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安徽科技》2005,(9):F0004-F0004
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农业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每年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30项,在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直接支持下,安庆市“两系灿杂”及“超级稻”示范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两系灿杂”试验示范每公顷单产超1.05万公斤,“超级稻”试验示范工作受到袁隆平院士充分肯定,也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优质稻宁粳27号是永宁县种子公司从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特种水稻研究室引进的育种材料,经反复系统单株定向选育于1997年育成。1998年开始在灌区永宁县及其它县市示范推广种植。2002年3月5日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宁粳27号,1998——2004年累计在区内外推广种植总面积80.8948万亩,其中宁夏引黄灌区累计推广种植总面积70.0948万亩,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香菇——单季稻”一项优质、高产、高教栽培技术——“香菇——单季稻”,在丽水山区迅速推广。“香菇——单季稻”两熟的面积1990年为3100亩,1992年扩大到16400亩。栽培袋料香菇1.64亿袋,净产值达1.95亿元,大大提高了农田效益,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丽水山区常年有单季晚稻70万亩左右,这些水田由于海拔较高,受温、光条件的制约,一年只种一熟水稻。每年10月单季晚稻收割后至第二年6月,有的田种植绿肥或马铃薯,有的田冬闲,全年亩产400千克左右粮食,亩产值仅240元左右,效益很差。经过反复的试验、探索,闯出了一条“一优两高农业”的新路——“香菇——单季稻”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04,(10):62-62
首批太空蔬菜品种开始大面积种植9月5日,据有关部门消息,我国应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出的首批太空蔬菜品种,目前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其中“太空蕃茄”已累计推广了3万余亩,“太空青椒”的累计推广面积则已突破20万亩。选育出我国首批太空蔬菜品种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相似文献   

5.
国内用“三系”或“两系培育的水稻杂优种,已在生产上开始试验应用。近年来,芜湖地区农科所用“两系”制成的一个杂优稻组合“336×泾紫8-3”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等优点,但空瘪粒率高,影响产量。杂优种“336×泾紫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快适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和应用,探索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方法,今年河北省科委首次对部分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行公开招标。 这次河北省科委推出的推广项目有:“冬小麦亩产425公斤——8万亩连片高产、高效示范”,“夏玉米亩产650公斤——10万亩连片高产、高效示范”和“棉花亩产皮棉85公斤——6万亩连片高产、高效、优质示范”。从5月8日公开发标起,在河北省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单位积极参与投标。至5月27日止,共有24个单位牵头投标,参与单位达  相似文献   

7.
《安徽科技》2011,(Z1):42-45
沿江江南地区是安徽省水稻主产区之一,生产布局上一季稻和双季稻并存.改革开放前,双季稻一直是安徽省水稻生产主体,20世纪70年代占播种面积70%左右,1977年达到75.2%.改革开放后,双季稻面积直线下降.近年全省双季稻面积800万亩左右,约占水稻播种面积24%.双季稻面积减少原因除季节、劳力紧张外,技术发展缓慢、种植效益偏低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安徽科技》2006,(5):31
本刊讯 春播之际,“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示范县”南陵县大力开展“沿江双季稻直播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实施与应用。南陵县科技局和县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了2000多亩水稻田示范区,筛选出适合直播栽培技术的“浙辐991”、“早籼15”、“皖稻143”等水稻新品种进行推广与应用;并邀请专家,结合春播特点,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示范区群众。  相似文献   

9.
一、两省杂优稻的生产及科研进展。1976年湖南省推广杂优稻占全国1976年推广面积的65%。全省每一个县都不同程度地试种了杂优稻。绝大多数比当地当家常规种增产。据统计,全省双季晚杂优稻平均亩产610斤。比常规种一般都能增产150—200多斤。该省过去双季晚稻的亩产水平一向比较低,1975年全省双季晚稻平均单产仅为350斤,对比之下,显得杂优稻的增产幅度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10.
一、示范片实施基本情况 两系籼杂双季双抛双优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片设在桐城市新渡镇柏年村,属内河圩区,土壤为沙泥田,有机质含量为2.3%,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分别为105mg/kg,9.2mg/kg和63mg/kg,pH值为6.5。示范片面积为28.1公顷,灌排条件较好。两系籼杂组合:早稻为香两优68,晚稻为培两优288,种子均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  相似文献   

