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江 《世界科学》2007,(2):19-20
因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导致的全球变暖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气候。近来人们不断听到从南极和北极传出的千年冰架崩解、融化的消息,而喜马拉雅地区冰川的逐步消融让人感受到威胁正在迫近。也许有人觉得遥远的喜马拉雅冰川融化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可能情况确是这样,但是因此而促发的一系列事件一旦发生,如海平面上升、水资源匮乏、物种繁衍周期打乱等,人类就几无退路了。本刊本期特选登了两篇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章,也是期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
冰芯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姚檀栋  王宁练 《科学通报》1997,42(3):225-230
冰芯与气候和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是通过从冰川(包括冰盖和冰帽及其他类型的冰川)中钻取冰样,检测过去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现代气候与环境变化、预测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一个多学科交叉性前沿研究领域.通过对冰芯中气候与环境信息的研究,可揭示近至现代、远至过去几十万年的气候、环境特征,同时也可通过与现代气象记录的结合,提高预报未来气候变化的能力冰芯研究的思想最初由H.Bader 于1954年提出,C.C.Langway等人又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这一思想.第一根穿透整个冰盖的冰芯计划是1966年在格陵兰Camp Century实施的.其后相继完成的有1968年实施的南极Byrd Station冰芯计划、1979年实施的南极Dome C冰芯计划以及80年代初在南极实施的Vostok冰芯计划和在格陵兰实施的Dye 3冰芯计划等.1989年至1990年,秦大河等通过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实施了大范围浅  相似文献   

3.
冰山预警     
我到过中国绝大多数冰川区,也曾赴南、北两极进行过冰川科学考察。目前我在西藏工作,几乎每天面对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而且正在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筹划下一步的冰川考察。作为一位冰川和环境科研工作者,我自然十分关注地球上包括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每一条冰川的动态变化和地球环境沧海桑田的历史演替,同时也十分关注气候变暖给冰川及冰冻圈层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称,全世界冰川融化速度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冰川正以秒计的速度缩小,许多冰川将在几百年内消失,而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5.
科技传真     
南极的温暖之冬 据乌拉圭设在南极的“阿蒂加斯”科学考察站日前报告,今年南极出现暖冬现象。6月中旬,南极沿海地区的积雪厚度仅5厘米,最高气温为-3℃。南极陆缘冰川仍在崩裂,附近海面可以看到浮冰在漂移。 这种气候现象在南极并不多见。去年同期,南极沿海地区积雪50厘米,最高气温为-9℃。而10年前的这一时段,南极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6.
在辽阔的地球上,生存着另一种人们一般看不到的微生物大家族,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然而,其中一些微生物的出现,却让世人迷惑难解,惊恐不已。三年前,南极科考人员在南极永久冻土带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致命病毒,目前在地球上尚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对这种病毒具有免疫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加剧,一旦这种病毒复苏扩散,地球上将没有哪种生物可以幸免于难。这是美国科学家于2003年1月发出的警告。据悉,地球温室效应导致南极冰川融化,以前人们担心的仅仅是海平面会上升,淹没许多陆地,但美国海洋和气候学家的研究表明:根本不需要等…  相似文献   

7.
正150年前,有地质学家提出,南极冰川就坐落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多岛群岛的山峰上。但没有人想到冰下会隐藏着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更没有人想到冰下还会有生命存在。南极探险者的心理考验南极探险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普通人看来,如果有机会去南极考察,那一定既浪漫又刺激,但很少有人想到过,在南极极端的气候条件和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南极探险人员所经受的心理考验有多严峻。心理学家每年都要走访南极的一些考察站,对工作在冰天雪地极地环境中的研究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对南极冰盖中各主要化学离子的来源、平衡、时空分布特征做了概括性总结,同时,对南极冰盖几支主要冰芯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重点介绍了Vostok冰芯的最新研究进展,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在本文中做了介绍,并对南极冰盖冰川化学和冰芯记录的气候环境及物质平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晓军 《科学通报》1988,33(9):693-693
高山地区气温及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直接影响着冰川表面物质收支的增减和雪线的升降。如果气候波动具有某一变化趋势,则冰川就将通过自身速度的调整,改变冰川的规模以适应改变了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0.
南极大陆上发生的事情,人们是不太关心的,因为它距离我们生活的地区太遥远了.至于那里的冰川是否会融化,那就更无关紧要了. 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被人们所疏忽的事物,往往却给人们的活动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南极的变化绝非与人类生活无关,岂知道,如果一旦那里的冰川全部消融,地球上的海洋水位将抬升60米左右,世界将面临一场严重的水患. 大家知道,南极大陆的表面始终被皑皑的冰体所覆盖.那里气候严寒,几乎无四季变化,也不受地球上不稳定机制的影响,因此,冰体能长期保存,常年不融.  相似文献   

