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本文对当代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创作生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分析了他在前后期创作中的不同风格表现及其原因。从他部分代表作出发,阐述了他创作中浓郁的怀旧、感伤情绪,以及创作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70后"的重要诗人,徐南鹏的诗歌写作历程清晰地呈现了一代人的诗歌写作史和精神成长史,他的诗歌写作在贴近日常平淡而繁芜的生存场景中擦拭掉浓重的时间浮尘和阴影,在语言的节制和诗思的精深中发现了另一种生存景观。徐南鹏的以悲悯情怀直面工业文明,他对生命轨迹、自我的探寻、存在的本质、永恒的向往、死亡的拷问,都引人深思。我们相信这些观点,对于当下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意义与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理遣情”是士人常用的一种排遣痛苦的方法。自西汉的贾谊之后,很少有人在创作中充分体现。苏东坡特别善于“以理遣情”,并多次将此心灵历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他在苦闷不堪的时候,都是用“以理遣情”的方法获得精神解脱的。其诗、词、文各体都具有超脱旷达的风格,此种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他善于“以理遣情”。  相似文献   

4.
《科技信息》2008,(2):167-168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在世界哲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而他创作的《精神现象学》无疑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穿越历史的时空,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文主要从黑格尔创作《精神现象学》的背景、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和所产生的意义、影响等方面浅述这一伟大著作,以此纪念它出版二百周年。  相似文献   

5.
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多产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过为数众多的管弦乐作品和合唱歌曲以及200多首群众歌曲,音乐作品以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困苦以及作曲家乐观丰富的内心世界。冼星海毕生致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音乐,他的创作是建立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础上的。他一方面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民族化音乐的道路,另一方面针对中西作曲技巧展开全面的理论研究,探讨中国民间音乐的种种特点与西洋作曲技巧的有机结合。这种高贵的民族精神虽历时数十年,依然是我们所要提倡的。  相似文献   

6.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以"不创作,毋宁死"!作为自己的创作动机,开始了他的文艺生涯,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为人生的艺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以真诚、朴实的创作风格完成了其"生死攸关"的事,最终成为西方欧洲世界的文学家.在他作品永远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他歌咏的人类在精神方面所追求与超越,经历的艰险、对人类最终臻善的信念和博爱的精神,也许罗曼·罗兰在勾勒的那条精神道路在他的作品中更具某种标尺性涵义.  相似文献   

7.
进化论学说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也是他文艺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他的创作和艺术构思中,他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进化论的思想,作品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生存竞争和社会进化的趋向。而《德伯家的苔丝》就是描写威塞克斯人在社会转型期所遭受的悲惨命运,这一点在主人公苔丝坎坷不平的生活历程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萧友梅先生生平事迹、著作的分析、归纳。指出萧友梅先生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先驱,是一名拓荒的学者和艺术家,总结出萧友梅先生在他一生的历程中用博古通今、贯通中西、启迪思维、继往开来、勤于实践、教化后学、勇于批判、披荆斩棘,励精图治的精神为我国的音乐事业特别是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今天深化教育改革的时机,前辈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踏着前辈的足迹推进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在其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地对中国城乡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予以关注和批判。从《商州初录》对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诗意抒写到《废都》对西京文人精神危机的救赎,再到《高老庄》对知识者精神回乡的尴尬书写,直到《秦腔》所吟唱的乡村知识者和乡土文明的挽歌,贾平凹勾画出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城乡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嬗变历程,也昭示了作家对自身所在的知识者群体精神生态的深切反思。  相似文献   

10.
文学有时候可以跨越国界达成一种高度的相通,在川端康成与贾平凹的创作中,笔者看到了一种文学的契合,从而为探讨两位作家的创作历程与文学气质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作品《雪国》与《废都》中作家们这种近似的文学探索与追求尤为明显,兼顾作家们身处的时代与国度来比较其精神历程的同时,也是对不同地域两代人所拥有的一种精神家园的摸索。所以说文学创作与文学审美能够穿越时空的局限,共同丰富和完善人类精神。  相似文献   

11.
张耒弱冠及第,并由少公之客入于长公之门,得到了苏氏兄弟的共同赏识,经随苏氏兄弟共历仕途浮沉.晚年以诗、酒、梅、竹为伴,虽屡与苏门文人唱和交游,诗歌却多以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诗风更显超脱与平易.在苏门文人相继离世后,便出现"士人就学者众"的现象;这固然有文学上的原因,更与其思想性格和晚年心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重新做人》是韩东于2012年底推出的一部新诗集,收录了他自2002年来写作的诗歌。这部诗集中仍然可以看到韩东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书写,也看到十年人生经历对韩东诗歌的影响。更值得一提的是,韩东在诗歌中通过富有紧张感的张力表达出他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并由此揭示出"存在"的悖谬与虚无。但韩东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拥抱这虚无,并试图超越,这个过程是通过他"走"和"看"的空间感受与"回忆"和"告别"的时间体验体现出的。韩东关注"此刻",同时也时常回忆"过去",但更重要的是韩东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前进。  相似文献   

13.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14.
李敖作为自由民主主义者,以自己较为独特的方式和理念参与了台湾党外运动,最后又以正义者的悲愤,指出党外运动的荒谬变种,坚决与党外运动决裂。透过这种结合与分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正义、勇气、力量与智慧,同时他又表现了个人某种程度的单纯、偏执与浪漫激进。  相似文献   

15.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建构我们的现实,从方方的小说中,能够看到语言的这种巨大力量.语言制造的修辞幻象在帮助我们走近现实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歪曲甚至背离了现实,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方在描述这种悖论的同时,也在向传统的认知模式挑战.  相似文献   

16.
《爸爸爸》作为寻根文学中的代表作,显示出作家对楚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独特态度.“看/被看”和“都市/湘西二元对立”两种模式在文本中创造性运用体现出韩少功对鲁迅和沈从文两种写作资源的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他的生活是诗意的,他的诗意是生活化的,他真正做到了“诗意地栖居”。而这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而美好人生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文人乃至现代人保持自然本性、摆脱社会文明异化所强烈渴求的。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接受凌宇访问时说,理解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五个题记:《〈边城〉题记》、《〈长河〉题记》、《〈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湘西〉题记》。通过这五篇文章,我们可以窥视到作家的其人其思:他并不是一个对社会置身事外的作家,他把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人性的独特感受通过别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别样的方式使他远离当时的主流文坛,但沈从文的现代性意义也通过他在五个《题记》中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忧患和悲剧意识获得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故乡》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诗性意味。"我"与故乡、闰土、杨二嫂三重关系的背后,隐含着"情感的失重"这一潜在的情感现象,这既是由于中年闰土、杨二嫂对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依附,也说明了在特定文化氛围下知识分子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有限性。小说借此深刻地反思了个体存在的孤独与绝望,探讨"人与文化的悖论"这一根本命题。  相似文献   

20.
凌濛初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戏曲家,但很少有人对他的戏曲作品进行研究。本文对他的杂剧代表作《宋公明闹元宵》展开初步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