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政府网站和两微一端政务新媒体是政民互动的直接平台和主要载体,其在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服务社会公众、宣传政府工作、正面引导舆论方面意义重大。本文在深入调研天水政务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后,分析了天水两微一端在规范发展、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完善政府网站四大职能、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完善信息内容支撑体系、加强组织保障、加强政务两微规范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政务新媒体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建设》2011,(5):15-17
科学定位,网站建设遵循"四个原则" 武昌区政府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政府网站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以政府网站为载体,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公开、办事事项和互动交流等政务资源集中聚合到网站上,在互联网上建设与现实政府运行对接的"透明、便民、高效"的"网上政府",使之成为武昌区政务资源的"小百度",实现公众只需登陆www.wuchang.gov.cn就能与政府直接"对话".  相似文献   

3.
政务公开是和网上办事、政民互动并称政府刚站的三大功能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其也成为与社会联系最广、影响最大的功能。政府网站有着与生俱来的功能优铸,访问量大、信息容量大、信息发布速度快,并且能实现多种信息表现形式混合发布,社会公众使用接近零成本。集良好的瓦动性、检索性等各种功能于一身的政府网站正化逐步超越报纸、广播甚至电视,日渐成为第一媒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站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播和交换的功能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政府网站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官方网站,是政府实现政务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方便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站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播和交换的功能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政府网站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官方网站,是政府实现政务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方便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尽管政府网站应以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为主,但是也应该适当加强兼文明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玥  勇群 《信息化建设》2012,(10):29-30
随着电子政务的步步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政务公开的有效窗口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平台,内容日益丰富,功能渐进增强。但能否为公众提供实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各项具体服务项目的"部门联合办理",已成为当前政府网站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考量。青岛市"市区街居四级联动"的网上服务模式值得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网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丰  黄淑敏 《科技信息》2007,(24):397-398
政府网站作为一个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是电子政务实施水平的重要度量。目前,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网站定位不科学,"政府中心"痕迹严重,政务公开内容狭窄,用户针对性不强,网站服务不实用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政府网站科学定位,坚决树立"用户中心"意识,建立政府门户网站的需求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等,以增强我国政府网站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信息化浪潮下的时代要求。政府网站是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重要载体。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部分自治区部门、市直部门、大部分县直部门和乡镇没有建设自己的政府网站,无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开展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即便是已经建设起来  相似文献   

9.
陈高 《科技信息》2012,(15):122-122,96
随着电子政务及网站建设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网站的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载体。政务网站的不断增加,对纵向或横向部门的业务数据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了政务网站的服务水平。网站群有效的解决了业务信息的统一,实现了服务共享,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但也突显出横向纵向数据无法交叉、集中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利用分布式数据中心构建高效的政府网站群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推进,以政府网站、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网上评审、数字大厅、市民主页、移动政务服务等为代表的电子政务应用,正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成为推动政务服务形式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从而强化了行政权力的透明运行,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公正的政务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施聪 《信息化建设》2004,(12):44-45
众所周知,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晓“三分电子”分政务”的道理。政府网站也一样,其本质不在于网站技术,重点则是在于其政府业务本身。因此,分析和研究政府门户网站就应该从政府业务的应用和运行模式入手。政府门户网站就其形式来看是基于信息网络上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和反馈民意的窗口。既然是窗口,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中国已进入智能互联网新时代,政府网站已成为政府对外形象展示、发布信息、政务办理、网民互动的重要窗口。但随着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政府网站运行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的通知》,对目前的政府网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符合政府网站发展指引要求的建设对策,以期为公众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政府网站是我国各级政府履行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官方网站,是政府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方便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2006年1月,受国务院信息办委托,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心联合发布了2005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本文拟根据“报告”的网站评价标准,将海关门户网站与几个优秀政府网站进行比较,以分析海关门户网站的优劣,深入地思考如何进一步办好、办强海关门户网站。  相似文献   

14.
陈靖 《科技资讯》2014,(33):221-221
"政府上网工程"的执行对政府办公自动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快的服务了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许多领域,使得政府网站能够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政府网站也因此成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媒介。该文概括了我国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近状,对其中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转变政府观念、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互动、赋予社会公众对信息的申请权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公众参与"作为政府网站的三大功能伴随着各地政府网站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已经深入人心。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  相似文献   

16.
作为政府面对大众的线上“门脸”,政务网站承载了展示、沟通、业务办理等多种功能.面对目前复杂、危机重重的信息环境,维护网站安全成为政务网站运营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怎样的保障方式才行之有效?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政务网站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对外服务窗口.网站作为组织信息系统的边界,面向公众开放,极容易受到外部攻击.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政务网站承载业务的数量和重要性逐渐增加,网站受到的攻击和威胁越来越多,面临的安全形势愈加复杂严峻.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江西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的全省政务信息网统一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纵向和横向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安全管理。各级政府系统办公局域网建设发展很快,为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设区市政府和90%以上的省直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政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政府门户网站正逐步成为人们了解政府工作动态,查阅政府信息,方便公众办事,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在政府网站中,作为公众参与类栏目之一的留言咨询栏目,不仅可以进一步推进公众参政议政的程度,还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直接地了解民情民意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政府政务服务网站公众采纳的因素,以期为建设有效、便捷、实用的有影响力的政府政务服务网站提出建议,为我国发展电子政务提供参考和借鉴。政府政务服务网站是电子政务服务的基础,建设好政府政务服务网站有助于政府部门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政府网站作为政府创新公共服务模式的一种手段,其服务对象、网站定位、建设内容、服务方式等的变化历程,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我国政府变革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变迁.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政府官员、信息化专家及业内人士等都在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政府门户网站这个本应是公众最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直观的政府服务,却依然没有完全融入百姓生活,走入公众心中,原因何在? 早期的政府网站,更多的被看作是政府宣传政府形象的"窗口"、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重在信息发布和展示.目前我国85%左右的政府网站仍然以信息发布为主,整体服务能力不高.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正式开通,以此为里程碑,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逐渐形成覆盖中央、省、市、区县四级的政府网站体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政府网站更强调整合功能,突出"总体"特征,政府门户网站逐步被打造成为政府网上服务的"总前台"和"总出口",实现网站的站群式管理和政务服务的"总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