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共区域性合作(或地方性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以及中央军的某些将领之间的合作。由于相对国共两党合作的全局而言,带有局部的性质,故亦称之为局部性的合作。然而,这种区域性合作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共全局性合作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维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共合作曾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毛泽东提出了国共长期合作的思想,并在抗战时期一直坚持国共长期合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统一祖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解决台湾和港、澳问题,统一祖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共合作曾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毛泽东提出了国共长期合作的思想,并在抗战时期一直坚持国共长期合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统一祖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解决台湾和港、澳问题,统一祖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共两党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影响最大的党。两党的谈判在过去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在当前和今后,也是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有效途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为国共两党谈判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仅就其重要的三次作些整理,归纳和探讨,以纪念逝者,鼓舞生者。一、抗战前夕的国共谈判在历尽艰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接受党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国共两党旅日组织于1924年8月实现政治合作,在东京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党驻日总支部,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日本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国内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相比较,国共旅日革命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由于中共东京党团组织人数较少,人员流动性大,组织机构不固定,因而在驻日总支部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力量偏弱,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对总支部的决策产生足够影响。第二,由于受到中日两国相近地缘关系和国民党在日本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旅日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1926年初,随着国内“西山会议派”公开分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东京的国民党右派也公开进行分裂活动,形成了在东京一地存在左右派两个总支部的对立局面。“四·一二上海清党”和“七·一五武汉分共”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东京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随之分化结束,而右派总支部则一分为三,最终沦变成为蒋、汪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孙中山与苏俄战略利益互补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国共合作不是以“平行”方式来实现。非“平行”方式的合作是主义之争的曲折表现,也是孙中山对国共合作复杂而微妙心理的反映,这为日后国民党右派势力清党反共埋下了种子。又由于国民党左派和中共力量始终没有形成对右派势力的比较优势,加之国共合作的迅速实现超过了两党党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致相当程度的思想混乱,这些注定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两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认真研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28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跨越海峡与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三次握手,胡锦涛在致辞时指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两岸分则两害,合则共赢。从上世纪两次国共合作时的中国工人运动发展也表明,国共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在今天台独活动猖獗之时,为维护台海和平,中共和国民党必须携手合作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本文就是选取上世纪两次国共合作时的工人运动来揭示在共同的历史任务面前,国共必须携手合作,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主党派在政治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特点,这样的特点使他们成为一股特殊的政治力量。这股政治力量,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和发展中是国共两党政治斗争中双方力量消长的重要法码,是影响中国政局走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先后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自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以来,至今已40余年,在此期间,国共两党的情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为了“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总结了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邓小平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这一方针和政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试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历史进程黄克水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夕,同室操戈、兵戎相见达十年之久的国共两党终于达成谅解与合作,实现了停止内战,从而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的抗日救亡图存的斗争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华民族之大幸。国共两党之所...  相似文献   

12.
1949年12月,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两岸隔裂状态形成。60年来,两岸关系在错综复杂中不断发展。两岸关系的发展史,既是国共两党的斗争史,也是两党在斗争中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立场、坚决反对“台独”的历史。通过对国共两党60年风雨历程的回顾,我们对新形势下国共第三次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形式、斗争过程、合作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一国两制的初步形式。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均对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祖国要统一,民族要振兴,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因此,回顾我党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设想,展望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前景,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三民主义。没有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国共再次合作;没有国共合作,也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6.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在较大范围上规定了中国社会政治格局向着有利于抵抗日本侵略的方向演变。作为当时左右中国政局的国共两党,也必然顺着这一历史潮流而动。在此期间,国共两党由分裂走向联合,由对抗走向合作的曲折历史过程,是国共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我党积极倡导、正确的策略方针、真诚的合作步骤,都是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和学习这些经验,对于推进当前的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战的历史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政党关系形成的历史。民主党派作为中国政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对民主党派与国共两大政党的关系变化的内因深入探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式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从形式上看是一次党外合作,并以军内合作作为连接党外合作的主要形式。而在政权上的合作形式又是“一国两制”式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以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及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上述两个文件与谈话的发表只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而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应是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的设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