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庆历三、四年(1043——1044年)间,进行了有宋一朝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史称“庆历新政”(以下称“新政”)。当时年仅三十多岁、风华正茂的欧阳修(1007——1072)是推行“新政”的重要成员,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显示出思想家、政治家的才华。这段历史,可说是他一生中最有光彩的部分。(一)欧阳修登第不久,就和日后主持“新政”的范仲淹(989—1052)建立了友谊。他前期的政治活动、文学活动都受到范仲淹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无法确定戈氏的政治前景在华盛顿,不论是里根政府还是布什政府,都没有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功持特别乐观的态度。1987年春,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访问莫斯科时非正式地对戈尔巴乔夫谈到她最近在华盛顿访问了一些高级官员,他们认为苏联的改革失策了,这一失策将会搞垮苏联这个中央大国的整个经济结构,特别是当戈尔巴乔夫推进这项改革太快的时候。她告诫戈尔巴乔夫要谨慎,尽管她自己也在将英国的国家工业转为私有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但她还是希望戈尔巴乔夫能够成功。戈尔巴乔夫在向政治局报告时未指名地取笑那些极端保守的美国人,他补充说也许他们有道理,他认为无论如何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才能重新调整好苏联的经济,但这只是事后的想法,因为,他没有照此去做。  相似文献   

3.
3月11日,即苏联最高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后的第二天,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国际上普遍注意到,戈尔巴乔夫的当选同宣布契尔年科逝世相距不到5个小时。戈尔巴乔夫今年54岁,是自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后相继担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的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一个大国的最高领导人更迭,国际上自然都在认真观察新领导如何处理当前的内外事务。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立即履行了他的职责。他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中央非常全会上发表了讲话,阐述了内外政策的大要;紧接着便主持了紧张的契尔年科葬礼活动。葬礼期间,他连续会见了27个国家和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二十年,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现代化。本文通过整理张之洞在湖北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开创的业绩,探讨这些事业对湖北近代文教事业的贡献及对湖北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苏联宣布推行公开性、民主化的改革,波罗的海三国民族独立运动开始从地下转为公开。运动历经三个阶段,最终三国取得了独立。这一运动表现出规模宏大、非暴力和平性、联合性等许多特点,其间三国共产党也发生了由反对运动到内部分裂直至加入运动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6.
里根1985年在日内瓦首次同戈尔巴乔夫会晤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们两人都出身和生长于小城镇。里根这样讲无非是为了增加他同戈尔巴乔夫关系间的个人色彩,冲淡一下会谈中的严肃气氛。仅就这句话本身而言,里根的这番意图显得有些牵强,因为他同戈尔巴乔夫彼此间的不同之处远多于他们间的共同点。里根是美  相似文献   

7.
周安平 《世界博览》2010,(14):80-80
1992年,我离开北京前往瑞士。此时的东西方阵营刚刚发生了历史性的事件。半年前的1991年12月25日18时40分,戈尔巴乔夫一脸憔悴地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若干年后,我的朋友刘香成先生曾向我描述了他当时蹲在戈尔巴乔夫面前几米处拍摄这一历史性镜头的情景。他也因此获得了1992年度的普利策奖)。东方阵营的核心苏联正式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8.
在苏联推行的全面改革中,军事改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局势持续动荡的情况下,苏军作为稳定政局的重要因素,其改革走向更为引人注目。防御学说和质量建军早在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后不久,苏联即确定了“军队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需要”的方针。同年10月,戈尔巴乔夫在访问法国时首次提出了“合理足够”原则,并在翌年初召开的苏共27大上对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9.
北宋中期 ,吏治腐败 ,社会危机加深。仁宗庆历年间任谏官的余靖 ,为官清正廉洁 ,忧国爱民 ,为后人所敬仰。他积极主张整顿吏治 ,改革朝政 ,为推行“庆历新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观察家们普遍认为美苏在欧洲正以“外交竞争代替军事对抗”。因而美苏对欧洲外交的战略构想已引起舆论界的普遍关注。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宣称要建立一个“完整和自由的欧洲”,使东欧国家“走向行之有效的制度——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其真实用心是对东欧国家推行“和平演变”。那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欧洲大厦”(或称“欧洲共同大厦”)构想究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笔者仅就外国报刊发表的材料综述如下。戈尔巴乔夫1987年在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中首次提出“全欧大厦”构想。他说,“欧洲——我们共同的大厦”这一提法,“我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尤其是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到底怎样?对他的改革幅度和限度到底怎么看?我认为,苏联在国内问题上推行的改革还是有相当深度的。但是,苏联这次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我国的改革可以说是在文化大革命后觉醒的,可是苏联老百姓并未觉得他们的国家非改革不可,他们的日子过得还可以。我看苏联改革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与美国的争霸,即搞不好就保不住它超级大国的地位。戈尔巴乔夫反复向人民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现在苏联落后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资本主义制度还有生命力,因此苏联要赶上去,等等。他正是用这些来唤起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用这个来  相似文献   

