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真空熔炼制备了不同含碳量的Cu-14Fe-C合金,研究了碳对合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Cu-14Fe合金中添加C使第二相产生球化趋势,添加量达到0.7%时球化十分显著且尺寸明显增大;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铸态Cu-14Fe-C合金中铁元素和碳元素主要分布在第二相中,基体中含量很少;随着碳含量逐渐增加,合金硬度不断提高,含量增加至0.7%时硬度开始略有下降;合金中碳含量为0.2%时,由于形成碳铁化合物,降低了铁元素在铜基体中的固溶度,使基体对电子的散射作用减弱,导电率提高到21.08IACS%,碳含量继续增加到0.7%,导电率又下降为16.74 IACS%。  相似文献   

2.
以蔗糖为原料,浓硫酸为磺酸化试剂制备了碳基磺酸化固体酸材料,着重考察了磺酸化温度及硝酸预处理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磺酸化温度,或在磺酸化前增加硝酸预处理可提高催化剂表面的总酸量,从而提高催化剂在酸催化反应中的活性.同时,对于一些反应条件苛刻的催化反应如对苯二酚烷基化,硝酸预处理还可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这可能与硝酸预处理改变了磺酸基团与碳材料的“铆合”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叠层型电磁屏蔽结构模型,将电磁屏蔽碳毡与杨木单板叠层复合制备抗电磁干扰的电磁屏蔽胶合板。研究了电磁屏蔽碳毡的碳纤维填充量对该胶合板的电磁屏蔽性能与胶合性能的影响, 进而探究双层叠层型电磁屏蔽结构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同轴测试方法和抗剪实验分别测试了电磁屏蔽碳毡叠层型胶合板的电磁屏蔽性能和胶合性能,通过微观结构表征分析了碳纤维在电磁屏蔽碳毡内的网络搭接状况。【结果】当碳纤维填充量达到25 g/m2时,电磁屏蔽碳毡内开始形成“三维电磁屏蔽网络”。电磁屏蔽碳毡叠层型胶合板的屏蔽效能随着碳纤维填充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当碳纤维填充量为120 g/m2时, 双层电磁屏蔽碳毡叠层型胶合板的屏蔽效能为52.61~68.37 dB(100 kHz~1.5 GHz),达到中等屏蔽效果(60~90 dB)。在碳纤维填充量相同的条件下,双层电磁屏蔽碳毡叠层型胶合板的屏蔽性能优于单层电磁屏蔽碳毡叠层型胶合板; 前者的电磁屏蔽优势随着碳纤维填充量与测试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此外,双层电磁屏蔽碳毡叠层型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大于单层电磁屏蔽碳毡叠层型胶合板的胶合强度。电磁屏蔽碳毡叠层型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大于GB/T 9846.3—2004 Ⅰ类胶合板标准所规定的杨木单板最低胶合强度值(0.7 MPa)。【结论】电磁屏蔽碳毡的双层叠层复合有效提高了电磁屏蔽碳毡叠层型胶合板的电磁屏蔽性能和胶合性能,证实了双层叠层型电磁屏蔽结构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江源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植被固碳量是反应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根据1977-2017 年的气候资料,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 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植被固碳量变化,并探讨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的植被平均固碳量为1 130.3 g·m-2·a-1,总体上呈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态势,降水量是影响固碳量的主要因子,且存在超前性,3-7 月的降水量对固碳量的影响最大;研究期间的固碳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降水量的增加所导致. 另外,21 世纪后三江源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政策对该区固碳量增加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分析了中国林草生态系统碳储量现状和核算方法,运用固碳速率法对林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行计算,并采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草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和总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合理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有利于提高林草资源固碳量,预计到2030年中国林草生态系统固碳量将增加至8.549亿t,总面积将增加至6.467亿hm2。结合中国林草碳汇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和制约瓶颈,提出了合理规划林草面积、完善碳汇支持体系、加快建设碳汇交易市场、完善碳汇法律法制建设4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6.
优化了乙二胺-N-丙基键合硅胶(PSA)键合量可控的制备工艺,考察了PSA制备的批次重复性,并进行PSA制备的中试放大实验。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电位滴定法对所制备的PSA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3 460 cm-1处出现了N—H伸缩振动峰,在2 960 cm-1和2 860 cm-1处出现了—CH的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峰,708 cm-1处出现了—NH2的变形振动吸收峰,表明乙二胺-N-丙基成功接枝到硅胶表面;随着制备体系中硅烷化试剂比例的增加,碳、氮和氢元素的含量以及电位滴定法得到的离子交换容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乙二胺-N-丙基官能团的键合量逐渐增加。将制备的PSA填充成分离纯化小柱,考察了不同键合量PSA对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的脱除效率,结果表明:PSA对银杏酸有强吸附能力,可应用于银杏叶提取物中银杏酸的脱除,2#、3#、4#和5#PSA分离纯化柱的最大上样体积分别为21、22、...  相似文献   

