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潮》2005,(7):49-49
现代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让别人掌握、控制着,扮演着“心理奴隶”的角色,他们从事自己憎恶的工作,生活在不喜欢的环境里,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奴隶贸易问题贯穿制宪始末,是联邦制宪会议和各州批准大会讨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奴隶贸易的支持与反对者围绕奴隶贸易的利弊、联盟的统一、奴隶贸易监管权的归属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制宪者对待奴隶贸易的态度多以本州利益为出发点,同时还受到维护联盟统一、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实际等因素的影响。奴隶贸易条款的通过是各州讨价还价的结果,也是矛盾与妥协、分歧与共识等宪政精神的一个缩影。探究奴隶贸易条款的确立过程有助于加强对美国联邦宪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奴隶叙事是19世纪随美国废奴运动而兴盛发展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奴隶的切身经历为基础揭示了蓄奴制的残酷无情,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作为奴隶叙事的代表作,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一个美国黑奴的自传》和哈里特·雅各布斯的《女奴生平》,体现了男性奴隶和女性奴隶叙事者在阐释蓄奴制中的不同。虽借鉴了西方传统的文学体裁,如自传、引诱小说和情感小说,但奴隶叙事的独特视角和写作技巧超越了传统,为黑人及女性文学提供了创作范本,在文学史上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世界知识》2010,(3):70-70
埃及文化部上月发表声明说,埃及考古队在开罗近郊的吉萨金字塔区发现金字塔建造工人的坟墓群,证明金字塔是由工人而不是由奴隶建造的。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哈瓦斯说,这些墓穴建于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与先前在这一地区发现的金字塔建造者墓穴相似,这些古墓分布情况证明,金字塔由受雇工人而非奴隶建造,“因为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坟墓的旁边”。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河北的“三驾马车”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作家也亲身去体验和观察社会,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6.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殷悦 《世界知识》2014,(21):10-10
若干年来学者们一直疑惑,为何一夫多妻制在非洲大陆西部盛行不止。新研究表明,这一现象可能是受奴隶贸易的影响。维克森林大学的经济学家约翰·达尔顿和香港大学的梁天卓认为.奴隶贸易打乱了西非的人口比例:西非的奴隶通常被贩往美洲和大洋洲.这些地区的买家倾向于身强力壮、能在种植园干活的男性;相比之下.印度洋和红海地区的奴隶主则更喜欢购买女性用以当做家仆和小妾。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2008,(9):70-70
英国《卫报》网站报道:关于达芬奇的研究,不久前的最新报告公布:达芬奇的母亲是个奴隶。据称,达芬奇的父母没有结婚,他的父亲名叫塞尔·皮耶罗。一张1457年——也就是达芬奇出生五年后的税单显示,他的母亲叫卡泰丽娜。但据新研究报告显示:“皮耶罗生命中惟一与他有所联系的‘卡泰丽娜’似乎是他有钱的朋友万尼·D·瓦尼家里的一个女奴。”  相似文献   

9.
