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Ca(OH)_2、硬石膏及少量可溶性钙盐(甲酸钙、乙酸钙等)复合对高炉矿渣活性的激发作用及物料配比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Ca(OH)_2与硬石膏复合对矿渣活性有一定的激发效果,可溶性钙盐的加入降低了水泥的pH值,进一步激发了矿渣的活性,乙酸钙(Ca(CH_2COOH)_2)的激发效果好于甲酸钙(Ca(COOH)_2);在矿渣掺量为80%,Ca(OH)_2掺量15%,硬石膏掺量5%,外加1.0%Ca(CH_2COOH)_2生产出的无熟料水泥28 d抗压强度达54.6 MPa;Ca(COOH)_2与硬石膏促进高炉矿渣水化的主要水化产物为钙矾石和C-S-H凝胶。  相似文献   

2.
用热分析(TG/DTG)技术研究了固态水杨酸钙(Ca(H_4C_6OHCOO)_2·2H_2O)在空气中的热分解过程.热分析结果表明,Ca(H_4C_6OHCOO)_2·2H_2O在空气中分4步分解.用Friedman法、Flynn-Wall-Ozawa(FWO)法和ASTM E698法求取了Ca(H_4C_6OHCOO)_2·2H_2O(s)失水过程的活化能E,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给出了可能的机理函数.  相似文献   

3.
氢氧化钠分解钼酸铅矿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钼酸铅矿的氢氧化钠分解过程,根据电荷平衡和质量平衡的原理,运用热力学数据绘制25 ℃时Pb-Mo-H2O系组分的浓度对数-pH图.利用热力学平衡图对氢氧化钠分解钼酸铅矿的工艺条件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整个pH值范围内可分为3个物质稳定区,即pH<6.17时为H2MoO4的稳定区;6.17<pH<11时为钼酸铅的稳定区;pH>11时为Pb(OH)2的稳定区,在该范围内随着pH值升高,当Pb(OH)2达到过饱和时,溶液中开始析出Pb(OH)2沉淀,从而实现钼酸铅的碱分解过程.通过对Pb-Mo-H2O系的热力学分析,苛性钠分解彩钼铅矿在一定的pH值下是可行的,但在碱分解过程中Pb2 与羟基形成了配合物,主要是以的形式存在而大量进入溶液,因此,尚需进一步除铅.  相似文献   

4.
钙离子形态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方式配制高钙水,来研究矿物吸附材料对钙离子的吸附规律,同时对吸附过程中的流体力化学效应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矿物吸附材料对钙的吸附性能与钙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有很大关系:用CaCl2配制的高钙水中,钙主要以离子形态存在,矿物吸附材料对其吸附主要以静电吸附为主,5A沸石对钙离子有筛分效应;用CaO配制的高钙水中,钙主要以Ca(OH)2(2q)、Ca(OH)2(s)沉淀微晶、Ca2 和Ca(OH) 多种形态存在,矿物吸附材料对其吸附有静电吸附、一羟基络合吸附、表面沉淀吸附,同时,矿物吸附材料的加入对氢氧化钙沉淀起晶种作用,可以加速其沉淀;合适的流体剪切力可以提高5A沸石对钙离子的吸附量,此结论证实了吸附过程中流体力化学效应的存在.图4,表2,参7.  相似文献   

5.
贝壳脱除垃圾焚烧烟气中氯化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海岛生活垃圾焚烧中消除HCl问题,研究贝壳代替传统钙基吸附剂可行性。利用贝壳、Ca(OH)_2和Ca CO_3对高温模拟烟气进行HCl吸附实验,讨论了温度、吸附剂成分、吸附反应平衡和Ca/Cl物质的量之比对吸附剂脱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高于700℃时,贝壳的脱氯效果优于Ca(OH)_2和Ca CO_3;贝壳与钙基吸附剂脱氯规律有相似之处,高温下,Ca(OH)_2首先转化为Ca CO_3来发挥吸附作用;而贝壳主要成分为Ca CO_3;温度高于700℃时,贝壳吸附HCl反应的平衡浓度与Ca(OH)_2和Ca CO_3相当或更低;综合热值、脱氯效率等因素,最佳贝壳投加量为垃圾总量的9%~13%。  相似文献   

