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典型代表。山水意识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通过观照山水以获取美感的心理活动,山水诗是山水意识的产物,中国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自然景物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作品。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庾阐是东晋时期文学家,一生著述颇富,众体皆擅。其中庾阐的山水诗刻画山川景物较细致,也兼写人物活动,与当时盛行的玄言诗内容不同。庾阐和同时代及以前偶作山水诗的作家有明显不同:在创作数量上以及作品的描写精细上要胜过一筹,故庾阐称得上山水诗重要的先驱作家。  相似文献   

3.
王士禛曾作两首栈道题画诗,后又两次入蜀,创作了大量栈道山水诗。王士禛的栈道题画诗,景象阔大,视角丰富,以诗的语言展现了栈道图的全貌;王士禛的栈道山水诗,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体现了仰观俯察的时空视野,穷形尽相的山川刻画和深沉凝重的人事感慨。王士禛的栈道题画诗与栈道山水诗,在视角变化、景物选取以及感情内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建安文人山水园林之游与园林山水赏会,刺激了建安文人山水审美意识的滋生与发展。建安文人已经进入了初期山水诗创作的进程。同时,进一步关注山水景物,描写山水景物,积累了艺术描写的经验,也表现了建安文人的山水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山水诗的“清”之美主要与其山水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呈现为清新、秀丽、雅致、静谧、幽寂等美学特征;“旷”之美主要与谢氏山水诗中的说理部分相对应,且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谢氏山水诗独具特色的以“旷达”人生境界为根基的“旷”之诗歌美学风格。呈现为一种并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诗歌美学风格,即:“清旷”之美——清新空旷之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之诗人主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讨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异同,通过将二人题材相同的山水诗加以比较分析,得知二人一些山水诗存在着描写的景物相似,而其中的情感却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情况,引入马克思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后认为:此种差异主要是由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造成的,或者说,是由作者不同的生命意识活动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湛方生是东晋文坛比较优秀的作家。虽留存的作品不多 ,却为东晋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山水诗以阔大壮美之景物表现了诗人同化于自然 ,拥抱自然的纯净、宁定 ,淡化了玄言的成分 ,走出了玄理表达的狭隘世界。其田园诗开魏晋南北朝田园诗风之先 ,以质朴通俗的语言 ,恬淡、宁静之景物描写 ,奠定了后世田园诗作之风格。他的咏怀诗比之同时期的同类作品 ,成就虽不高 ,但在表达人生的感悟 ,归思之情上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水诗、山水画、园林是孪生姊妹。魏晋南北朝时期,“庄老告退,山水方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发生了一次飞跃。反映到方艺领域,山水诗诞生了,自然景物在诗中不再蜷缩着甘作环境地陪衬和比兴媒介,它挺身而出,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在绘画中,山水从背景走向前台,唐宋以后干脆占据了画苑的中心;园林也结束其利用自然、调整自然的路程,迈开了“妙造自然”(司空图语)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我国最早论及山水诗问题的批评家是刘勰。他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可是对于他的这一宋初山水诗“方滋”说,后世有很多人是不敢苟同的。缪钺先生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亦非知言”。钱钟书先生也说:“山水方滋,当在汉季”。的确,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自然山水、景物为欣赏、描写、歌颂、赞美的主要对象的作品,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方滋”了,而魏晋之  相似文献   

10.
玄言诗以感性形象体悟玄理时,遵循玄学思想方法的“略于具体而究心抽象原理”,即“得意忘象”,自然景物须先通过概括、抽象后才能使之具有玄理意味。谢灵运山水诗虽也述说某些玄理,但其诗中的自然景物则具备鲜明的具象性和充分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即是《辨宗论》提出的“顿悟”,认为面对自然景物不须经过概括化,一般化的过程就可以“顿悟”玄理,这就是谢灵运对玄言诗的改制。  相似文献   

11.
谢胱与谢混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人诗歌都以写秀丽的山水诗见长,而且还体现在诗风的清新自然上。谢胱的山水诗既有清新明丽的一面,也有警策有力的一面,并对鲍照的山水诗有所继承和发展。谢诗工于发端,而往往“末篇多踬”。结合钟嵘的审美理想和时代风气,笔者认为钟嵘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相似文献   

12.
苏轼富于理性与哲思的山水诗,透过山水景物了悟自然奥秘与人生真谛,获得一种审美超越,映现出他通达的人格和人生的智慧,给人以启迪.他"天地与人一理”的山水自然观决定其诗独具奇趣妙理,拓展出新的表现技巧与艺术境界,在山水诗坛占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西汉到南朝刘宋年间山水赋存在一个从虚构走向写实的发展特征,晋宋之际的赋作中,这个特征尤为明显,谢灵运的《山居赋》是其中的代表。谢灵运一方面运用汉大赋的传统手法,对始宁别墅的种种景观进行铺写;另一方面又多用雕绘修饰的手法描写景物,使其中山水景物的描写更加真实可信。此外,他的一些山水诗可与此赋对赏。从虚构向写实的转变与文人辞赋观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山水赋的自身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葛薇 《科技信息》2010,(29):I0263-I0263
晋宋之交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文人思想发生一次大的觉醒,积极主动对玄言诗进行改革。本文试图以“兰亭诗”为切入点和实例来揭示玄言诗向山水诗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史上,王维和谢灵运都是山水诗的大家,谢灵运是一代山水宗师,王维在山水诗上继承了谢灵运等前人的成就,兼收并蓄、纳故知新,成为山水诗中的巨擘.他们在人生际遇、审美艺术、引禅入诗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从深层次来分析又有许多差异,本文从知人论世入手,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两位诗人的山水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兴寄是传统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东晋中后期之后诗歌中山水描写不断增多,兴寄艺术也出现新的发展。首先是兴寄的内涵,由情感的寄托拓展到山水审美与哲理的体悟;其次则是对作为取兴之象的山水景物的刻画不断深入,逐渐实现了兴寄与体物写景的结合。山水之兴促进兴寄艺术重要的发展,对传统山水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一首诗中,只有当自然解脱其衬托的次要作用而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我们才称这首诗为自然诗或山水诗。对自然山水的观赏,诗人在创作中采取的是一种“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力求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成自然,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这种审美意识并不是一种天赋能力,而是一种罕有的文化现象。中国山水诗的运思、表达方式的审美追求深受中国本土文化——道家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山水诗浅议李卫中在群星闪耀的唐代山水诗天宇中,柳宗元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山水诗,将楚骚情调和大谢诗韵的章法和理趣相结合,使山水变得有了性灵Z打破了自吴越山水诗。张说、张九龄、王维、孟浩然以来山水诗一味恬静的格局,而是含蕴着许多梗概不平之气,代...  相似文献   

19.
正【习作要求】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的时候注意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习作指导】提起家乡,谁会说不美呢?那怎样说,才能让大家都感到美呢?1.选好景物细观察。我们身边有日出日落、大海小岛、名山大川、风雨雾雪等自然景物;有大街小巷、车站码头、假山亭台、果园田野等社会景物。这么多景物,选哪个来写呢?你应该选家乡最有代表性、最有特点的,或者选自己最熟悉的、与自己故事最多的景物来写。要使所写景物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写前就要对景物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上有“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惠连是谢灵运与谢胱之间的过渡。他的创作,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模式,又开启了谢朓山水诗中情与景相融相契的创作倾向。由此,谢惠连成为谢氏宗风与山水诗传承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