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2,4-二羟基苯甲醛和二氨基马来腈为原料合成了Schiff碱型荧光分子探针L,采用FT-IR、~1H NMR和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V(乙醇)∶V(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95∶5(pH=7.2)缓冲溶液中,L能够通过off-on荧光响应选择性识别Al~(3+),且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在Al~(3+)浓度为0~2.4×10-5 mol/L时,溶液荧光强度与Al~(3+)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L对Al~(3+)检出限为6.693×10~(-9)mol/L,二者的络合常数为2.146×10~4(mol/L)~(-1).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新Zn~(2+)的荧光探针2-羟基-苯甲酸(2-羟基-萘-1-基亚甲基)-酰肼(P3),该探针Ag~+,Al~(3+),Bi~(3+),Cd~(2+),Co~(2+),Cr~(3+),Cu~(2+),Dy~(3+),Eu~(3+),Fe~(3+),Hg~(2+),K~+,Mg~(2+),Mn~(2+),Na~+,Ni~(2+),Pb~(2+),La~(3+),Sm~(3+),UO_2~(2+),Th~(4+)和Zr~(4+)等多种离子的存在下,对Zn~(2+)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探究了探针P3识别Zn~(2+)的最佳条件,建立了一种荧光检测Zn~(2+)的方法。其结果表明在pH值为7. 36,φ(CH_3OH)=10%及φ(H_2O)=90%的体系中,Zn~(2+)浓度在1~9μmol/L范围内,探针的荧光强度与Zn~(2+)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y=40. 333x+10. 323,R~2=0. 99),其检出限0. 045 6μmol/L。同时,研究了P3与Zn~(2+)的作用模式,提出了荧光机制。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种新型三嗪-罗丹明荧光探针分子TR1,采用质谱、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表征了分子结构,并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它的光谱性能、铜离子的识别性能及溶剂体系、pH等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CH_3CN/H_2O(体积比1∶1)体系中加入Cu~(2+)后,TR1在553 nm处吸收峰强度显著增强,在580 nm处的荧光辐射增强了100倍,表明探针TR1与Cu~(2+)形成1∶1结构的共轭体系较大的开环荧光复合物。该复合物在含H_2O比例为0~80%的CH_3CN中和pH值3.0~7.5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在4.0×10~(-7)mol/L~5.0×10~(-5)mol/L浓度范围内,TR1荧光强度与Cu~(2+)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达到8.0×10~(-8)mol/L。在含Cu~(2+)的自来水和河水样品检测中,回收率均接近100%,相对标准偏差RSD≤4.0%。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种基于8-氨基喹啉的希夫碱型荧光探针L,并表征了其结构.在DMSOH_2O(1:1,v/v,HEPES 0.01 mol/L,pH=7.4)溶液中考察了探针L对金属离子的识别行为.结果表明探针L对Zn~(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作用,除Cu~(2+)外,其他共存的金属离子对Zn~(2+)的识别过程无显著干扰.探针L与Zn~(2+)的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8.35×10~5L/mol.  相似文献   

5.
以4-氨基水杨酸、戊二醛、罗丹明酰肼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罗丹明酰肼衍生物L,采用红外、核磁和电喷雾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考察了其与不同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L对Cu~(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可作为Cu~(2+)的光谱探针。L与Cu~(2+)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K=1.91×105 L/mol,检测限D=22.9nmol/L。  相似文献   

