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旋流的流型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空气两相流实验台上对水平管内由切向喷射方法产生的气-液两相切向旋流的流型进行了细致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并定义水平管内两相旋流的5种流动状态,分析了其流动特点,研究了入口气/水流量、旋流强度以及溢流出口溢流现象等因素对流型变化规律的影响,并与无旋两相流的有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经过旋流叶片这种离心原件的流动特点。入口为段塞流,空气为主相,水为次相。研究在离心力作用下给气液相分布和流型转变带来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段塞流经过离心原件后流型转变为环状流;且环状流的液膜相对比较均匀。实验引进了3D打印技术,试制了旋流叶片,并开展了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采用多普勒流速仪测量,通过对液膜速度分布曲线积分即可获得液相质量流量。实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误差基本都在10%以内。实现了管内相分离和流量的非介入式测量,为气液两相流计量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水做实验工质,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对水平管内由切向喷射方法产生的切向旋流在各截面上的时均速度分布、紊流强度、雷诺应力等参数进行了详细地测量,得到了旋流强度的衰减规律,对这种旋流的流动结构有了较为清晰地了解,所研究旋流的入口标称旋流数在1.0~15.7之间,轴向平均雷诺数范围为10000~80000。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水平井的高产优势,需准确预测水平井的积液排出条件及积液覆盖井壁范围。以空气和水为两相介质,利用矩形横截面管,对水平管积液特性进行了可视化两相流实验,获得了水平管内气相流动参数与管内积液间的关系,以及积液工况下气液两相界面剪切因子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水平管内积液稳定存在对应于一较大的管内气速范围,在该气速范围内,积液在管内的滞留长度或积液覆盖范围随气速的增大而减小;积液工况下水平管内界面剪切因子随管内气相雷诺数的增大略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同时,也对水平管积液特性的理论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基于积液液面倾斜机理分析和两相流动受力分析,建立了水平管积液特性理论预测模型的基础方程;进而通过包络原理使模型封闭,结合由实验结果获得的界面剪切因子及壁面剪切因子关联式,提出了能够用于工程应用的水平管积液特性理论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良好,即可用于预测水平井积液排出的条件,也可用于判断井内积液覆盖井壁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液相介质(水相和油相)对气液两相管流中流型和压降的影响.实验管线为内径50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管线从入口到分离器长约35m,实验管段由一个高3.3m、宽0.72m的垂直倒U型管和一个长3m的水平管组成.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较低液相粘度的气液两相流动,液相物性对水平管中塞状流向弹状流的转化以及倒U型管中下降管内的环状液膜流动向间歇流动的转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对水平管中分层波状流动向间歇流动的转化以及倒U型管中上升管内的流型转化影响很小.通过分析压降数据得出,对于倒U型管中的上升段,液相流动状态对于压降起着主导作用,但在下降管内液相和气相的流动状态都对压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管内切向旋流的衰减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旋流强度是旋流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参数,它对旋流的应用特性有着决定性影响,文中以水为工质,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对管内由切向喷射方法产生的切向旋流进行了详细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切向旋流的衰减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与文献中的有关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旋流强度的经验公式和旋流衰减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管内相分隔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多相流处理技术,为多相流分离和测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目前对多相流管内相分隔特性及流动机理的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气液比气液两相流管内相分隔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方法加以验证。高气液比气液两相流在旋流器的作用下被调整为气核-液环流型,即形成管内相分隔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旋流器叶片角度为45°时相分隔效果最好;在气液两相流管内相分隔状态下,液环维持距离约为160 mm;气液两相进口流速和液相粒径对相分隔效果有较大影响,当进口速度大于5 m/s,液相粒径大于0.05 mm时,能够取得较好的相分隔效果。研究结论为基于管内相分隔技术的高气液比气液两相流分离和测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在管式光生物反应器(T-PBR)内置螺旋转子以优化其性能的方法。