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边红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5):707-710
探讨颗粒蛋白前体缺失型巨噬细胞的体外炎症反应。选取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6-8周(WT)和PGRN基因敲除雄性小鼠6-8周(KO)为实验动物。向小鼠腹腔内注射1m L6%的淀粉,脱颈法处死小鼠后提取腹膜细胞。用瑞士染色后油镜下观察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检测,显微镜下观察腹膜巨噬细胞吞噬功能,ELISA法检测腹膜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TNF-a和IL-12因子。WT小鼠和PGRN基因敲除KO小鼠腹膜细胞的数目、形态和种类及巨细胞表面标志物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GRN基因敲除KO小鼠来源腹膜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前炎性因子TNF-a和IL-12的含量较WT小鼠明显增高。PGRN对腹膜细胞的数目、形态、种类和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没有显著影响,但会使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2.
颗粒体蛋白前体(granulin, GRN)是由多种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的一种生长因子. 本研究通过实时定量RT-PCR 发现,与正常间质细胞(NAF、WPMY-1)相比,前列腺癌相关间质细胞(CAF)中GRN 的表达显著升高;为探究GRN 在前列腺癌间质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在WPMY-1 细胞中过表达GRN 或添加GRN 重组蛋白,发现间质活化相关基因CTGF 等显著上调;另外,雌二醇(estradiol,E2)能够显著上调WPMY-1 和NAF 细胞中GRN 的mRNA 和蛋白水平. 提示,前列腺癌微环境中GRN 能促进正常间质细胞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且是受雌激素调节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3.
范俊虎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3):252-256
研究了含内蛋白子的前体蛋白[麦芽糖结合蛋白-内蛋白子-几丁质酶结合区(MYB)]在脲溶液中的分子构象及变性和复性过程中剪切活性与光谱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剪切活性随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丧失;当脲浓度大于6mol/L时,活性完全丧失。变性过程中A280nm随变性程度增加而增强,复性后A280nm与天然态A280nm值相近,剪切活性随之恢复。说明构象松散先于剪切活性,可能在重折叠时,构象核化对剪切活性致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中不溶性纤维蛋白的直接前体,对TpP指标的监测可以为临床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实施临床早期抗凝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TpP不仅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常见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上显示出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半衰期长的优点,在其他一些相关疾病领域,也开始得到重视。随着TpP在临床诊断领域意义的逐步显现,将会有更多相关的研究开展起来,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水貂朊蛋白前体基因的表达载体,所筛选出的阳性克隆质粒经转化表达菌BL21(DE3)后,收获表达菌,纯化鉴定表明获得了目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用Px26和Px26-egfp融合基因瞬时表达质粒对多种昆虫传代细胞系进行转染实验,探讨Px26的功能属性.实验结果表明,Px26编码产物主要定位于被转染细胞的细胞膜上,在低pH诱导下未观察到被转染细胞膜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7.
皮肤移植和创面覆盖是创伤、烧伤治疗的重要措施.皮肤活力是创伤功能性封闭的必须要求.目前测定离体皮肤活力有多种方法,本文就众多测定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皮肤移植和创面覆盖是创伤、烧伤治疗的重要措施.皮肤活力是创伤功能性封闭的必须要求,目前测定离体皮肤活力有多种方法,本文就众多测定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导入蓖麻毒蛋白的供体淋巴细胞在小鼠皮肤移植中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进行皮肤移植,受体为BALB/C鼠,供体为C57BL/6鼠。用氯化钙介导蓖麻毒蛋白进入供体鼠的脾细胞制成毒细胞,适时地注入受体体内。带肝蓖麻毒蛋白的供体脾细胞,一方面可提供特异移植抗原使特异的T,B淋巴细胞识别;另一方面,它被识别裂解后,释放蓖麻毒蛋白,又可杀 与其识别听T,B淋巴细胞,使受体对供体移植物产生耐受。实验共设两组,在皮肤移植前后分别用包埋蓖麻毒蛋白的供体脾细胞处理,两 相似文献
10.
