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创新2.0和协同创新是信息化时代和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创新2.0和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论述了创新2.0背景下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及其作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及各主体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应建立各主体尤其是用户参与协同创新的平台,从而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转为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2.
协同创新中心是多系统、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独立性实体机构,不同主体间利益需求不尽相同,同时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具有复杂性、协商性和动态性等特点。通过对协同创新中心各利益主体需求及分配特点进行分析,将理事会制度引入作为协调协同创新中心各方利益平台,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调动各利益主体积极性、促进协同创新中心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各主体共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基于第三方管理模式正在兴起。第三方管理,是建立在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充分信任、信息公开、交流频繁和共同面对风险,对政府政策积极解读基础上,对大型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开展的全方位的协同,参与协同主体投入力度,人才任用,步调协调,实现协同创新,使第三方管理模式成为协同创新的有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价值链和供应链融合下,构建众创空间、新创企业、风投机构三方协同创新博弈模型.分析协同创新过程中各主体的策略抉择,并结合Matlab仿真展示参数变化对演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创企业高收益分配系数下,众创空间选择参与协同创新,风投机构选择拒绝参与协同创新;新创企业低收益分配系数下,各主体均选择拒绝参与协同创新.中、低强度支持力度可以促进三方协同创新有序发展,且支持力度越低,新创企业和风投机构向协同创新方向演化速率越快;反之,高强度支持力度则会抑制各主体协同创新发展.供应链协同强度为中、高强度时可以促进三方协同创新有序发展,且协同强度越大,越有利于各主体向协同创新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5.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是多主体参与的复杂协同知识工作网络系统。深入研究客户协同创新网络拓扑结构和创新主体间的复杂网络关系,是提升协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客户协同创新过程的复杂性特征,定义了客户协同创新网络,建立了客户协同创新网络拓扑模型,计算了客户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参数,并对其网络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客户协同创新网络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研究结果为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多主体知识传播机制及网络传播动力学特征等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创新资源的有效共享、实施配套的创新政策、寻找相匹配的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高校协同创新是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建立沙普利(Shapley)值法的“四方博弈模型”,对新疆M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博弈分析,并对各参与主体的收益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7.
刘立程 《科技信息》2014,(4):106-107
在协同创新机制下,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及相关利益分配的问题是协同创新团队中各主体需面对的难题之一。本文首先阐明了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法)的密切关系,然后对协同创新团体的各主体在知识产权(专利权)归属和相关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依据《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给出了解决相应知识产权(专利权)问题的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协同创新既包括政府的宏观管理.也包括高校的中观管理和教师的微观管理,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各方主体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协同创新的目标才能实现。行政法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说明,协同创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既有师生之间的协同,还有学生相互之间的协同,校内校外的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协同等。高校推进协同创新需有管理创新的思想,只要认识到位、定位得当、措施有力.协同创新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9.
政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是一种合作创新的新模式,其应用有很好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其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协同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并就其概念与内涵进行解析。阐述当前我国政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明晰协同科技创新各主体在该体系中的作用,并提出政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梅  孙艳艳  张红 《科技智囊》2021,(10):70-76
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及其互动和关联是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系统视角,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为落脚点,界定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定义,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资源要素协同、知识协同等多个层次构建了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框架.文章结合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中面临的问题,重点从构建关联与共享的区域知识网络体系、强化要素流动和主体互动的创新网络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分工与融合发展产业协作网络体系和建立协同创新空间网络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用户参与的学术图书馆服务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顾客参与式服务创新的研究现状,提出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键问题及创新路径选择,指出学术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用户参与的作用,应从打通用户参与创新渠道、把握领先用户、积极对待用户投诉、帮助用户认识其共同创新角色、促成用户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以及充分利用Web2.0技术等方面,把握创新方向,提高服务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2.
"2011计划"开展以来,以高校为中心的各级各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陆续成立,但理论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解仍未有共识,影响了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边界理论、契约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别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本质、协同体的边界、协同体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外部制度环境演化和变迁规律尝试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分析架构:机会主义倾向、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资产专用性,增加了产、学、研各主体之间交易费用。协同创新的本质就是通过制度设计,形成一个组织来替代市场,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企业边界理论确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容——协同体的边界;契约理论重新阐释了协同体治理结构——系列契约的优化选择;制度变迁理论则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外部制度环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配套制度改革与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大学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探讨大学物理教学创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型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本文就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以来.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政策响应、实施进展以及领域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5.
对欧美国家量子信息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历史使命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剖析了这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在发展定位、组织体系、资助格局、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模式与特色,为我国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政、产、学、研、用深入融合的一种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合理有效的选择合作伙伴是产业联盟构建的起点和成功的关键点。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所应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AHP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7.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复杂性大幅加强,学科间不断交叉和相互融合,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也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对科研管理和科研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团队作为一种有效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可极大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分析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的内涵、特征,提出了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思路、构建原则、构建方法,并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甘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加快建设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甘肃的科技、文化、产业和金融力量高度集中于兰白都市圈,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化基础、战略条件和战略地位。建设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路径:建设兰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化构建引导激励与创新追赶两个政策层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解决诸多制约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发展问题,将区域长期积累的特色产业基础、潜在科技"势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创新"动能",打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9.
严伯刚  易均  刘峰 《江西科学》2014,(3):416-420
在介绍了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的基础上,列举了科技协同创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协同创新推进成果转化的案例,阐述了在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加强政府职能的应用、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任机制、促进各协同体的全面合作以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