采用两相流模型模拟其流动特性,对内置两叶片螺旋转子、内置低流阻螺旋转子与无内置螺旋转子在旋流数、液相体积传质系数、截面速度云图、液体速度分量及气体速度分量等方面进行模拟比较。结果表明,内置螺旋转子可以增强管内旋流流动,提升气液两相间的传质效率,改善T-PBR的混合性能。最后比较了不同导程两叶片螺旋转子对T-PBR混合-传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涡流工具排液效果的问题,开展了旋流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动模型的研究。考虑到旋流中角速度的存在,研究中采用气液流动在径向和周向上的动量和角动量平衡的方法,建立了气液流动控制方程,计算了液膜厚度,气液相旋流强度等参数以及压降梯度,并进行涡流工具实验验证模型。涡流工具降低压降损失的机理结果表明,安装涡流工具后流动压降可以降低5%~20%。根据实验及模型,在低速(气相速度小于13 m/s)时,小旋流角和高旋流强度更利于降低压降,而高速(气相速度大于16 m/s)时,高旋流强度会增加额外摩擦阻力。旋流强度的衰减速度会随着液相速度增大而减小,而随气相速度增大而增大。该研究结果可对涡流工具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最佳排液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气液两相流作为一个非线性动力系统,其流动演化动力学特性尚未得到清楚的认识.以垂直上升管内空气-水两相流为研究对象,在通过流态模拟实验系统获取流态压差时间序列的基础上,构建流态复杂网络和流动演化复杂网络对气液两相流流型及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流态复杂网络社团结构的分析获得了其社团结构与不同流型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了对包括过渡流型在内的5种流型的辨识.通过对流动演化复杂网络分析发现,不同流型的流动演化复杂网络呈现出不同的社团结构,而且网络的信息熵演化趋势与流型转化过程密切相关,可以较好地揭示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流态演化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旋转水射流代替机械钻头破岩钻径向水平井的实际要求,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旋转射流在井底的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旋转射流的流动不同于普通圆射流,它的每一个质点都具有三维速度,射流能量不是集中在射流中心部位,而是集中在一定半径的圆环上,同时具有明显的扩散性,并在中心形成回流区。随着旋流强度的增大,射流扩散能力增强。数值模拟得到的流动规律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螺旋扭带强化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乙醇、正丙醇为工作介质,研究了垂直管道内插入扭带对流动沸腾传热的强化效果,采用扭带的扭率为2.5、5.0和7.5。通过实验探讨了热通量、蒸汽干度、质量流速和扭率对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插入扭带与空管相比,流动沸腾传系数明显提高,在JCChen双机理加和模型的基础节螺旋流的特点,预测的螺旋流沸腾传系数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对空气在垂直环空泥浆中流型分布规律及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体在泥浆中流型分布与在水中流型分布相比差别很大,同样流型下气体在泥浆中的上升速度比在水中上升速度略低,但基本接近,然而二者的数学表达式却相差甚远.这是因为在同样的含气率的情况下,在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中,从泡状流向团块状流过渡要比空气.水两相流系统中早得多.实验还发现,在常温常压且泥浆粘度高的情况下,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中不存在泡状流,气体含量小时即为弹状流,因此.气体在水中的流型分布规律及上升速度模型不能简单地用于泥浆作为液相的气液两相流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液滴交换模型计算了水平圆管内环状流液膜厚度沿管周的分布及液膜流量。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参数测量方案,这种方案对流动的阻力很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Swirlburnersarewidelyusedinpulverizedcoalboilers.Theresearchtoimproveenergyefficiencyandtoprotecttheenvironmenthasleadtothedevelopmentofnewtypesofswirlburnerswithhighcombustionefficiencyand,lowpollutantemissionduringthepasttwentyyears.Fore…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对气固(或气液)两相流动分离器进行了设计。并计算了流道内的流动状态,对几种不同形式分离器的流动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A-t双参数曲线波形板分离叶片不仅分离效率高,而且流动损失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管排承受横向气液两相流动时的振动特性,需要测定两相流动中的空洞率分布以及空洞平均值径等参数.本文对空洞率的测试方法进行了讨论,简要地说明了光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在两相流动振动试验装置(DIVA)上用光探测器测量空气—水两相流动中局部空洞率的工作.对于测量信号,用微型数字计算机进行了处理,并对得到的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含有小气泡的油气两相流体的物理特性,建立了湿空气和油的两相流体润滑膜物理模型,以及径向滑动轴承的润滑基本方程,同时采用SIP法求解了上述方程,并对径向滑动轴承的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