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璐 《科技信息》2010,(26):I0152-I015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小说创新的代表。死亡是伍尔夫作品中主题之一。然而伍尔夫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她并未局限于死亡意识,作品中的人物用自己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本文通过小说《海浪》人物分析,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伍尔夫在创作中努力探索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黄猛 《河池师专学报》2010,(6):30-33,54
《海浪》是伍尔夫最难懂的长篇小说,但它却是作者的压卷之作。在小说中,伍尔夫借助诗与音乐的韵律,将欢动的生命之美以精巧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程式化、抽象化的人物形象,展示丰富多彩的人性品格,汇成纷繁的人生乐章;并借助死、丑、忧伤等作为灰色的副调衬托欢快的主调。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对文学起最终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依赖生活才产生的。伍尔夫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去理解她和她作品中的女性,能够体验意识流小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诗性写作是伍尔夫对未来小说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和构划。诗性对伍尔夫而言,不仅是指一种单纯的"诗歌的特性",也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与逻辑性相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它更像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带有鲜明的维柯论的色彩,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她的诗性理解突出地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思维方式的直觉性;作为艺术表述方式的整体性;作为生存方式的诗意化。  相似文献   

5.
伍尔夫小说阐释的生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毕生追求艺术创新的作家 ,她在小说中吸收了诗歌和戏剧的形式 ,接受了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 ,把意识流派的创作推向了高潮。但是 ,不管其形式如何创新 ,伍尔夫始终将其主题集中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上面 ,并将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存在的瞬间 ,在其作品中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中以女性独特的视角,通过对人物意识流动的描述,展现了人物找寻自我的历程。本文分析了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讨论了她对个体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奇幻小说《奥兰多》是一部有趣的颇具夸张色彩的"假期书",同时也是一部极富哲理的作品。《奥兰多》在表面的荒诞之下,蕴含作家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探讨,对"真实"、"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个体"人"的身份追寻,将文学与哲学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贯穿于弗吉尼亚·伍尔夫主要作品中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内心独白"的分析,重新阐释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创作思想,认为"双性同体"只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并非已经看到或能预见的境界。相反,伍尔夫作品中处处流淌着对现实的批判和无奈的挣扎。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传记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奥兰多性别转变的剖析,指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对于文学创作以及解构性别二元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命本体拘囿于时间的范围,死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本文以新时期女作家毕淑敏对死亡的描写为例,从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两方面加以分析,意在促使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呼吁只有珍惜生命的质量,才能获得精神的超越。接受死亡,直面死亡,既而超越死亡,这才是我们对死亡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伍尔夫对“生活”的意义有着独特见解。其文学创作观的独到之处在于突破主客观真实 ,超越孤立自我 ,在艺术中达到“自我”与“他者”的社会融合。伍尔夫的四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去灯塔》、《海浪》和《幕间》表现同一创作思想主题 ,表明伍尔夫为此而作出不懈的探索所付出的努力 ;体现了伍尔夫要求超越现实 ,打破自我与他者的界限而达到融合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学的革新者,伍尔夫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诗歌特征,《海浪》就是伍尔夫把她的诗小说理论付诸实践而得到的一部作品。《海浪》的语言带有诗的节奏、内容具有诗的意韵、意象富有诗的象征,完全就是一部气势恢宏、意境深遂的古典诗剧。这也是伍尔夫对小说艺术创作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伍尔夫小说观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瞿世镜先生的研究基础上 ,对伍尔夫的小说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梳理 ,并对瞿先生的个别定性词提出了质疑。文章指出 ,伍尔夫的所有理论都可以归结为她的生活决定论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的遗作《幕间》,写于二战前英帝国衰落和法西斯抬头的时代,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哀歌挽唱。小说描写了二战前一个普通村庄一天的生活,不可避免地沾染上对战争的抵制情绪,并透露出伍尔夫对被极权主义所渗透的欧洲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生物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换言之,生命与生物体不是一个东西。而现代科学对生命的定义更多是对生物体的定义,即把生命定义为生物,由此造成了对生命的本质研究不清楚。本研究发现,生命的本质不是生物体,而是以生物体为载体的生物电循环系统,生物电循环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生命与死亡界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电循环的层次,死亡分为三个层次即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体死亡,即当整体生物电循环终止,生命就终结,这个时期可以起死回生;第二阶段是器官细胞死亡,即器官细胞的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消失;第三阶段是分子死亡,即蛋白质的电荷被中和或消失,蛋白质就失去活性而死亡。随着生命生物电的发现,与结构相关的医学是生物医学,与生物电相关的医学才是生命医学,即生物电医学。  相似文献   

18.
原始初民的生命观是对死亡的拒绝和否定,是对生命复活和生命循环的执着信仰,是对生命永生的永恒追求,宣泄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韩照静 《科技信息》2009,(26):I0143-I0143
《占有》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及文学评论家A.S.拜厄特的代表作,伍尔夫是英国女权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本文从拜厄特对伍尔夫的女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旨在挖掘小说深刻的女性主义主题和其中所反映出的对人类命运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海浪》:伍尔夫的词语感觉与生存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的词语感觉与生存现实是紧密纠合在一起的。对她而言,词语的兴盛根源于她的生存所彰显的作为“本体”的感觉。由此,伍尔夫就以她独特的方式让人们深刻地领会了“词语”、“现实”、“自我”这些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