12.
谈起苏联对亚太地区的政策调整,人们势必要提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他在海参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讲话。戈尔巴乔夫在这两次讲话中重新估价了亚太地区在苏联全球战略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人们看到苏联的亚太政策有了大幅度的调整。苏联领导人认为亚太地区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的“世界政治中心”;这一地区的一切复杂问题都与苏联息息相关,苏联理应参与解决。由于美国重视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长期保持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亚太地区的影响较深,苏联要挤进来,首先就会遇到美国的强烈抵制。所以,苏联在调整亚太政策中不得不把协调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关系作为主轴。一、推行全方位外交:苏联经过外交反思,深刻认识到由于过去长期推行重欧轻亚政策。致使苏联在  相似文献   

13.
洋务派是推行清末新政的核心力量,从新政酝酿之初到全面开展,洋务派都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慈禧太后仅是名义上的新政指挥者。  相似文献   

14.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执政三年多来,他一直全力以赴地推进苏联的改革。1987年在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上,通过了根本改革苏联经济体制的方针、原则和具体方案,同时还通过了《企业法》。这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注意。本文仅就当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一、实行“根本改革”方针的缘由1986年2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鉴于当前苏联的形势,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在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为民初乃至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王朝虽然灭亡了,但它所推行的新政措施并未因此而夭折,而是继续延伸下去,中国的现代化由此真正起航。  相似文献   

16.
(一)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契尔年科因病逝世。次日,苏共中央举行非常全会,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在这次会上,资深识广的老外交家、苏共中央政治局核心人物葛罗米柯曾对戈尔巴乔夫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主持过书记处、政治局会议,表现出色;是一个讲原则、有坚定信念的人,善  相似文献   

17.
方亮 《世界博览》2013,(1):26-27
组党、做广告、演讲、接受采访、出书作为政客,戈尔巴乔夫已经"死亡",但作为一个"历史风云人物",他的生活仍是极为丰富多彩的。2012年11月22日,前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带着自己的第六本书《孤独相伴》在莫斯科与读者见面。他表示,这本书献给已经过世的妻子赖莎。书中包括了戈氏亲身经历的苏联解体前后的史实,这些恰恰也是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这位身形臃肿的昔日苏共总书记已然老态,  相似文献   

18.
余靖是北宋“庆历新政”的政治改革家之一。他的《武溪集》、奏议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体现了他改革建议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及其深远的影响,为评价余靖和“庆历新政”的历史地位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晓发 《世界知识》2012,(3):56-57
西方对戈尔巴乔夫仍然是赞誉有加,但同时也出现了褒者更褒、贬者更贬的新现象.戈尔巴乔夫在西方一直享有盛誉并获得好评,因为在西方人眼里,正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并且开启了俄罗斯的民主进程.自苏联解体至今的20年里,西方的主流舆论一直保持着对戈尔巴乔夫积极和正面的评价.2011年,当戈尔巴乔夫80岁生日和苏联解体20周年相遇的时候,西方媒体再次热评其历史活动和历史地位.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西方对戈尔巴乔夫的基本评价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对戈尔巴乔夫仍然是赞誉有加.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也出现了褒者更褒、贬者更贬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有些读者来信问,美国第32任总统、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何一反美国惯例,连任了四届总统?现请肖旅同志对此作一简复。罗斯福一直是美国一位有争议的总统。在他执政期间,曾搞了”新政”来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他第三次就任总统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因此罗斯福在美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对他的评价和他连任四次的原因,在美国众说纷纭。本文作者表达了他的看法,仅给读者提供一个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