Cristina D' ABRAMO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7,28(4):82-92
最近的数据显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可参与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淀粉样级联的调节。在本研究中我们证明了的PPARγ在培养的细胞中过表达,急剧减少了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的分泌,在转录后水平影响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APP下游调节不涉及分泌酶的通路而与对APP泛素化的显著诱导有关。此外,我们还证明了PPARγ能通过降低Aβ的分泌从而保护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坏死。综合起来,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了一种新型机制:PPARγ激动剂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和由于Aβ的积累所造成的致病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治疗严重擦挫伤创面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6例患者共148个不同创面分为两部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使用rhEGF,对照组使用0.05%碘伏消毒液,观察记录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浅Ⅱ度、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9.56±1.74)d、(15.16±2.67)d,对照组(12.75±3.18)d、(21.26±3.83)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rhEGF治疗有效率为90.72%.结论:rhEGF对擦挫伤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以深Ⅱ度创面的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以重度动物咬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了急诊术后单纯使用常规外科抗菌敷料与联合外用嘎木朱尔对动物咬伤伤口的疗效差异,以明确蒙药嘎木朱尔的临床价值及治疗优势。指标包括引流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外周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伤口愈合等级以及伤口并发症。结果显示,外用嘎木朱尔散可促进动物咬伤(Ⅲ级暴露)的伤口愈合过程,对Ⅰ期缝合伤口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对Ⅱ期缝合伤口可发挥显著的抗感染、抗炎作用,可显著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说明联合外用嘎木朱尔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外科抗菌敷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造模方法对皮肤损伤的影响及不同时间段创面皮肤愈合的病理学评价。 方法 实验选用SD 大鼠 78 只,雌雄各半,分为正常对照组(14 只) 、烧伤模型组(24 只) 、烫伤模型组(24 只)和全切皮肤模型组( 16只) 。 其中烫伤模型组采用台式超级控温烫伤仪烫伤皮肤组织,并于创面滴入混合菌,建立浅 II 度烫伤合并伤口感染模型。 烧伤模型组采用自制烧伤锥形瓶烧烫伤皮肤组织,并于创面滴入混合菌,建立浅 II 度烧伤合并伤口感染模型。 全切皮肤模型组采用无菌手术刀对皮肤进行面积为 3 cm×3 cm 切除,切除不伤及肌肉,建立皮肤全切模型。正常对照组分别于 D1、3、4、5、7、10、14 取 2 只动物进行解剖取材,烧伤和烫伤+细菌感染模型组分别于 D1、3、5、7、10、14 各取 4 只动物进行解剖取材,全切皮肤模型于 D4、7、10、14 各取 4 只动物进行解剖取材,对创面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大体观察发现,不同模型造模初期皮肤均出现不同程度创面损伤;中期皮肤损伤部位周围均出现红肿、水泡等局部反应;末期皮肤愈合较为完整。 显微镜观察发现,各模型初中期皮肤主要表现为表皮变性坏死,角化不全,颗粒层、棘细胞层及基底细胞层缺乏,真皮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末期皮肤表皮各层结构较为完整,真皮层可见大量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聚集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 通过对造模不同阶段皮肤组织的病理学评价,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不同造模方法对皮肤的损伤与愈合情况,为后续药物药效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 目的 为促进皮肤创伤愈合提供实验依据,最终为临床新应用提供依据,探究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FS)其对大鼠皮肤创伤的愈合及其对创面皮肤羟脯氨酸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体重为160-20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白凡士林组和FS组,于背部制作直径为1.5 cm的全层圆形皮肤切除创面,每组各24只,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白凡士林组和FS组则分别用医用白凡士林和FS涂抹伤口。术后3 d、7 d、14 d和21 d测量各组大鼠的皮肤伤口面积,计算各组皮肤创面愈合率,取术后7d和14d伤口皮肤标本进行HE病理组织学观察;并于术后7d、14d和21d取组织进行酶联免疫法测定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蛋白含量。结果 在术后3 d、7 d、14 d和21 d时,FS组的伤口愈合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在第7d时FS组胶原沉积高于空白对照组,血管新生数亦高于空白组、白凡士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14 d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S组胶原沉积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新生数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创面组织中HY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在第7 d、14 d和21 d时,FS组大鼠皮肤创伤组织中HYP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结论 猪源纤维蛋白粘合剂能有效促进大鼠皮肤创伤的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皮肤创伤治愈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P.petiolosa)试制药膏,在动物水平研究其抗菌及促伤口愈合的作用.将有柄石韦制备成药膏,构建大鼠皮肤切除创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单纯创伤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感染组.各组分别经自然恢复、P.petiolosa药膏、京万红软膏处理后检测大鼠体重与进食情况、创面愈合情况、创面组织病理情况及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大鼠体重与进食量无显著变化;创面愈合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P.petiolosa药膏可促进单纯创伤组及S.aureus感染组伤口愈合;ELISA结果显示P.petiolosa药膏在致创前期可明显降低炎性反应.结果表明,这款自主研发的以P.petiolosa为主要原料的中药药膏具有很好的拮抗S.aureus和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患者创面切取健康肉芽及不良肉芽(水肿性及弛缓性),观察其显微及超微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水肿性及弛缓性肉芽的成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新生毛细血管发育不良。这可能是影响表皮再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皮肤是保护人体免受侵害的第一道防线, 常因接触物理、化学因子及微生物与病原体等造成各种创面. 创面的修复需要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相互协同来完成. 由于过度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外基质表达沉积与交联异常, 创面再生修复通常不能实现, 而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瘢痕形成. 瘢痕的形成影响皮肤功能, 给患者带来心理障碍、身体痛苦,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但目前对瘢痕治疗尚缺乏特异且有效的药物. 近几年, 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单细胞分析、示踪成像等技术对于创面瘢痕形成的具体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深入广泛研究. 讨论创面瘢痕形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深入阐释瘢痕形成机制, 为未来研究抗疤痕药物和组织再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探寻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rh-KGF2)和易孚(EGF为主要的药品)对SD大鼠烫伤创面愈合方面效果的差异,同时探寻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rhKGF2)和米诺地尔在毛发再生方面效果的差异.通过建立大鼠的自身对照模型,左侧形成深Ⅱ°烫伤创面,右侧涂抹脱毛膏脱毛.通过连续4~6周,每日1次对烫伤创面和脱毛区域采用涂抹的方式对伤口给药.在此过程中对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烫伤愈合效果以及新生毛长及毛重进行观察.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为:rh-KGF2在伤口愈合方面和毛发再生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目前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应用的几种生物敷料和人工皮肤,并对其类型、结构、性能、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