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高积善,在近代吉林地区传教几十年。此间,他也像在当时西方列强侵华日益加深背景下人华的其他传教士一样,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为了排除阻力,传播基督教,采取了创办施医院、开办医助培训班等办法辅助传教。这些活动在帮助他成功地把基督教传人吉林地区的同时,也把西方医学知识和技术输入此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西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叶,天主教开始在川东地区广泛传播。19世纪中后期,基督新教开始在这里传播。本文在分析地方志文献的基础上,从传播过程、传教方式和传教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川东地区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照文化传播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藏传教活动的情况为切入口,从藏传佛教和基督教教义差异、西藏社会环境、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传教士自身等因素入手,对近代西方诸国在西藏传播基督教受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新教是16世纪初期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派别,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其创始人是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9世纪初期基督教新新教传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教传教士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纷纷进入我国内地传教。1861年,亲行政雒魏林在伦敦布道会的派遣下,首先来到北京创了传教事业。从此,基督教新教在北京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6.
李爱民 《科技信息》2009,(30):43-43
西方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特殊势力,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可否认,近代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具有很大的侵略性和隐蔽性,给近代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是在另一方面,基督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本文主要介绍的是1900年以前基督教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东北的营口开港,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传教士也纷至沓来,遍布了中国东北的城镇和乡村,传教布道,创办学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学到大学等体制完备、制度健全的不同类别的学校。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以“基督征服中国”。同时教会学校对中国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营口被开辟为商埠,基督教也开始向东北传播。传教之初,基督教遭到民众的强烈排斥,但最终得以在东北立足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传教士开展的社会事业在客观上推动了基督教在东北的发展,而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则是其得以融入本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国东北的营口开港,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传教士也纷至沓来,遍布了中国东北的城镇和乡村,传教布道,创办学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学到大学等体制完备、制度健全的不同类别的学校。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以“基督征服中国”。同时教会学校对中国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西方国家曾派遣大量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瑞典浸信会选择了山东作为传教地域,诸城是其最主要的传教地点之一。同其他西方大国相比,瑞典传教士较少政治色彩。诸城瑞华浸信会一方面大力传播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创办学校、医院、孤女院等社会事业,并间接将西方现代文明带到了诸城。瑞典传教士虽然离开了中国,但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却始终与诸城保持着纯洁的友谊,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通过教育传教意识不断加强,基督教开始传入泰安,并在泰安兴办了一批教会学校。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这批学校虽然始于宗教传播目的,但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不断翻新,对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泰安地方近代教育格局,传播介绍西方近代文明,分担国立学校责任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从分析早期西方传教士入藏传教的背景、传教阶段、特点、失败的原因等方面入手,对早期天主教在西藏的渗透活动作一个简单的概括和评述。以期较为客观、准确、全方位地把握17-18世纪入藏活动的天主教的概貌,了解天主教传教士与西方殖民势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天主教的传入给西藏近代社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教会在华慈善事业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在中国传播基督宗教,先后在各地举办教会医疗、育耍、赈济等多项慈善事业,并获得了较大发展.最初的教会慈善机构一般都为便利传教而设,因此带有浓厚的宗教与殖民色彩;进入民国以后,随着基督教在华的生根,教会慈善事业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趋向世俗化.客观而论,其对近代中国社会也有较明显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教案的分布主要有三个特点:东、南沿海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教案最多,这是由教会势力最为强大、遭受侵略特别严重、灾荒频仍和地方官态度决定的。长江流域教案较多,这是教会势力比较强大、会党活动频繁,以及东南互保的影响所致。其他地区教案较少,这是人口稀少、自然条件恶劣、清政府的态度、民族问题和教会势力非常薄弱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国际会议上得出一个结论:21世纪人类要汲取孔子的智慧;1992年,社会学家费孝通也说,新的"战国时代"呼唤新的孔子。孔子儒家思想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和广学会传教士的在华传教都具有诸多可吸取的智慧。因此,儒家思想不仅具有维系民族国家和平发展的功能,而且也能够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6.
明末艾儒略将天主教及西学传至莆田这一文化名邦,并广交莆田知名士大夫。在传教与交游过程中,艾儒略对莆田天主教信仰的兴起和发展做出开创性工作;对民间信仰的批判使得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最早在莆田呈现;其"西化"的儒学无形之中影响甚至转变了部分莆田士大夫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义,采用“况义”之法,从文化层面入手,以基督教教义阐释古代儒家思想,并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双向的翻译、阐释和研究工作,呈现出与以往佛教东传时的“格义”不同的特色。这一工作从本质上讲具有跨文化乃至跨文明的比较性质,而“况义”之法及其理论,也不失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论渊源之一,对于当...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的利玛窦在明朝末年作为耶稣会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韶州是他在大陆传教的第二站。1589年8月他从肇庆来到韶州,通过结交官府和士大夫,得以在西河光孝寺旁租地建屋,设堂传教。他在地方文士瞿太素帮助下,蓄发儒服,学术传教,能够比较顺刺地四处传播宗教。利玛窦在韶州立足六年,教务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引发了多起争端(教案)。1595年他又以韶州为跳板进入江西,并得以进一步向南昌、南京和北京发展。  相似文献   

19.
664年之前,英国存在罗马传统和爱尔兰传统两种类型的基督教,两者的差异导致664年惠特比宗教会议的召开.惠特比宗教会议使信奉罗马传统的传教士取代了信奉爱尔兰传统的传教士,促使罗马传统基督教与爱尔兰传统基督教相互融合,世俗权力裁决教会纷争的方式,对不列颠教会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季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借助文化传播来扩大传教,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版权纠纷。于是,发达国家的版权制度便开始被广学会借来进行维权。传教士的版权活动,也成为中国清末版权立法保护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