7.
碳氮化钛的加入量对低碳镁碳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碳氮化钛不同加入量对低碳镁碳砖各种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碳氮化钛在低碳镁碳砖中的分布和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碳氮化钛的加入量为3%时,镁碳砖的常温物理性能较好,高温抗折强度最高,抗氧化性最好;碳氮化钛加入量的变化对镁碳砖在埋炭气氛下的抗渣性能影响不明显;碳氮化钛均匀地分布在低碳镁碳砖中,在高温下碳氮化钛可能参与了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8.
平面结构的配合物双——三氟甲基噻吩丙二酮合镍(Ⅱ)轴向有两个配位空穴,可作为Lewis酸(A)与Lewis碱(B)发生加合反应。用气液色谱(GLC)法测得加合反应的表现平衡常数K_R和真实加合常数K_1进而求算出△H和△S值。在70℃—110℃范围内,热力学函数随醇中碳数n间有下述线性关系: -△H=20.50+7.20n(KJ/MOL) -△S=19.42+21.28n(J/K·MOL) logK_1:(1070.14+376.04n)/T-1.11n-1.01在固定液角鲨烷中,低碳醇的溶解平衡常数K_R~(obs)、加合反应的表现平衡常数K_R随醇中碳数增加而增大,真实加合常数K_1值随碳数增加而减小。随着碳数增加,反应的负熵增大,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添加豆科植物(紫花苜蓿、草木樨和沙打旺)后,弃耕地养分特征和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豆科植物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加.此外,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氮之间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商之间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既和微生物碳氮比之间显著正相关,又和微生物商之间显著正相关.从短时间来看,在弃耕地演替早期添加豆科植物,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加速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FactSage7.2软件模拟研究真空碳热还原高炉、电炉和转底炉粉尘在不同温度、配碳量条件下的热力学行为,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锌的挥发率.结果表明:以高炉粉尘为实验原料,升高实验温度和增加配碳量有利于粉尘的还原和锌的挥发,在温度为700℃、配碳量为14%条件下锌被完全还原并挥发;以电炉粉尘为实验原料,升高温度和增加配碳...  相似文献   

11.
岩石中有机碳含量是研究生油岩的重要基础指标,它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其它地化指标及生油指标的准确程度,影响对油气资源的评价。本文对分析有机碳的干烧氧化重量法的有关步骤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岩石样品中的有机碳含量有很大影响。样品在空气中放置的时间越长,有机碳的含量就越高。而把样品放入干燥器内密封存放,所测有机碳含量比较稳定,可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湖南某电厂2 070t/h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燃用运行煤种出现的飞灰含碳量偏高的现象,对其锅炉进行了热态调整试验,研究了炉膛氧量、负荷、燃尽风量和煤粉细度的变化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炉膛氧量、负荷、燃尽风量和煤粉细度的变化对飞灰含碳量有较大影响。负荷增加、煤粉细度减小,飞灰含碳量降低;燃尽风量和炉膛氧量过低或过高都会使飞灰含碳量升高,运行中炉膛氧量和燃尽风量存在一个最佳值;而且,燃尽风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与负荷有关。依此对该锅炉运行进行优化调整,使飞灰含碳量降低到4.5%以下。  相似文献   