6.
以CdTe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Hg~(2+)为猝灭剂,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猝灭-恢复模式的N-乙酰-L-半胱氨酸(NAC)检测方法.考察了不同缓冲溶液、pH值、金属离子、Hg~(2+)的浓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体系的影响,探讨了Hg~(2+)对CdTe量子点荧光猝灭和NAC对CdTe量子点荧光恢复的机理.结果表明:在pH=7.8的B-R缓冲溶液中,当Hg~(2+)的浓度为1.0×10~(-6)mol/L、NAC的浓度范围为5.0×10~(-7)~2.0×10~(-5)mol/L时,NAC的浓度与量子点的荧光恢复程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实现对NAC的快速定量分析.该检测方法较常规的方法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7.
A rhodamine-benzimidazole conjugate(RB) as a probe was investigated.UV-Vis analysis showed that a strong absorption band at 552 nm was formed with the addition of Cu~(2+),while other transition metal ions induced a little more absorption.The absorption value of RB solution at 552 nm has a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Cu~(2+) concentration between 35-70 μmol/L;the detection limit reached 6.82×10~(-2) μmol/L,which is lower than the settled limitation for copper in the drinking water(~30 μmol/L) standardized b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Moreover,FL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Fe~(3+) could induce larg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enhancement at 582 nm;other common metal ions including Cu~(2+) cannot induce the enhancement.There was a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relativ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Fe~(3+) 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 2 μmol/L to 20 μmol/L,and the detection limit reached1.70×10~(-2) μmol/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B could detect Cu~(2+)and Fe~(3+) simultaneously,with the UV-Vis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
利用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沙丁胺醇与牛血清蛋白的结合作用,并对牛血清蛋白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发现,在pH 7. 0 PBS缓冲溶液中,当加入不同浓度牛血清蛋白后,0. 6 V处沙丁胺醇的氧化峰电流降低,牛血清蛋白的线性范围是2. 47×10~(-7)mol/L~2. 00×10~(-5)mol/L,检出限为8. 23×10~(-8)mol/L。沙丁胺醇与牛血清蛋白形成了1:1的结合物,结合常数为2. 84×10~5L/mol。紫外光谱表明沙丁胺醇使牛血清蛋白的紫外吸收峰发生红移且有增色效应。4种常见金属离子Zn~(2+),Mg~(2+),Fe~(3+)和Cu~(2+)对沙丁胺醇与牛血清蛋白的结合起抑制作用。红外光谱表明沙丁胺醇与牛血清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硫及氮原子形成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焦粉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荧光碳量子点,用合成的碳量子点对水中Hg~(2+)进行检测,并对Hg~(2+)与碳量子点的结合方式、反应机理等进行研究,探讨Hg~(2+)对碳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机理。结果表明,合成的碳量子点在用于Hg~(2+)检测时具有较好的单一选择性;Hg~(2+)对该碳量子点的荧光有猝灭效应;用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法检测Hg~(2+),灵敏度高,对Hg~(2+)浓度的检测范围为1.0×10~(-8)~1.0×10~(-7) mol/L,检出限为1.0×10~(-8) mol/L;Hg~(2+)对碳量子点荧光猝灭的方式为静态猝灭,二者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焓驱动过程,相互结合位点约为1,反应结合常数为1.0×10~5 L/mol。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一步法合成N-N-二甲基甲酰胺(DMF)保护的钯纳米粒子(DMF-Pd NPs),通过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镜(TEM)和循环伏安法对钯纳米粒子及其修饰的玻碳电极进行了表征,并将此电极用于铜离子(Cu~(2+))的电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氧化峰电流与Cu~(2+)浓度在4×10-7~5×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0,检出限(S/N=3)为5×10-8 mol/L。该方法具有简便、选择性好,对于环境水样中Cu~(2+)的检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2,6-吡啶二羰酰氯与罗丹明酰胺缩合反应的产物(BR)为荧光"关—开"型探针,研究了探针BR选择性识别Fe~(3+)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了BR荧光检测分析痕量Fe~(3+)的方法.Job's Plot实验证明BR与Fe~(3+)的络合比为1∶2.且Fe~(3+)浓度在0~20μmol/L范围内与BR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检出限为1.8×10~(-8)mol/L.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泥掺量的水泥土防渗屏障和上海老港填埋场的膨润土砂水泥(塑性混凝土)防渗屏障对Cu~(2+)的阻滞效果,并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Cu~(2+)在防渗屏障中的有效扩散系数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和屏障厚度的增加,水泥土屏障对金属离子的阻滞效果会逐步提升;Cu~(2+)在水泥土中的有效扩散系数(1×10~(-7)~2.5×10~(-7) cm~2·s~(-1))是在土中的有效扩散系数(9.53×10~(-6)~1.14×10~(-5) cm~2·s~(-1))的1/35~1/100;上海老港填埋场中的塑性混凝土防渗屏障对Cu~(2+)有较好的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2-羟基-1-萘甲醛和2,6-吡啶二甲酰肼反应生成了一种简单高效的荧光探针L,通过~(1 )HNMR表征了其结构.在DMF和水(体积比为1∶1)的体系下,L能够高选择性识别铝离子,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增强.通过对10μmol/L的受体进行滴定实验,测得探针L对Al ~(3+)具有较低的检测限(10.64μmol/L),表明探针L检测铝离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当荧光发射强度出现了转折点时探针L的摩尔数为0.66,证明探针L与Al ~(3+)的结合比为1∶2,结合常数为2.951×10~(9 )L/mol.  相似文献   

