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多使用高碳能源,导致气候变化恶劣,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选择。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意义十分重大。"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  相似文献   

2.
科技常识     
《实验室科学》2009,(6):122-122
低碳生活可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节能减排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低碳生活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十分重大。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势在必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低碳论,认为以化石燃料为主的高碳经济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将会给人类带来生态大灾难。因此,人们必须学习低碳知识,开发低碳能源,实施低碳经济,实践低碳生活。实际上,低碳论基本上是“气候变暖”论的翻版,只不过增加了低碳的内容。理论和实践可以证明,地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没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二氧化碳并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历史事实表明,温暖的气候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节能减排是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方针。目前,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是:能源资源消费数量巨大,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不是同一个概念。节能减排战略的减排对象是大气污染物;“低碳经济”的减排对象则是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目前,二氧化碳,还没有被国家列入大气污染物。节能减排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没有直接关系。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低碳论,缺少足够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充分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围绕韶关居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韶关目前节能减排措施不力,居民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比较高,但缺乏组织和落实程度不够,部分居民生活方式趋向"亚环保"化。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我们要改变这方面的不良状况,就应该培育社会公众的环境道德,营造全民重视节能减排的氛围,形成低碳消费模式,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力度和创建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鸿飞  陈丽敏 《广东科技》2010,19(15):111-113
让员工树立节能减排、节约办公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施自动化办公,让低碳办公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全球变暖迫在眉睫,个人的力量可以减缓全球变暖吗?当然可以,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低碳生活主要集中于生活领域,主要靠人们自觉转变观念加以践行。而下面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小事就能让你为低碳生活贡献绵薄之力。使用节能灯节能灯是现在节能减排形势下普通白炽灯泡的理想替代品,不但  相似文献   

7.
黄莺  郭建 《科技咨询导报》2011,(14):251-251
今后社会的经济发展,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模式的低碳经济之路是必然的,要想走好低碳经济之路,必须以转变思想理念为先,倡导低碳生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开发回收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戒除不良嗜好,废除"面子"消费,消除一次性使用商品,加强低碳饮食膳食平衡.  相似文献   

8.
徐萍  曾德强 《广东科技》2011,20(2):44-45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低碳生活,逐步成为全球人类保护环境的有力措施之一。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环保生活尤其显得重要。本文从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变频调速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功事实,来说明变频调速技术对节能环保所做的贡献,对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资讯榜     
万钢呼吁发展"低碳经济"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发言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采用新技术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吸碳经济"。在现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和能源,这既是我国自身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我国贡献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京都议定书>通过之后,温室气体减量遂已成为国际趋势,已开发国家积极着手规划减量政策,纷纷投入资源发展减碳技术.台湾虽然未被要求减量,但为善尽地球村一份子的责任,早于2000年即草拟<温室气体减量法>,并且全面推广节能减排的工作,发展低碳经济.介绍了台湾省2010年3月4日确立的"节能减碳总计划",并依据"计划"制定的节能减排的两大目标,以及推广节能减排计划实施的十大标竿方案和35个标竿计划;同时,总结了台湾省10年来节能减碳所做的工作,给出了"台湾低碳城市推广策略与发展规划";最后,展示了台湾省有系统地引导全民迈向低碳经济社会,预期完成的重点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杨忠华 《科技信息》2010,(35):83-84
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有责任也有义务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节能减排水平。内燃机作为动力工业的基础,承载着将能源转化为工业产值的使命,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不可小觑。内燃机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不仅关系到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姬宏伟  刘筠 《科技信息》2011,(6):36-36,38
本文从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入手,讨论了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的关系。指出要首先实现低碳生活,才能最终获得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讨论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实现的途径,论述了以勤俭节约为主的节能减排措施和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以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为目标的绿色经济,2010年3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讲到"中国立法机关将加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领域立法",由此可见绿色经济已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  相似文献   

14.
构建低碳校园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丽娟  杜经纬 《科技信息》2010,(19):217-217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前提下,全球190多个国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自愿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也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减排40%-45%。高校在校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强,构建低碳校园有利于学生养成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高校社会竞争力,更有利于实现我国提出的减排目标。它需要全院所有师生努力,以及全社会的支持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关注温室气体对于气候的影响,并开始致力于碳减排.校园是学生和教职工工作和生活的区域.提倡校园节能减排,不但节约、环保效益巨大,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教育,也对整个社会起到示范作用.对复旦校园的能耗以及学生和教职工个人与能耗相关的行为做了基础性的研究,得出75%的能耗来自于校园建筑,且建筑物中所有能耗均为电耗,所以研究邯郸校区的建筑物为主要对象并分析其电耗.通过分析其电耗数据,得到了电耗基准线和个人行为对整个校园电耗的影响,并提出低碳校园管理系统.校园内个人相关的电耗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照明设施使用、计算机使用和空调使用.通过理论计算与分析,得出在每项节能措施上的个人行为改变的节能减排空间,并给出合理的个人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去年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使"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专业名词迅速成为普通百姓家喻户晓的热门词汇;而绿色环保也俨然成为目前最热门、最"IN"的话题。虽然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之时及之后,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征集“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稿件 为应对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对中国而言,节能减排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也成为重点关注的课题。发电企业作为资源消耗高的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该文在低碳环境下分析发电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促进发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技》2010,(1):5-5
<正>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近日在哈尔滨市召开,这届论坛选用"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作为主题,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发表了讲话。刘燕华说,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依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提倡节能减排和世界对低碳经济的要求,我们分析了高寒地区部分学校目前的供暖方式,认为学校是一个具有节能潜力可挖的用热单位,本文针对以往学校的供热方法和观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