想对于科学的实际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