6.
对NH4+-Mg2+-PO43--H+-H2O体系中固相MgNH4PO4,Mg3(PO4)2,MgHPO4及Mg(OH)2与液相间的热力学平衡关系进行计算,绘制溶液总镁与总磷摩尔比为1-1时该体系的lgcMg-pH图、lgcN-lgcMg图和lgcN-pH图,确定体系中各种固相稳定存在的pH值范围.结果表明,溶液中的氨氮浓度和pH值是影响固相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MgNH4PO4的稳定区随氨氮浓度的降低而变小并最终消失,当pH=8.5且MgNH4PO4与Mg3(PO4)2共存时,溶液中的氨氮平衡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浓度为155-160g/L Na_2O苛,MR=1.57的纯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中A(OH)_3颗粒的附聚规律,在种子比I为0.2和0.4,分解温度为70℃和 80℃时,Al(OH)_3细颗粒的附聚过程主要是在2—6h完成的。文中讨论了分解温度和种子比对Al(OH)_3颗粒附聚的影响;对Al(OH)_3颗粒的相对强度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测定方法,并讨论了它们的强度。  相似文献   

8.
原硅酸钙在铝酸钠溶液中的反应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aO和SiO2为原料合成2CaO·SiO2,通过测定SiO2浓度分析原硅酸钙反应活性的变化规律;基于质量守恒,计算渣中钠硅渣和钙硅渣分配比例.实验结果表明,在铝酸钠溶液体系中,反应时间的延长、氧化铝浓度的升高均有利于原硅酸钙的分解和溶出液中二氧化硅浓度的升高,溶出液中二氧化硅浓度最高增幅可分别达到9.97倍和11倍;同时,温度升高会显著促进原硅酸钙的分解与钙硅渣的生成,在136 ℃反应1 h后二氧化硅总反应率可达43.06%;在铝酸钠溶液中加入碳酸钠,可能因"协同效应"而促进原硅酸钙的分解;铝酸钠溶液苛性比变化对原硅酸钙的分解影响不明显.随着纯铝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升高,原硅酸钙的Zeta电位绝对值增大,其原因可能是溶剂化层相应的Al(OH)4-,CO32-和OH-含量增多,有利于原硅酸钙的分解.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棚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胁迫下Ca2+对小白菜体内6种不同形态钙以及生理和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适宜浓度的Ca2+可以增加小白菜体内各形态钙的浓度,施加过高浓度钙的小白菜体内各形态钙含量相对较低,说明过高浓度的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白菜对钙的吸收。模拟酸雨胁迫下,小白菜体内的果胶酸钙和磷酸三钙浓度随施加Ca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达到浓度峰值后下降,且在较强酸雨胁迫下增加程度更明显;小白菜体内总钙以及残渣态钙浓度增加,无机钙和水溶性钙浓度下降.随着Ca2+浓度增大,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大,说明外源Ca2+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抗酸雨的作用;相对于低浓度Ca2+,高浓度Ca2+调控作用下的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强酸性酸雨与弱酸性酸雨胁迫下的差异更小,说明适当地提高的外源Ca2+浓度有助于缓解强酸性酸雨对小白菜造成的损害。果胶酸钙能够提高细胞壁刚性,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是抵御酸雨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快速获得水泥基材料钙溶蚀进程的有效实验数据,该文根据Fick定律和Gerard固液平衡方程,建立了软水环境下水泥砂浆圆柱体试件的钙溶蚀模型。给出了钙溶蚀过程中试件孔隙率和Ca(OH)2浓度分布的计算方法。进行了6M NH4Cl溶液中水泥砂浆圆柱体试件的加速钙溶蚀实验。利用称重法获得了钙溶蚀引起的试件孔隙率随溶蚀时间的变化规律。将圆柱体试件孔隙率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试值进行了对比。进行了钙溶蚀过程中圆柱体试件孔隙率和Ca(OH)2浓度时空变化规律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孔隙率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在试件已溶蚀的深度内,孔隙率随溶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试件表层的孔隙率在溶蚀初期增加较快,Ca(OH)2浓度随溶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溶蚀初期的下降速率较大。  相似文献   