11.
在南极的千年冰封下,可能隐藏着很多令人惊奇的事件,等待人类去发现,想探险吗?那就跟着俄罗斯《真理报》走近神秘的南极吧!  相似文献   

12.
7000m处冰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姚檀栋 《科学通报》1998,43(8):811-812
冰川是自然界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创造物,也是过去环境变化最可靠、最保真的天然档案馆.因此,从冰川中揭示过去环境变化的冰芯研究成为环境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科学家已通过南、北极冰芯研究,阐明了过去40万年(南极)和30万年(格陵兰)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但科学家们在试图通过南、北极冰芯解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机制时,遇到了挑战.这就是没有中纬度地区的冰芯研究作桥粱,两极地区的冰芯研究就不能很好地在全球尺度上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最终解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机制问题.青藏高原是中纬度冰芯研究最理想的地区.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可以在全球…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停地寻找长寿的药方。最近,俄罗斯科学家确信他们可能找到了这样一种药方,这种药方不仅能让人长命百岁,甚至有望让许多人活到140岁。这种药方藏在遥远的西伯利亚冰川中,解开长寿密码的是一种冻结了数千年的古老细菌。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想好了一句搞笑的广告词:想长寿,挖冰川。  相似文献   

14.
<正>南极,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它是世界第七大陆,到处是冰川。它是企鹅的家,也盛产磷虾;那里气候酷寒,还有美丽的极光;那里资源丰富,但却无人定居……也许许多人都能把这些有关南极的知识倒背如流,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到过那片可爱又危险的大陆呢?我们对于南极的所有了解,恐怕只限于看过的电影、书籍,或是照片罢了。这片无主地似乎在张开怀抱,  相似文献   

15.
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西南方向、面积3200平方公里的格罗夫山是南极内陆地区极少数未被任何国家开展正规考察的地区之一。南极考察,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困苦而艰辛的工作。而在格罗夫山考察,历业远离中山站区,则更为艰苦卓绝。来自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的十位科考勇士不顾死亡的威胁,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南极内陆地形图——《南极格罗夫山土形图》的测图任务,同时还完成了南极内陆地质、冰川、陨石等相关学科的考察研究工作。这标志着中国人结束了长期在南极大陆边缘徘徊的局面,真正向南极纵深挺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深孔温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保林 《科学通报》1987,32(22):1732-1732
冰川温度是描述冰川存在状态的一个基本参量,它反映了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与环境特征,同时也决定着冰川的运动状态。我国从五十年代末就开始了冰川温度的研究,取得  相似文献   

17.
宇宙动态     
《科学之友》2008,(5):12
南极巨型冰架坍塌美国全国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日前发布消息称,他们借助卫星图像证实,南极半岛西南边缘的威尔金斯冰架的一部分正在坍塌并且逐渐断裂入海。这块冰川面积约415 km~2,已形成数百年,从2008年1月上旬起已经出现融化和从冰架崩离的迹象,专家认为,这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后果。截至目前,气候变暖已经导致六大冰架彻底消失。科学家同时指出,由于冰架原本就浮在海面,因此冰架坍塌不会造成海平面升高。  相似文献   

18.
张青松  王勇 《自然杂志》2008,30(5):252-258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赵俊琳 《科学通报》1991,36(4):288-288
过去,人们对于南半球第四纪以来气候变迁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美温带地区的海相沉积、冰川以及孢粉学的研究.而南半球的气候从根本上说受控于南极和它的大冰盖.极地冷空气的爆发以及沿着南美和非洲西海岸向赤道方向输送极地冷水的Humboldt和Benguela洋流,对南半球西风带附近大陆的气候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受气候环境变化影响,高原冰川出现了快速退缩现象,直接威胁到高原水环境安全。2010年5月,冰川专家蒲健辰应邀参加“2010拯救冰川行动”。赴长江源进行冰川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