14.
利用1-萘甲醛和2-氨基苯硫酚合成了一种简单高效的荧光探针N,通过~1HNMR和HRMS表征了其结构.在纯的二甲基亚砜(DMSO)中Fe~(3+)会使探针出现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而加入其他阳离子没有明显变化,证明化合物N对Fe~(3+)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通过对10μmol/L的受体进行滴定实验,测得探针N对Fe~(3+)具有较低的检测限(1.4μmol/L).加入金属离子后的化合物N依然对Fe~(3+)有较强的选择性,可知其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当荧光发射强度出现了转折点时探针N的摩尔比为0.5,证明探针N与Fe~(3+)的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8.14×10~3 L/mol.  相似文献   

15.
基于Fe~(3+)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金属之一,它在体内各种细胞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于Fe~(3+)的检测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水杨醛、2-氨基苯酚和4-氨基-2-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基于苯并噻唑类衍生物希夫碱型荧光探针L,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DMSO-H_2O(9:1,v/v,Tris 0.01 mol/L,pH=7.4)溶液中考察了探针L对Fe~(3+)的识别.结果表明探针L对Fe~(3+)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并且是荧光增强型探针,对于进一步的实际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他共存的金属离子对Fe~(3+)的识别过程无明显干扰.探针L与Fe~(3+)的结合速度较快,结合比为1:2,结合常数为6.44×10~8M~(-2).  相似文献   

16.
采用弱络合剂乙醇酸,间接检测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对重金属离子Ba~(2+),Cr~(3+),Cd~(2+),Pb~(2+),Ni~(2+)进行了分离研究.通过对背景电解质种类和浓度、弱络合剂的浓度、缓冲液pH、微波消解条件等的优化,确定了以12mmol/L乙醇酸-10mmol/L吡啶(pH=3.8)为电泳缓冲液,采用压力进样方式,在10kV恒压下对树叶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分离,并在波长255nm处检测.5种重金属离子标样在1.0~30.0mg/L呈良好线性关系,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93.5%~100.6%.  相似文献   

17.
以壳聚糖为原料,采用高温热解法制备了表面带有氨基的氮掺杂荧光碳量子点(CQDs)。CQDs制备的最适宜条件为:温度400,℃、反应时间90,min,所制备的CQDs可用于痕量Pb~(2+)的检测。实验表明,在pH值为6.41的三酸缓冲溶液中,CQDs浓度为3.28×10~(-6),mol/L,加入不同浓度Pb~(2+)常温保持10,min,于激发波长340,nm,发射波长为410,nm测定猝灭荧光,Pb~(2+)浓度与体系荧光猝灭(Δ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用于实际样品自来水中Pb~(2+)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通过聚合物改性法合成了一种荧光素衍生物功能化的聚乙二醇(PEGSFl).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研究了PEGSFl对金属离子的检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纯水溶液中,PEGSFl作为比色化学传感器可以检测Cu~(2+)和Hg~(2+),作为荧光化学传感器可以检测Hg~(2+),对Cu~(2+)和Hg~(2+)的检测均表现出高效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利用PEGSFl制成检测试纸可实现对Cu~(2+)和Hg~(2+)的便捷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19.
1-(2-吡啶偶氮)-2-萘酚(PAN)对鲁米诺-亚铁氰化钾化学发光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1.0×10-5-1.0×10-7mol/L范围内,发光强度与PAN的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极限为5.6×10-8mol/L。同时发现一些金属对此化学发光反应有强的抑制作用,为此建立了用此反应测定这此金属离子的新方法,测定Ni2+,Cr3+,Zn2+,Co2+和Cu2+的检测极限分别为1.0×10-9mol/L、1.0×10-8mol/L、1.0×10-8mol/L、5.0×10-9mol/L和6.0×10-9mol/L,相对标准偏差在1.28-3.10%(n=11)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利用噻唑-5-甲醛与单缩二氨基硫脲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不对称双席夫碱结构荧光探针N'-(4-氯亚苄基)-2-(噻唑-5-基亚甲基)肼基-1-硫代碳酰肼(L1),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NMR,IR,MS).在缓冲溶液(p H=7. 0)中,探针L1可以高选择性荧光识别Zn~(2+),检测限为5. 8×10~(-6)mol/L,p H适用范围为5~9.当Zn~(2+)与探针L1配位时,生成1:2型配合物(L-Zn2+),在365 nm紫外灯照射下,由无色变成亮绿色强荧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