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影植入式广告渐入主流,中国电影人和广告人都在电影植入式广告这一异业结合模式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图谋共赢。  相似文献   

2.
回顾新生代导演“解禁”后的五年,置身于独特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与复杂的国际语境,新生代电影创作出现了新的、具有多元化面向的作品。新生代电影“主流化”之后采取奇观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与此同时,“先锋”艺术家代言“民间”的底层叙事冲动遭遇挑战。更重要的是,新生代电影的国际旅行面临“文化领养”的陷阱。“解禁”后新生代电影的国际营销策略应当对此种后殖民症候保持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进入WTO进程的日益推进,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未来的议论日益增多。悲观者说,中国电影业将难以面对发达国家电影业的抗衡;乐观者说,发达国家电影的运作模式、资金注入将使中国电影面临机遇,迅速完成产业内部的调整。中国电影何去何从,已经成为近期影协召开的“面对WTO中国电影的对策”与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的热门话题,业内人士就此纷纷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5.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7.
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8.
沈健 《世界知识》2017,(20):75-75
又一个“十一”电影黄金周就要到来,这是中国电影人一年中最忙碌的收获季节。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我们电影人希望在满足本国观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更大地发挥电影在沟通中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丽 《科技信息》2010,(8):I0070-I0071
好莱坞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实力和成熟的运营机制,通过品牌营销创造出强大的电影品牌,在横扫全球电影市场的同时,使影片价值和后电影产品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促进好莱坞电影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品牌和营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消费群体,这对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而未来电影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品牌的竞争,从电影人到电影企业都必须正视这一事实。中国电影如何通过有效的品牌营销培养中国电影的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电影人应该去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立翔 《科技资讯》2006,(1):156-157
本文提出了重新审视现实主义的一些必要和可能的理由,对于有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的中国,这当然是近乎于回归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电影的辉煌离不开小说为其提供的养分,特别是新时期以后,国产片多从同时期小说改编而来。新时期中国影坛相继出现了与新时期文学思潮相对应的热点,第四代、第五代的电影创作体现了小说改编对电影的深刻影响,第六代导演和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也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武侠片作为中国第一次商业电影浪潮中的重要电影创作现象,是中国传统侠文化与复杂现实相互交汇的产物,也是欧美武打、剑侠电影影响中国影坛,《银星》杂志大力推崇"新英雄主义影剧"观念,以及古装片在严酷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就具体的制作而言,武侠片带有明显的类型电影特征。但是,作为商业电影的武侠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带有诸多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独立电影,<苏州河>不仅描绘了魅力上海的底层生活世界,而且生动地表明中国新生代导演如何在全球类型电影创作的互文文本中确定自身的独特位置.作者从类型分析、叙事结构和视觉风格等方面,细致地探讨了怂<苏州河>与好莱坞以及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吊诡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2年的《英雄》、2007年的《集结号》,到2008年《梅兰芳》的相继问世,无不展现了中国式大片的春天的到来,同时也表明了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理念的本土化历程。从消费选择的视域研究中国电影理论创新与中国式大片持续繁荣等诸多问题,可以看到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电影诞生的早期,好莱坞的影人就着手拍摄经典童话的改编电影,历经了萌芽期、经典期、低谷期、现代期,这种改编的热情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改编的对象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好莱坞通过改变影片类型和改编策略的不断创新,使经典童话的改编电影保持了常变常新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俗研究所关注的是民俗学者拍摄的纪录片或有关某些民俗活动的影片,使用的是“民俗电影”这样的术语。电影研究所感兴趣的是民俗在影片中的特定使用方法。尚待界定和研究的是那些只存在于影片中而不一定存在于实践的被创造的民俗。界定“影视民俗”为此类影片中的民俗或类似民俗。这些影视民俗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与重建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家电影“到底是什么?面对日益不景气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如同充气巨人似的商业大片,还需要冷峻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电影来真正促进中国电影的百花齐放。而中国式的作家电影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并开始为我们的电影界带来希望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来自苏联,从这个创作原则的定义到对它的各种阐释,我国文艺界都深受其影响。尤其是日丹诺夫、马林科夫等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阐释,对我国当年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8年,毛泽东同志倡导“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后,特别是在1960年第三次全国文代会正式确立了“两结合”创造原则以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始受到冷落。  相似文献   

19.
按照现实主义精神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深刻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电影。而百年中国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轮回:从自我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自我。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人物谱系经历了四个年代,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如果按照代际标准来划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性,为中国电影的人物长廊奉献了很多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20.
从全球化的特定时代环境出发,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轨迹、文化形态进行了回顾与反思。通过电影管理观念及制度、电影创作主体、形式等因素的分析,对少数民族电影如何适应全球化语境,并从中求得生存,为实现中国电影文化真正的多元与完整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