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来对文赋的肇始是有争议的,无论是汉代的散体赋,还是唐始的新文赋,实际都可称为文体赋。但从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看,两个朝代所表现的赋风又是有差异的。仅以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四杰《对蜀父老问》、《钓矶应诘文》等篇来看,即可蠡窥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和作家个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2.
郑怀魁《海赋》的创作风格有别于前人,在中国辞赋史上独具特色。此赋对地理、名物的铺陈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都以征实性的语言表现赋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意旨,进一步淡化《海赋》的游仙和神话色彩,着力于现实和人生,彰显赋体的经世之意。该赋以游与记相结合的方式,散文化的笔调,赋予其鲜明的游记散文的性征,打破了传统的赋文体式。此外,该赋以三种对立性的艺术结构,明确赋家的价值倾向,形成先扬后抑、先褒后贬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骚体赋是对屈宋作品尤其是屈原作品的模拟,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句式、语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都有交叉,而又自成特色。因此,要弄清骚体赋的定义,就需要先把“辞”、“骚”、“赋”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清楚的梳理,从而使骚体赋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范围,然后从句式、文体、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将其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试图对它的概念做出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4.
傅咸辞赋创作与西晋赋风颇有出入:就内容而言,其赋有刚健贞正的特色,体现了一种修身立诚、重于事功的儒者风尚,与西晋谦柔卑顺的士人群体性格颇为不类;在创作方法上,傅咸"触类而长",往往就契入点申发,淡化了对物态的描写、铺陈部分,与西晋咏物赋的描写工细也有不同;其赋语言质实精当,既与当时所追求的浅显平易的语言风格有相应的一面,又在绮丽的时风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5.
汉赋辨说     
汉赋几个主要问题需加以辨说。一是赋之称名由物质经济领域到精神文化领域均经过从动词到名词的转化,而以“赋”名篇,即是作为登高演示行为,转化为指称这种行为对象的语言作品。二是传统赋类作品需要辨明文体,汉赋就是“散体赋”,“骚体赋”应归于“楚辞体”,而“诗体赋”事实上不存在。三是汉赋前身是楚赋,楚赋源于民间隐语和《庄子》寓言,具有游戏性与讽喻性特点,而楚赋走向汉赋受到纵横说辞影响,具有夸饰性倾向。辨明这些问题,有助于科学认识汉赋以及整个汉代文学。  相似文献   

6.
<正>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聚合性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性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指的发散性思维是指与聚合性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  相似文献   

7.
汉代的屈原批评,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骚体赋创作的形式,一是序、传、章句等阐释的方式。骚体赋或侧重在对屈原人生不平遭际及哀怨情感的认同、咏叹;或侧重抒发个体生命不平遭际的哀怨情感和思考,显示出儒道骚融合的个体精神建构的特征。而有关楚辞的序、传、章句等,对屈原有赞同的、有贬斥的,展示出认同、对立、补充、整合的汉代儒道骚融合的过程。汉代屈原批评显示了屈原是融合儒道,建构文士精神世界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1]的基础上给出一颊拓扑线性空间--r(>0)次幂赋拟范线性空间;建立拓扑线性空间可赋拟范化的条件;确立赋拟范空间上连续线性算子族的一致有界定理及赋拟范线性空间的完备性定理等。  相似文献   

9.
在1984年,吴从炘、方锦暄和A.K.Katsaras分别提出了两种Fuzzy赋范空间的定义.这些概念既是赋范空间概念的推广,又是特殊的Fuzzy拓扑线性空间.在随后的中讨论了这两种定义之间的关系以及Fuzzy赋范空间的一些性质,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对经典分析学有明显意义的Fuzzy赋范空间的具体实例,也没有见到以分明赋范空间的特性来刻划Fuzzy赋范空间有关问题的工作.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研究Fuzzy赋范空间,试图探讨Fuzzy赋范空间与经典分析的相互渗透.文中所得结果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一族分明赋范空间之间算子的某种意义下的等度连续性和一致有界性给出Fuzzy赋范空间之间的算子(未必线性)连续性和有界性的充要条件,同时在这里首次引入在经典分析学中有重要作用的两个具体的Fuzzy赋范空间来说明以上所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娥《仕女图》以曲记画,其体甚新。它吸收了《尚书.顾命》"一人"、"一人"的排列叙述方法,而摒弃其滞拙与枯槁;吸收了民歌及文人拟作"三妇艳体"写法,而摒弃其狭邪与庸俗;吸收了韩愈《画记》与《南山诗》的赋法技巧,摒弃其光怪陆离与雄奇恣纵。以无首无尾、不主故常、赋法为曲、化俗为雅等,表现了一个具有多种文艺修养的女性文学家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及精湛的散曲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