“文革文学”——失态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流文学是失态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极化”即彻底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为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思潮,文学本体的彻底丧失,极端的文学创作模式和“棍子式”文学批评。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对文学本身造成了戕害。失态的文学的发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它不是孤立的,突然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党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对语言符号的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使用上,人们又总是面临着有限的语言与无限的意义之矛盾。一向被称为驾驭语言的高手的文学家,也常常因文不逮意,意不称物而陷入“语言的牢笼”。为摆脱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文学家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艺道并进”作为一种途径,意味着文学才能的优化。当文学创造者做到了文学之才与文学之能并举,并在“自然而然”中进入无目的合规律性的创造境界,方能为突破“语言的牢笼”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为奴隶的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柔石晚期的作品。作者以感情深沉的笔调再现了生活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使作品富于生活实感。比起作者以前的作品来,这篇小说描写的内容更深入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表现的形式和方法也更为朴素和扎实了。 《为奴隶的母亲》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农村妇女,被自己的丈夫“典”给了一个秀才地主。她离开了丈夫、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孩子,作为一个生孩子的“工具”来到了秀才地主的家。三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性”其实和编辑有很重要的关系,是被编辑生产出来的“文学性”。20世纪80年代更可以看出编辑的特点,编辑有意识地编发文学作品以表达自身对于文学的看法。当代文学史研究在很多方面可以拓展,应该把围绕作品的各种因素揭示出来。 从“新时期文学30年”甚至是更广阔的“当代文学60年”的角度来看,其中包含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中国作家面临15年的高度“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前的所有中国人没有经历过的。作家如何来把握这一变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迅猛程度,这是过去中国作家从来没有办法体会到的一种离散的经验,即我们的经验分崩离析了。这种离散的经验也成了“全球化”经验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在失去一个完整的世界之后怎么办?这是中国作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今天很难在已有的艺术形式和人的内心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关系,值得去思考。恐怕我们过去的审美经验、文学经验都要发生变化和修正。 “新时期文学30年”或者说“当代文学60年”是个比较完整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文学是否又到了一个变革的时期?在未来的日子里,文学的出路又在哪里?还有多少可能性?无论是作家面对的生活世界,还是作家自身的状况,媒介的条件等等,经过了最近15年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缺失。每个人都需要认同,你的认同依据是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找不到了。而如果回顾文学的历史的话,会发现文学不完全是追求艺术性、审美,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提供了人们认同的依据。我们今天讨论“新时期30年”之后的文学怎么走,实际上也是讨论  相似文献   

14.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是存在于语言世界的普遍规律,理应为语言学界所关注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说“上”与“下”应为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上”即有“下”。但语言在受语言内部调节系统制约的同时,也受到语言外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上”的构词能力远大于“下”。“上”和“下”构成的词和短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语义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导致对称破缺的因素。主要以“上”“下”构成的各类词和词组为例,用归纳法描写、分析其对称与不对称性。旨在以显性对称与不对称的实例为依据,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规律,科学地预测其演变方向,研究开发潜性对称与不对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皇民文学”的法西斯意识形态已成定论,但对“皇民文学”作品的评价却莫衷一是。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学者,甚至出现美化“皇民文学”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皇民文学”的表现形态及具体作品,作出一番梳理。从文化阐释角度来看,“皇民文学”表现出了在异族文化侵略下的民族认同与错位,体现出一种反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内战挽救了联邦的统一,破除了奴隶制度,为美国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美国人也为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林肯早在任职初期就提出的渐进赎买解放奴隶的方案提供了远远小于战争成本的解决努力问题的方法,然而却未通过国会,也没有得到黑人买账.回顾历史,经济学家通过计算说明这一策略在解放奴隶问题上的确成本远远低于内战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并具有更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层的历史意识。论述作为文学潮流的“反思文学”的兴起和轨迹,分析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家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状态密不可分,作家只有沉潜到生活的最深处,感受到时代的强有力的脉动,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作家张廷竹和他的“大时代三部曲”(《大路朝天》、《盛世危情》、《清平世界》)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深刻介入社会问题,展现社会众生相,揭示人本性中的善与恶在非常状态下的激变,着力于对人的灵魂的探索与改造,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不失为一个时代的“醒世恒言”,也为改革文学提供了新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赫甦 《奇闻怪事》2007,(3):39-39,38
教师面对一时的问题,因不善于“冷”处理,在“恨铁不成钢”心理下,会对学生进行“训斥”、甚至“挖苦”,将本应是“春风拂面”式的“引导”,变成了“熊熊大火”式的“烘烤”,于是,“理解”和“信任”就化成“娴”随风而去,“感情”和“友谊”则成“灰”而无处可寻,由此,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不再,相互抱怨之声连连,“教学相长”和“师生双赢”也就停留在“理想”上了。此情,如不及时解决,不用说什么教育教学效果,恐怕连起码的“师生情义”都无法建立,最终,学生“情商”的培养就会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在关于文学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中,有不少同志从强调文学艺术的特殊性出发,提出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完整的世界,要真正科学地研究文学,就不能不专注文学,回复到文学自身。甚至有的同志还进一步提出;“不能脱离作为一种‘自为之物”的文学本身正确阐明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