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保护环境是环境资源法的作用和功能之一,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协调和调整两者之间关系的桥梁.环境资源法学是一种方式、途径或工具.马克思主义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处体现了他关于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理论思想不仅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还为环境资源法的立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对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展的分析,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的论述的基础上,从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倡导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入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们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则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一不和谐一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观、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了宝贵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和谐是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它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生存状态。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天合天是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要思想,这对我们今天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和深层基础.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科学的环境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系统的唯物史观理论为基础,论述了人与自然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是和谐发展的,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相互协调共生的关系。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详细的论述,在当前背景下,逐步形成了他的生态思想体系,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论述了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并对其生态思想的现实价值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目的。二者之间互为影响,互为依存,共同统一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建设绿色科技支撑的和谐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也是首都发展的总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在和谐社会目标下,“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可以在资源的高效利用上找到统一,从而可以把“建设绿色科技支撑的和谐北京”作为明确统一的工作指导总方针。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和谐思想进行解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与人和谐的思想;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和谐思想的探索主要有:协调城乡发展与推动工农关系和谐的思想;建构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的思想;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和谐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社会和谐思想对于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起到了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诚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是和谐社会高楼大厦的基石,没有诚信,就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诚信道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的价值目标应当是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和自然的和谐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 ,要从不顾自然的人类发展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传统发展观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故而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代流行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提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出现了影响社会和谐的音符。根据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要求,构建与强化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庸思想作为儒学的重要内容,经常被人们曲解为陈旧落后、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而它积极有益的和谐品质却常被人们忽视。因此,挖掘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中庸思想的和谐意蕴,将会有助于现代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共同推动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生态道德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不谋而合,二者都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互契合的。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生态道德教育,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只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才能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从文化资源的批判继承角度,探讨和谐社会理念的传统文化底蕴。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传统文化根源。儒家的"仁、义、礼、信"是今天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文化遗传基因。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精华是我们今天"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9.
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丰富的传统和谐文化。包括继承传统和谐的思维方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及个人身心和谐等内容,还有通过完善人格、实施仁政、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诚实守信等达到和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高等教育能够促进科技、文化和人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