11.
玉璋  国光 《科技潮》2001,(11):11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为此京郊农业必须走节水型农业的道路。在这一共识的指导下,本市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现已取得可喜成果,到目前京郊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8万亩,其中喷滴灌溉208万亩,管道输水灌溉105万亩,渠道衬砌95万亩,使节水工程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83%,种植业的灌溉用水由1980年的30.7亿立米降至现在的15.5亿立米。市科委对农业节水研究非常重视,把它视为长期课题,组织联合攻关,解决节水型农业关键技术问题。从“六五”以来,市科委一直把节水农业试验研究列为市科研重点项目,组织在京大学、科研院所的水利、农业、化肥、农机等专家进行联合攻关。“六五”到“七五”期间,着重研究单项节水技术,解决了  相似文献   

12.
让科技成果“步入”万家农户──对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思考陶侃科技兴农,除了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民素质培训外,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便成了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农民的科技信息不灵,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杂交粳稻矮优39(矮湘虎A×粳恢39)系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配组育成。通过1980—1983年四年较大面积试验和示范,表现穗粒优势较强,适应性较广,抗稻瘟病等性能较好,是一个较高产稳产的粳型杂交稻组合。1982年种植面积4184亩,1983年初步统计面积约七千余亩。大田种植(作连晚)一般亩产五、六百斤,高的近干斤。是南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242在我省正季栽培的生育期,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威优242的生育期比当前生产上的主栽组合品种威优49和鄂早6号明显提早,产量与威优49相近;但比鄂早6号显著增产,很适合在我省三熟制双季稻区作“油菜—早杂—晚杂”等新的栽培模式的配套组合。  相似文献   

15.
刘俊  陈鹏飞 《科技潮》2009,(4):32-33
目前,平谷区已建立桃成果示范基地15000亩,其中优新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5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6500亩,观光果园5000亩,设施桃栽培示范园1000亩,辐射带动10万亩。建立绿色食品示范园1.87万亩,推广面积20万亩.累计增收2亿多元,促进了平谷桃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合肥科技》2006,(9):13-13
2006年9月8日,受安徽省科技厅委托,合肥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及安徽荃银禾丰种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防伪型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两优6号中试”项目中关于“新两优6号”4000亩制种现场进行了测产验收。  相似文献   

17.
缙云县农科所和大洋农技站的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海拔900多米的大洋镇前村、石亭等村,开展了“高山坡地亩产粮双纲、钱双千”技术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种植的300亩“春马铃薯/春玉米/生姜/秋蔬菜”一年四熟喜获丰收,平均亩产春马铃薯2096公斤(折原粮419.2公斤)、春玉米387.2公斤、生姜2729.5公斤、蔬菜2500公斤.全年平均亩产粮食806.4公斤(超过“双纲”),亩产值达3254.32元.与原来的春马铃薯—春玉米两熟相比,粮食亩产增12.6%,亩产值增长2.64倍,为高山坡地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深秋时节,景宁畲族自治县岳溪镇的38.03亩杂交水稻再生利用示范田喜获丰收.这些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是从头季稻茎节上长出来的,“一次插秧,两次收获”的愿望实现了.示范田早季平均亩产553.5千克.再生季平均亩产238.2千克,两季亩产791.7千克,比单季稻亩增312.8千克,增产65.32%.其中郑昌鸿种植的1.34亩“油菜—稻—再生稻”攻关田,油菜亩产110.89千克,早季亩产646.7千克,再生季亩产320.7千克,两季平均亩产达967.4千克.据农业部门统计:1992—1993两年龙泉、景宁等五县市共推广杂交水稻再生利用5067亩,早季平均亩产506.12千克,再生季平均亩产174.4千克,两季亩产680.5千克,比原单季稻增产34.46%,为发展山区“一优两高”农业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安庆市各级党委、政府立足于高起点,不断加快现代科技向农业的渗透,全面提高了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国家"863"高科技攻关计划成果,安庆市较早引进两系杂交稻,从1995年起双季配套栽培,平均单产每公顷达1.54万公斤,最高单产每公顷达1.94万公斤,实现了亩产超吨粮的目标.被称为"中国超级稻"的两优培九平均单产每公顷达1.13万公斤,最高达1.24万公斤.  相似文献   

20.
籼粳亚种间杂交获超高产育种新突破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选育成高产新品种的系列新组合“协优413”、“协优9308”和“Ⅱ优2070”,实现了通过水稻亚种间杂交优势的利用获得超高产的目标。水稻育种界认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的利用,是继水稻高秆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