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者用脉冲技术测定了具有负集团结构的丙酮分子在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吸附热及吸附自由能。发现在948K温度下处理得到的SO_4~(2-)/ZrO_2(948K)上的吸附量、吸附热最大,吸附自由能最小,而与之对应的戊烷的异构化活性最佳。实验还得出SO_4~(2-)/ZrO_2(823K)催化剂上正戊烷异构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1.16s~(-1)。  相似文献   

2.
运用富立叶红外学谱(FT-IR)法对超强酸催化剂SO_4~(2-)/ZrO_2-TiO_2—SnO_2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固体超强酸有1220、1137和1050cm~(-1)三个特征吸收,当出现990cm~(-1)吸收峰时则没有超强酸性;SO_4~(2-)以螯合状双配位的方式吸附在金属离子上,没有形成硫酸盐。  相似文献   

3.
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和硫酸镍为原料,经离子交换和碳化制得催化剂载体——磁性碳微球.又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SO_4~(2-)/TiO_2固体超强酸,并将其负载到磁性碳微球上,制得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技术考察了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和表面酸性,并以乙酸丁酯为探针考查了催化剂的催化酯化性能.结果表明,磁性碳球负载SO_4~(2-)/TiO_2固体酸催化剂,保持了完好的锐钛矿晶型、较强的酸性和热稳定性;当焙烧温度为550℃时,硫酸浸渍液浓度为1.0 mol/L时,乙酸的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硫酸铁与三氯化铝混合催化剂对戊烷异构化反应的影响,详细研究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和对戊烷的异构化反应及反应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等摩尔的无水硫酸铁与三氯化铝混合得到的催化剂,能使戊烷在15~18℃下异构化反应,25h后,戊烷转化率72.3%.AlCl_3·Fe_2(SO_4)_3的催化活性与水合硫酸铁脱水温度、比表面,催化剂的组成等有关,当水合硫酸铁的脱水温度在386℃左右.AlCl_3/Fe_2(SO_4)_3≥3/7时,混合物催化活性高,催化活性中心主要在Fe_2(SO_4)上,而且等摩尔AlCl_3和Fe_2(SO_4)_3的混合物是固体超强酸,其最高酸度为-14.52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固体超强酸(I)-Fe_2O_3/SO_4~(-2)的制造和催化活性。它是由Fe(NO_3)_3转变为Fe(OH)_3用硫酸处理烧制而成。其酸强度为-16.04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研究用硫酸钡重量法测定SO_4~(2-)的含量时,采用EDTA和HAC联用络合剂掩蔽干扰离子Cr~(3+),在乙醇介质中消除有机磺酸基R—SO_3的干扰。并在氨性溶液中使初沉淀的BaSO_4溶解,再在酸性溶液中二次沉淀BaSO_4,从而得到精制的BaSO_4。实验结果表明,该法适用于复杂体系中SO_4~(2-)的定量分析,测定误差小于0.30%  相似文献   

7.
以钛酸丁酯为钛源,活性炭微球(ACMB)为载体,用蒸汽热法制备出ACMB/TiO_2复合光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扫面电镜(SEM)对复合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光催化剂保持了炭微球的球形形貌和孔隙结构,颗粒直径约为3μm,表面明显分布有微米级TiO_2颗粒.XRD表明复合光催化剂中的TiO_2以锐钛矿晶型存在.以阳离子红(X-GTL)模拟废水为目标,研究了各种变量对阳离子红降解效果的影响,得出在光催化剂投加量为0.4g/L、pH为4、初始浓度为50mg/L的最佳条件下阳离子红废水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8.65%.此外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离子色谱、液相色谱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X-GTL的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鉴定,推导出X-GTL降解路径.结合自由基捕获实验分析了ACMB/TiO_2复合材料的催化机制.结果表明:X-GTL在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先是助色基团断裂,然后是显色基团NN键断裂,最后是苯环开环生成各种小分子有机酸,最终产物为Cl~-、SO_4~(2-)、NO_3~-、CO_2和H_2O,超氧自由基是X-GTL的光催化降解的关键物质.  相似文献   

