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2.
正确评估《诗经》中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鼓文》作于春秋早期的秦文公时代,而勒刻于春秋中期至春秋末期之间,可视为风格接近《小雅》的《秦风》逸诗之一。我们依据《石鼓文》的语言材料及《左传》、《国语》中大量《诗经》引文可证明《诗经》及《诗经》中大量语气词的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陈奂《诗毛氏传疏》是清代《诗经》学研究的代表作,其主旨为探明《毛诗》古义,尤其擅于考证《诗》中之礼。陈奂精通礼学,在注《诗》时经常对郑玄等前儒礼说进行驳正,对《仪礼》仪节进行考证,并根据《毛诗》对先秦逸礼进行发掘。他在疏中提出了诸多礼学观点,如《诗》可以补礼之阙、春秋有变礼、礼尚养老等。其解礼的总体特点一是重视文字训诂,二是擅于以经解经。  相似文献   

4.
《诗经》与周代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诗经》反映了周初到春秋时周人经济、政治、生活、信仰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情况.饮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在《诗经》中也有间接或直接的体现.所谓间接,是指诗歌中或用作比兴,或与饮食关联的种养、渔猎等经济活动,或宗教、祭祀均纳入分析.更有一些诗篇直接记载了饮食方面的情况.而《诗经》中反映的饮食文化情况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诗经》入手,并证之以《周礼》、《周易》《左传》等重要典籍,试图探讨  相似文献   

5.
《野有死麕》诗旨历来解读颇多,主要观点有恶无礼、刺淫奔、述杀礼、赞贞女、叙民风、寄托言等。诗中"麕""白茅""朴樕"等名物,反映先民思维观念与先秦风俗礼制,为传达诗旨的重要意象。结合《诗经》编修原则与历史语境,《野有死麕》之诗旨应为"恶无礼"。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蚕桑诗篇所载,不仅是我们了解周人蚕桑生活的一个侧面,更是我们探究女性在祭祀中重要作用的宝贵资料。解读《诗经》中蚕桑诗篇,有助于了解周代的蚕桑之礼、蚕桑源流、蚕事神话、女性参祭等生活内容及宗教信仰。蚕桑文化也成为构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属于宣王朝的《诗经》“大、小雅”,古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毛诗序》认为《小雅》自《六月》至《无羊》十四篇,《大雅》自《云汉》至《常武》六篇,共二十篇是宣王朝诗。《郑氏诗谱》同此。朱子认为《小雅·黍苗》亦为宣王朝诗,而《小雅》《鸿雁》至《斯干》八篇及《大雅·韩奕》篇不详其世。何楷认为《小雅》《都人士》、《黍苗》为宣王朝诗,而《白驹》是武王饯箕子之作,《吉日》成王蒐歧阳也,《斯干》(成王)落新宫也,作于初建雒邑之时,《我行其野》疑太子宜臼出奔申之作。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卫风·淇奥》堪称是刻画君子形象的较好的代表诗篇。本文即从《卫风·淇奥》的内容入手,来探讨周人心目中的理想君子形象。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经》宋学的集大成之作,朱熹的《诗集传》对《毛诗序》多有批判,突破《毛诗序》"美刺言《诗》"对诗旨的牵强附会,主张"以诗言《诗》",试图从文本出发探求诗的本义,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诗的本来面目。朱熹虽对序是否合乎诗旨产生怀疑,主张不依序说诗,但在具体释诗过程中存在并未完全废序的现象,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诗, 这些爱情诗反映了周代的聘婚礼和婚制的特点.《仪礼·士昏礼》中记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聘婚礼的六个步骤, 这六个步骤在《诗经》中都有明显的反映.由这些爱情诗亦可反映出周代婚制的诸如重视门第、同姓不婚、夫家专权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十五“国风”中“第一人称诗”占一半以上,而在所有“第一人称诗”中出自女性之口的又占三分之一强。这些以女性口吻抒写的诗篇传达出一种后世文学所欠缺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在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女性对人性本真的追求,它包括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不息的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篇章构思精巧,风格高雅,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源自《诗经》的成语共有130个,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大类:一是《诗经》中首创的成语,二是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源自《诗经》成语的词义多种多样,这些语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的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的则古今词义不同。源自《诗经》的成语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田猎题材是《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分布较广泛。在这些诗篇中男性美得到了一定的展现,既有侧重于力量之美的,又有侧重于勇武之美的。男性美的展现有三种状态:侧重于善;美善一体;侧重于美。这种现象反映了周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水平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5.
《诗经》和柳词在性质上具有巨大的差异,同时柳词中又存在着化用《诗经》的现象,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即用俗于俗、用雅于雅、用雅于俗,对柳词化用《诗经》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探讨柳词对《诗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分析《诗经》有关词汇系统、词语的生成方式及词义系统,揭示《诗经》所蕴涵的周代农耕文化之物质层面即农业生产成就,制度层面即农业生产形式,心理层面即安土重迁、崇耕重粮、尊祖尚礼的传统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诗经》和汉乐府为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但时代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使得汉乐府既与《诗经》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共性,又有差异。因而从《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方玉润对《诗经》的阅读,揭示《诗经原始》与姚际恒《诗经通论》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发现,方玉润的《诗经》接受具有完整系统的鉴赏阐释体系,重视情感特征和意境的把握,既推求诗之本意,同时又对《诗经》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分析,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其评点文字本身颇具文采,俨然是阅读《诗经》有所感悟的再创造。《诗经原始》在晚清具有集大成式的意义,对"五四"时期《诗经》文学面貌的重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