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新闻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新闻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李依娜 《科技资讯》2008,(34):197-197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素材就要善于寻找和亲近采访对象。首先,记者要学会正确的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其次,记者要学会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从而确保采访成功。同时,记者还需有真挚的情感来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3.
刘艳丽 《科技信息》2012,(33):467-467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疑。由于记者采访经验的增加和科技发展带来的采访设备的进步.尤其是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实施隐性采访的记者仅用“旁观者”的身份采获的新闻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了。于是.一些记者开始伪装自己,介入新闻,有的甚至直接成了某些新闻事件的“导演”。这种用欺骗手段采获新闻,在道德评价上是令人困惑的.也是备受争议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反思隐性采访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4.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两类: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形成的,它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性来影响人们的智力活动,影响着记者采访的效果。非智力因素对记者采访有着巨大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有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沟通,有利于记者公平公正、及时深层次地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要解决在工作中不断增多的拒绝采访问题,首先要转变观念,摆正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理解被采访者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第三,要针对不同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情形予以不同处理。采访被拒绝是记者必须要接受的挑战。为减少采访遭拒的现象,记者要加强与受访者的沟通,采用合适的新闻采访技巧,充分尊重被报道对象,力求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和平衡。  相似文献   

6.
电视栏目采访本身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对采访活动主体(即记者)的心理研究,与采访对象心理研究也同等重要。了解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了解记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采访效率、搞好新闻报道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湛 《科技信息》2012,(19):498-498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在新闻采访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记者巧妙、有效地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的质量。文章试从分析新闻采访语言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但是新闻价值会通过各种手段使其最大化地张显出来。记者在采访中通过精选写作角度、增强报道的针对性以及掌握“事后比较”的技巧等方法使新闻的价值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简讯     
为了迎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部组织的新闻采访团一行在省高教厅办公室人员的陪同下,专程来我校进行了采访。该新闻采访团成员包括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和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宣传与信息处的同志。该采访团是在贵州、湖南等省采访后来广东省进行采访活动的,在我省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五邑大学。校党委书记胡百龙、校长林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采访团成员介绍了学校的特点、主要成就及未来的发展思路。采访团的记者们还深人到女生宿…  相似文献   

10.
陈静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3):165-165
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有被越来越应用于广泛领域的趋势,媒体通过这种采访方式,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丑恶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受到正直的人们的鞭挞,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欢迎。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新闻法律法规,和新闻记者的触角也在向着更广泛的领域无节制的延伸。隐性采访在鞭挞丑恶事件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在隐性采访中让记者掌握采访的“度”对一些采访事件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昊翔 《科技资讯》2006,(32):191-191
采访是新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作为一名电视记者,除了具备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外,还应该具备自己特有的采访技巧,揣测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挖掘新闻线索,打造精品栏目。  相似文献   

12.
要探究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如何,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以及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各自内在性质。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稿件的两个重要组成环节,采访决定写作。采访第一性,写作第二性,只有二者辩证统一,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时下,少数记者对于采访与写作厚此薄彼,把采访看得过于简单,没有来得及弄清楚事物的真相,就匆忙动笔,在写作中搜肠刮肚,搞"米不够,水来凑",导致了新闻作品写作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由许多新闻记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电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在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想新闻报道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在采访之前认真准备,正确认识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提高采访成功的几率.该文主要介绍了新闻采访的内涵,并详细介绍了采访前准备的内容,进而论述了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以期为新闻采访的成功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欢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4):98-99,144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与“科教兴国”战略使得科技新闻提有着广阔的前景和舞台,在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还远远不达标的今天,科技新闻的科普力量不容忽视,但是,科技新闻的现状却令人忧心,占版面少,读者不爱看,记者采访不透澈等等严重阻碍着科技新闻的传播与发展。本文从科技新闻受众的角度分析,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意识以及科技新闻的通俗贴近是科技新闻走向百姓生活的关键。只有实现“通俗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从而实现科学的社会化,两者相互联系,互为促进。同时本文并就如何实现科技新闻的科学性与通俗性,作了虚与实、微观与宏观、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与探讨。时代呼唤高质量的科技新闻,社会呼唤高素质的科技记者。本文认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科技新闻记者,除了精湛的业务水平外,还必须具备基础的科学知识,基本的科学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6.
周宁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4):153-154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研究活动。体验式采访作为多种采访方式中的一种,它拥有许多方面的优势。体验式采访不仅有利于记者正在进行的这次采访,而且有利于记者的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体验式采访强调的是采访者要完全融入到被采访者的生活中去,去经历和感受他人的思想和工作生活方式,以获得对被采访者生活真实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采访是新闻工作各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新闻心理学认为:采访属于一种人际互动。一次成功的采访一定是建立在一次成功的交际之上的。本文将从如何通过记者在思想形象、语言、三方面实现与采访对象的零距离,来保障最后采访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徐莹 《科技咨询导报》2011,(16):234-234
电视采访是记者为调查了解新闻事实发挥其内部联系而进行的职业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制作,播出等过程中起着决定性而又基础性的作用.在采访中,记者身处新闻现场环境,伴随着事态发展的进程边提问、边观察、边倾听.我们能从许许多多的优秀电视新闻节目中看出,记者提问水平的高低,体现着其对新闻的敏感程度,往往是决定节目成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但是新闻价值会通过各种手段使其最大化地张显出来。记者在采访中通过精选写作角度、增强报道的针对性以及掌握“事后比较”的技巧等方法使新闻的价值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隋昕 《科技信息》2011,(4):366-366
随着中国电视新闻事业、尤其是民生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出镜记者日益成为民生新闻节目当中的一大看点。与中央电视台相比,地方台的当家花旦非民生新闻莫属,而民生新闻的重中之重则是出镜记者的部分,因此出镜记者的出镜表现也应具有其独特性,来满足民生新闻受众的需求。本文结合个人的工作情况分析了出镜记者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