8.
离子色谱法测定雪中无机阴离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柱离子色谱法,以2.5m mol/L邻苯二甲酸+2.5m 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为淋洗液分离测定F~-,Cl~-,NO_2~-,Br~-,NO_3~-和SO_4~(2-)六种离子及哈尔滨市降雪中的无机阴离子,在雪样中检测出Cl~-、NO_3~-、SO_4~(2-)三种离子,并对这三种离子进行了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主开发的N-TiO_2作为光催化剂,在流动相光催化反应装置中,对窖水中所含Ca~(2+)、Cl~-、CO_3~(2-)、HCO_3~-、SO_4~(2-)等主要无机离子对光催化剂灭除E.coli的影响,以及复配模拟窖水和实际窖水对光催化灭除E.coli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a~(2+)、HCO_3~-对光催化灭除E.coli有抑制作用,CO_3~(2-)对光催化灭除E.coli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SO_4~(2-)、Cl~-对光催化灭除E.coli无影响。在对实际窖水进行光催化灭除E.coli菌落总数的实验中,经60min反应,窖水中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均为零,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说明自主开发的NTiO_2光催化剂在农村窖水深度处理灭除E.coli效果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域K_0的特征p>3,域K=K_0(-1~(1/2))且K■K_0。在[5]中,利用[4]的结果构造了李型单群_1~2(K)。当K为有限域时,本文计算了_1~2(K)的阶,并进一步证明了_1~2(K)■_m(K),其中m=1/2。  相似文献   

11.
采用搅拌式光催化反应器,以中压汞灯作光源,甲基橙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SO42- 处理及Cu2+对TiO2 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SO42- 处理以及Cu2+ 的加入都能够提高TiO2 的光催化活性,在此反应体系中甲基橙的降解为一级反应,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速率与光强度成正比,TiO2 光催化剂的投加量为150 mg/L,Cu2+的加入量为200μg/L时光催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单柱—单电导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多种无机阴离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的无机阴离子,前人已进行了研究,并列为水和废水监测分析的试行方法。吕伟等用双柱-双电导离子色谱法不经化学预分离同时测定了水样中的多种无机阴离子,本文研究了用高效单柱-单电导离子色谱法不经前处理而同时测定高含量的HCO_3~-和低含量的CL~-、SO_4~(2-)、NO_3~-离子的色谱条件,8min完成一个试样测定。  相似文献   

13.
固载杂多酸盐催化合成乙酸丁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固载杂多酸盐TiSiWl2O40/TiO2为催化剂合成了乙酸丁酯,探讨了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等对乙酸丁酯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乙酸丁酯的合成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乙酸丁酯产率可达84.82%。  相似文献   

14.
掺杂钐的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和发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纯的和掺杂不同量Sm3 离子的纳米TiO2粉体,并测试了样品的X射线衍射谱(XRD)和荧光光谱(PL).讨论了不同热处理温度,不同掺杂浓度对Sm3 离子室温发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TiO2光催化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原理,阐述了提高TiO2光催化氧化活性的一些途径,指出了TiO2光催化氧化的研究现状,如固定相光催化氧化的进展,纳米TiO2的制备、表征及应用,TiO2光催化氧化对处理有机污染物的作用以及TiO2光催化氧化的动力学研究,并指出了今后光催化氧化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蛰,可以预见光催化氧化将成为新型有效的水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16.
3- ( 2 ,4,5 -三乙氧基苯甲酰 )—丙酸是治疗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新型药物 ,在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后确定以对苯醌为起始原料 ,通过乙酰化反应、乙基化反应、付克酰基化反应合成本品 ,在付克酰基化反应实验过程中对工艺条件进行改革 ,并有所突破 ,大大提高了产品收率 .产物分子结构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 (IR)、核磁共振谱 ( 1HNMR)进行了表征 .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电位法研究了UO_2~(2+)-CO_3~(2-)(HCO_3~-)体系的配位反应,发现体系的电位变化在0~24μgU(Ⅵ)/mL范围内与U(Ⅵ)浓度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一种测定微量铀的方法,确定了测定的最佳条件;借助离子交换分离富集,可准确测定的浓度下限为0.1μg/mL。测定了实验室中模拟含铀废水中铀(Ⅵ)含量,得到了满意结果。回收率为94.3%~105.6%。  相似文献   

18.
直接法制备分析纯硫酸亚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制备SnSO_4的方法有几种。如置换法:是以锡加到CuSO_4溶液中置换出铜而得到SnSO_4,但铜材紧张,而且易引入杂质,影响产品纯度,氧化法:将锡氧化成SnO,再与硫酸作用制得SnSO_4,但反应周期长,效率低;电解法:先将锡浇铸成锡棒,以锡棒作电极,硫酸作电解液,电解而得SnSO_4,此法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不好。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某种更好的方法来代替上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