13.
可控气氛热处理中碳势的测量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可控气氛在热处理中的碳势,通过对炉气碳势的影响因素、碳势的测量方法、碳势的控制原理与方法的分析与综合,对影响炉气碳势的不利因素进行了剖析。同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对炉气碳势的测量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目前最佳的渗碳工艺方法,即在整个渗碳过程中对碳势进行台阶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H2 ,H2 N2 及真空气氛下对Fe/ 2Ni合金进行了烧结 ,讨论了烧结气氛对合金碳含量以及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指出烧结气氛是通过H2 N2 混合气氛中H2 脱出合金中的碳 ,从而影响合金的最终组织来影响合金力学性能的 ,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烧结气氛中的H2 的含量来控制合金中的碳含量 ,以得到所需的力学性能 ;并对合金脱碳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地区土壤碳库,既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化地区的碳循环过程.本文在采集北京市西北部典型城市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样本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土壤总碳质量分数w在0.918%~2.546%之间变动,城市林地、人工草地、山区林地样方的土壤总碳w较高,裸地最低,不同类型土壤差异并不十分显著.土壤有机碳w的变幅为0.196%~1.728%,不同类型土壤差异较为明显,最高为城市林地,其次为山区林地,最低为裸地;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土壤有机碳w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但裸地和园地的这种特征表现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幅为9.617~52.915(t.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差异较明显,最高为林地,此次是园地,最低为裸地;同类型样方土壤有机碳密度,大致有城市内部高于城市边缘的趋势.土壤无机碳w的变化幅度为0.087%~1.275%,城市内部或城市用地样方,高于城市外围或农业用地样方.而土壤碳氮质量比的变幅在10.905%~98.953%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裸地表现出异常的高值,其次是人工草地,而耕地、园地、城市林地和...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体的固结排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脱水的性能,结合两者的特性,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土体中脱水的规律。试验采用不同压力、温度条件下通过二氧化碳的处理,对比试验前后土体中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变化,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土体中的脱水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处理后的高岭土含水率由30.9%下降到14.17%,其中结合水由20.06%下降到8.46%。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下比非超临界下的脱水效果更好,特别是结合水的去除效果更好,也就是加速了土体的固结排水。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对于结合水的良好脱水效果,也可用于膨润土这样的高结合水含量的土体。  相似文献   

17.
Carbon losses from all soils across England and Wales 1978-2003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Bellamy PH  Loveland PJ  Bradley RI  Lark RM  Kirk GJ 《Nature》2005,437(7056):245-248
More than twice as much carbon is held in soils as in vegetation or the atmosphere, and changes in soil carbon content can have a large effect on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The possibility that climate change is being reinforced by increase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soils owing to rising temperature is the subject of a continuing debate. But evidence for the suggested feedback mechanism has to date come solely from small-scale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 and modelling studies. Here we us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Soil Inven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 obtained between 1978 and 2003 to show that carbon was lost from soils across England and Wales over the survey period at a mean rate of 0.6% yr(-1) (relative to the existing soil carbon content). We find that the relative rate of carbon loss increased with soil carbon content and was more than 2% yr(-1) in soils with carbon contents greater than 100 g k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te of carbon loss and carbon content is irrespective of land use, suggesting a link to climate change.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losses of soil carbon in England and Wales--and by inference in other temperate regions-are likely to have been offsetting absorption of carbon by terrestrial sinks.  相似文献   

18.
利用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碳含量对低铬合金钢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升高,硬度逐渐增加,磨损率降低,耐磨性提高。当碳的质量分数在0.27%~0.4%时,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磨损率降低,耐磨性提高,而且变化明显;当碳质量分数大于0.4%以后,磨损率趋于稳定,耐磨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低碳微合金化含硼冷镦钢的冲击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B含量的低碳硼钢和Nb、V微合金化低碳硼钢的冲击实验,研究了B含量及Nb、V微合金化对低碳硼钢冲击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0.0006%~0.0015%的B将提高热处理状态钢的冲击韧性,B质量分数超过0.003%将降低钢的冲击韧性. Nb、V复合微合金化同时加入适量Al可显著提高热处理状态低碳硼钢的冲击韧性. Ti质量分数超过0.03%对低碳硼钢和微合金硼钢的冲击性能不利.  相似文献   

20.
BFe30-1-1铁白铜用途重要且特殊,因而质量要求十分严格。铸锭的碳含量控制一直是熔铸生产中的难题。阐述了碳元素对BFe30-1-1铁白铜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碳元素来源及熔铸特性的分析研究,在熔铸工艺改进的同时,开发利用熔体精炼净化除杂新技术,有效解决控制铸锭碳含量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