11.
湿法处理镍钼矿所得钼酸铵溶液砷含量较高.针对镁盐沉淀法除砷的工艺,进行热力学分析.根据同时平衡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进而绘制在25℃时Mg-NH4-As-H2O系热力学平衡图,并考察工艺参数对除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溶液中总氨浓度的升高及镁盐用量增大,平衡时砷含量降低.当钼酸铵溶液中[N]r=5mol/L,[As]r=0.1mol/L,[Mg]T=0.12mol/L时,整个pH范围存在4个平衡固相的稳定区即MgHAsO4稳定区(4.0<pH<6.0),MgNH4AsO4稳定区(6.0<pH<9.5),MgNH4AsO4和Mg(OH)2稳定区(9.5<pH<11.7)及Mg(OH)2稳定区(pH>11.7):当溶液pH为9时,砷质量浓度可除至2×10-6g/L,溶液中残留镁浓度为0.02mol/L.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和差热分析法,研究了P_4O_(10)-Al(OH)_3-H_2O混合体系中生成的磷酸铝种类和生成量与摩尔比P_2O_5/Al(OH)_3(R)、P_4O_(10)的吸水量、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关系。得出了本体系各磷酸铝的生成最佳条件以及在各温度下的热变化情况,弄清了五氧化二磷和氢氧化铝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3.
磷酸的α—pH曲线及其在糖汁清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稀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基本规律,研究糖汁清净中辅助澄清剂磷酸的作用机理,作出磷酸的电离度—pH值曲线。据此经实验确认亚硫酸法清净条件下磷酸钙盐沉淀的主要成分是CaHPO_4,而不是Ca_3(PO_4)_2;并用该曲线验证了文献中的Ca(OH)_2-H_3PO_4滴定曲线。  相似文献   

14.
电石渣作混合材对水泥结构与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探讨以电石渣作水泥混合材时不同掺量对水泥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电石渣可使溶液中Ca(OH)2浓度增加,水化反应加快,缩短水泥的凝结时间;电石渣掺量的增加可以减小水泥的比重、提高水泥的比表面积并且水泥安定性合格;掺入适量的电石渣可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在同一电石渣掺量下,水泥强度随着水灰比的减少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低品位钼精矿的钼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焙烧—氨浸—渣碱浸工艺对某低品位钼精矿进行钼提取的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钠的加入能有效分解钼酸钙,提高钼的提取率.焙烧—氨浸阶段最优工艺条件为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2 h,氨浸温度80℃,氨水过量系数1.4,碳酸钠用量467 kg/t,液固比4.浸出渣中的钼分别采用酸法(HCl)和碱法(Na2CO3+NaOH)进行提取.结果表明:酸法仅可回收渣中34.92%的钼,而且操作过程不易控制,不适合实际应用;碱法(Na2CO3+NaOH)处理工艺中碳酸钠用量533 kg/t,氢氧化钠用量433 kg/t.放大实验结果显示整个流程钼的回收率达到96.8%.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株黄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解磷能力和解磷条件的优化,为解磷菌肥的开发提供优良菌株和培养技术。【方法】实验选取一株从杨树根部分离的促生真菌菌株SH16,分别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和钒钼酸铵法测定其解磷能力,以磷酸钙为磷源,测定不同培养因素对解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菌株SH16对磷酸钙、过磷酸钙、磷酸铝、植酸钙等4种磷源均具有一定的溶解作用,对磷酸钙溶解效果最好,7 d后可溶性磷浓度达660.9 mg/L,解磷效果可达45 U/L; 初始pH、碳源、温度及NaCl质量分数对菌株SH16的解磷效果影响最大。设定初始pH为8,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温度为30 ℃,培养基中添加50 mg/L的水溶性磷时,该菌株的解磷效果最好。菌株对NaCl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随着NaCl质量分数升高,解磷量逐渐下降,当NaCl质量分数达到5%时,解磷量仍可达173.1 mg/L。【结论】菌株SH16对磷酸钙表现出较高的溶解活性,可以进一步开发为生物菌肥。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络合平衡原理,计算并绘制了Ni2+-H2O系中游离镍(Ⅱ)离子及镍(Ⅱ)的各种羟合配离子浓度的对数(lgc)与溶液pH值关系图及Ni(OH)2条件溶度积的对数(lgKs)与溶液pH值关系图.lgc-pH图描述了Ni(OH)2(s)溶解平衡时,溶液中各种离子的平衡浓度与pH的关系,该图表明:当pH为10.42-11....  相似文献   

18.
硬脂酸改性Mg(OH)2的机理及对EVA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TIR表征硬脂酸对氢氧化镁Mg(OH)2的改性效果,发现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最佳量”,分析认为硬脂酸对Mg(OH)2表面改性既包括着 硬脂酸—COOH与Mg(OH)2的—OH之间的弱酯化反应,也包含着酸与弱碱Mg(OH)2之间的酸碱反应,所以硬脂酸对Mg(OH)2的表面改性随硬脂酸用量 增加而持续进行。此外,改性剂用量也对Mg(OH)2填充乙烯-醛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体系性能存在显著的影响。与填充未处理Mg(OH)2体系相比 较,表面改性剂用量的增加会导致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的不断下降,断裂伸长率的增加和阻燃性能的急剧恶化。但是,复合材料的表观黏度下 降,加工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