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科学》创办已近20周年。20年来,世界科学》终于成熟了。为了不忘广大读者、译者、著者的厚爱,我们决定在1997年举行“我与《世界科学》”有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写出“我与《世界科学》”交往中一件不平常的事;受《世界科学》上某篇文章的点拨而在科研中的收获;阅读《世界科学》的感受、心得;《世界科学》是怎样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的。一句话,写出你的个性,写出你的光彩,写出你的收获。所写内容务求真实,不要虚构。征文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注明“我与《世界科学》”栏目。征文作者请注明你的年龄、职称、职业、职…  相似文献   

2.
一点看法     
一点看法贾清万《世界科学》1996年第一、二期的“假设与探索”栏目内,分别刊登了吴耀棠和翟洪国两位先生的文章。笔者对两篇文章的观点略有异议。第一期中吴耀棠先生在峨对两个物理现象的认识》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说:“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会有运动...  相似文献   

3.
也是初探     
打开这期《自然杂志》,就会发现比往常多了一个颇为新颖的栏目——“形象思维探索”,其中刊登了两篇文章,一是《自然语言中惯用法现象的数学解释》,另一是《突变模型在汉字识别中的应用初探》,或许你会感到奇怪:历来似乎是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形象思维,怎么会出现在《自然杂志》上?而这一栏目中所发表的两篇文章,与形象思维又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法之一的形象思  相似文献   

4.
李辉 《世界科学》2013,(12):42-43
2011年7月开设的“走近科学”栏目,已经走过了两年半的光景。我们选择的采访主题.主要是取得重大成果而又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陆陆续续,至今已经采写了27个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项目。对于科技在社会经济中的位置,人们经常用指标来表达。不过.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或许并不能完全反映上海科技现状的全部色彩。27个案例显然还不够多,但却也可以提供数字表达之外的另外一种可能..到了年关节点,在此把这两年多来的一些观察所得拿出,聊作“摸象”之举,供君一读。(李辉)  相似文献   

5.
“爱迪生俱乐部”是广大读者很喜欢的一个栏目,自开设以来,已有许多朋友的“聪明智慧”在这里闪光。为了鼓励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本栏目将设置“知力图书券”奖励制度。凡来稿被本栏目采用一次的读者朋友,将获得10元“知力图书券”,多用多给。这些图书券可用于购买本杂志“新书架”栏目介绍的新书。为了早日获得知识的宝库,发挥你的巧思妙想,赶快行动起来吧!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注意到许多读者朋友在来信或评刊意见中都希望本刊刊登一些贴近日常生活内容 的文章。其实我们也在尽力这样做,但生活的海洋何其浩瀚,哪一朵浪花是大家所爱、哪一处岛屿是大家所 向往的仙境,我们并不能非常准确地把握。所以,本刊想请大家畅所欲言,将你们的所想和所愿来信或来电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同舟共济”到达“目的地”。欢迎踊跃“发言”! 此外我们想说的是,“知力之友”栏目除刊登评刊意见、与杂志有关的感想之外,也可发表大家对于生活的酸甜苦辣的感触。有什么高兴事说出来大家同乐,有什么烦恼缠身讲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有什么伤心事大家共掬一棒辛酸泪,如此才显得是真朋友、真情谊。期待着你的“酸甜苦辣”! 知识就是力量编辑部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6,(6):10-16
近百年来,世界各地关于“水怪”出没的传说不绝于耳,却又扑朔迷离、难辨真伪。那些目睹过“水怪”的人除了惊奇还有恐惧,那些据说有“水怪”出没的地方也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那么,目击者看到的“水怪”到底是什么?最近,本刊连续接到读者朋友来信,希望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此,在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支持下,本刊特别策划系列专题文章——《“水怪”之谜》以飧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你询问癌症研究人员,这十年的突破性治疗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CAR-T摘得桂冠。这种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了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将它们变成追捕肿瘤细胞的“超级士兵”。多种CAR-T疗法以惊人的速度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之前无法治愈的血液肿瘤。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5 000名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对于CAR-T之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卡尔·朱恩(Carl June)博士来说,我们只是触及了CAR-T的冰山一角。朱恩团队规划了CAR-T治疗前行的方向,2023年7月2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观点”栏目。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即将拉开帷幕。在这次亚运会中,我们将看到英雄联盟、王者荣耀(亚运版)等8个电子竞技项目的“亮相”。这是电子竞技继2018年成为雅加达亚运会表演项目后,首次作为亚运会正式竞赛项目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随着一些高校开始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这一专业,从家长眼中的“不务正业”到可以“为国争光”,电子竞技终于为自己“正名”。“打游戏”开始有了正当理由,电竞选手也成了不少青少年梦想的职业。尽管如此,电子竞技的“名声”依然不是太好。不少人认为,把打游戏当作职业,  相似文献   

10.
张子斌 《科学通报》1984,29(3):167-167
1978年春,地处北京王府井的中央美术学院将挖地道时发现的鲸鱼脊椎骨通知有关单位后,不少研究人员前往现场观察。有的同志把鲸鱼骨骼做为地层“化石”和全新世海侵联系在一起,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认为鲸鱼骨骼“不是近期人类从外地带来的,而可能是被海水冲来的”。文章指出:在“7500年前,气候一度转暖,海面上升,从而出现了全新世海侵。当海水把鲸鱼骨骼带到北京平原时,就会沉积在泥沙里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另一篇,以鲸鱼脊椎骨  相似文献   

11.
蚕和蜘蛛都是动物界非常优秀的“纺织能手”,它们吐的丝的优良性能令我们人类称奇。科学家致力于研发“人造蚕丝”、“人造蛛丝”,以满足我们除衣着服饰以外的更多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问世之后,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多利”,带给人们的既有惊喜,也有恐慌。当英国人宣布克隆绵羊成功之后,美国也宣布在1996年克隆重猴成功。因此舆论对“克隆人”深表担忧。于是政界出来宣布禁止用克隆技术复制人,同时呼吁立法加以阻止。对克隆技术的科学意义,应该正确地评价.不能误导。尤其对“克隆人”的问题更应慎之又慎。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在1997年2月27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向世人首先宣布复制绵羊成功。这标志着人类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获得新的突破。文章尚未发表之前,消息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13.
夏鼐 《科学通报》1954,(8):54-54
关於“辟尔当人”疑案的解决,“科学通报”今年第5期中,已有李渢同志加以报道。接着又有田汝康同志在“光明日报”史学副刊上的介绍。两篇文中都追述这疑案当年发生的经过,和去年这纠缠了40多年的疑案如何被解决;并且都指出这事可以清楚地说明资产阶级伪学者虚伪作假的卑鄙无耻。我现在对他们两篇文章加以补充,希望能由这件事情中获得更多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当代爱迪生     
致发明爱好者朋友 自从“当代爱迪生”这个新栏目与读者见面后,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发明爱好者的来稿。其中,有在校学生,有青年工人,也有年逾古稀的退休干部。他们提出了不少颇有实用价值的小发明设想和小革新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思路大开。虽然,有一些仅仅是设想而尚未得到实践的验证,也有一些虽说明了原理却缺少相应的零件图、装配图等,但大家热情的参与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这也正是我们开设这个栏目的初衷。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朋友聚集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已经创造出“超级水稻”、“超级鼠”等奇迹,那么能不能创造出“超级运动员”呢?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最近一期发表的文章中,有一篇作了肯定的回答。我不是体育运动专家,更不是什么项目的冠军,但对这个问题确有很浓的兴趣。在那篇文章中这样描述2008年奥运会:在运动会上,大多数世界冠军已经改造了自己的基因,以帮助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胜出。举重运动员的胳膊和赛跑运动员的大腿前所未有地鼓胀起来,而长跑运动员则拥有无与伦比的耐力,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基因“升级”的结果。奥运会官员们都很清楚运动员们正在使用此…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有关动物“第六感觉”的惊人故事。什么是“第六感觉”?动物真的具有“第六感觉”吗?你阅读了以下两篇文章后,能作出你的判断吗?  相似文献   

17.
保护“生命之水”,关键在于我们保护“生命之水”的理念。“生命之水”在我们保护下,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下,使之做出更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世界各地关于“水怪”出没的传说不绝于耳,却又扑朔迷离、难辨真伪。那些目睹过“水怪”的人除了惊奇还有恐惧,那些据说有“水怪”出没的地方也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那么,目击者看到的“水怪”到底是什么?最近,本刊连续接到读者朋友来信,希望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此,在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支持下,本刊特别策划系列专题文章——《“水怪”之谜》,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健在,及时行孝,关爱父母,让我们从“头”开始。本期健康科学,我们特邀权威脑病专家山西三针脑血管病医院院长——贾马志带我们一起来了解被喻为中老年人“头号杀手”的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08,(6):123-123
最近一家睡眠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睡眠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奥拉夫·拉赫教授向我们证明了“短暂睡眠”的“强大威力“,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用时最短却仍能对记忆功能有帮助的睡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