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新加坡出版的《星洲日报》副刊《繁星》上,刊登了郁达夫作的《虎豹别墅楹帖》,经核对,这是郁达夫文集或诗词抄所未收的,《郁达夫著译目录》(见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出版的《郁达夫研究资料》)也未列录此篇名,因此确定为郁达夫的佚联。由于原件有的铅字缺损或印刷不清晰的缘故,迄今未见有关研究者著文介绍。于是,笔者邀请一些爱好郁氏诗词的朋友一起仔细辨认,现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了12卷本的《郁达夫全集》,但是散珠难捡,难免仍有遗珠之憾。自全集出版以来,郁达夫的一些佚文、佚诗、佚简又陆续被发现,本文对此略作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找到的《题山居集》、郁达夫1929年9月30日致陈百年的书信等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3.
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贯穿了他整个的小说创作,而在早期创作特别是代表作《沉沦》中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沉沦》的抒情艺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散文体小说,使读者从一个侧面理解郁达夫小说的风格。新颖的散文笔法《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二篇小说,一九二一年和《南迁》、《银灰色的死》结为作者的第一个小说集,以《沉沦》的书名出版。该书问世后,轰动了文坛和社会,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作家敢于和读者赤诚相见;直抒自己心中的苦闷和要求;不加掩饰地坦露自己灵魂深处的奥秘。通过主人公的自白,人们仿佛感到作家如泣如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沉沦》出现在一九二○年的文坛,其独特的内容和格调,立刻惊世骇俗引起轩然大波。到一九三六年的《出奔》止,郁达夫以表现自我、感伤咏叹的基本风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作家兼评论家的郁达夫,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自己的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尽管他没有专门文章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但从他的作品、他众多的文沦和序跋里,我们可窥视到这种追求的火花和真知灼见。任何事物都非一成不变,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历程,但笔者以为对真、美、情的追求在郁达夫小说中一  相似文献   

5.
《创造月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重要刊物.创刊于1926年3月16日,1929年1月因国民党当局查禁而终刊,共出二卷18期.《创造月刊》开始由郁达夫、成仿吾、王独清先后编辑,1928年7月成立了“文学部”,此后的编辑工作由编辑委员会负责.《创造月刊》是后期创造社的重要刊物,它和《文化批判》一道为倡导和宣传革命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二十年代末革命文学论争的重要阵地.《创造月刊》同人在创刊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将要担负的历史使命.郁达夫在一卷1期卷头语上写道:“我们觉得生而为人,已是绝大的不幸,生而为中国现代之人,更是不幸中之大不幸.”所以,“我们志不在大,消极的就想以我们无力的同情,来安慰那些正直的惨败的人生的战士,积极的就想以我们弱微的呼声,来促进改革这不合理的目下的社会的组成.”郁达夫在这里流露出的口气,完全没有后来倡导革命文学的郭、成、李、彭诸人那种慷慨激昂的气魄.这当然与郁达夫个人的文学追求和人生态度有关,但也的确反映了《创造月刊》创造初期的宗旨和倾向.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张资平等人发表在上面的作品,大抵承续前期创造社余风,不脱情爱、性苦闷、嫖妓,怀乡、伤时、自恋等窠臼.郁达夫的《春霄》、《街灯》(一卷1期)、《怀乡病者》(一卷2期)、郭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在《毁家诗纪》发表前为组诗添上注文,诗作抒情、注文叙事,诗文合璧,相得益彰;同时,国难与婚变的内容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组凄恻动人的自传体诗篇。郁达夫用旧体诗创作《毁家诗纪》,并用注文记录“毁家”的诸多细节,既是其“袒露自怜”性格的体现,也是郁达夫作为一个“骸骨迷恋者”以诗为舌、以诗为伴的本能选择。《毁家诗纪》是了解“郁王婚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郁达夫旧体诗创作的重要文献。《毁家诗纪》中的自传体诗文书写推动了旧体诗自传体诗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文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分析郁达夫的成名作《沉沦》。《沉沦》体现了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展露、超越等三个层面。由于郁达夫的自卑情结,《沉沦》引起了"五四"青年的共鸣,它以"感伤的基调"唱出了沦为国际社会中"老幺"的中华民族不甘沉沦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作品受争议较多,历年来一直有郁达夫作品难免颓丧消沉的评论。本文以《故都的秋》为例,解析了郁达夫精神世界当中的另一层面。看到他苦闷当中坚守的高尚情操,困境中仍不流于世俗的卓立精神以及对纯朴清淡的生活境界的真诚追求。  相似文献   

9.
正当郁达夫从日本重返故国,踏足上海,预备投身于新近创办的《创造季刊》之际,文学研究会的势力正如日中天,创造社受到苛刻的批评,尤其是郁达夫,更被称为“肉欲描写者”。此外,那时候支持《创造季刊》和郭沫若的泰东书局老板,又是以一种赐恩的慈善家态度对待他们,而杂志的销路也很令人沮丧:创刊号在两三个月内,才仅仅销去1500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是斯大林同志一九五○年发表的关于语言学的两篇论文和关于语言学问题答复同志们的三封信而编成的,这两篇论文和三封信是:《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论语言底几个问题》、《答桑席叶夫同志》、《答别尔金和富列尔两同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这些文章发表以后,成了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各国语言学界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在我国,斯大林同志的语言学思想主宰了语言学界三十多年,至今没人敢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11.
鲁迅怀着“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一九三○年三月十六日致章廷谦信),“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一九一九年四月十六日致傅斯年信),于是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地办社团,出刊物,育新苗,费尽了毕生的心血。因受鲁迅影响而“贡献了文艺”的台静农,便是卓立在三十年代文坛的一名“英俊”。(一)台静农一九二四年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当旁听生,次年参加“未名社”,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第一篇小说《懊悔》就是先由鲁迅审阅,经过“细心的改”后,发表在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语丝》第四十一期上的。鲁迅给台静农写的第一封信(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就是告诉他《懊悔》出版的消息:“《懊悔》早交语丝  相似文献   

12.
《沉沦》是郁达夫前期创作的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堪称为个人Libido写作的经典文本。《沉沦》的写作意义在于,它不仅使郁达夫个人性欲得到了转移与升华,更是对现代社会“零余者”苦闷彷徨的“时代病”的大胆、真实、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政论时评是郁达夫后期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郁达夫的政论时评中可以看出他深受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影响。表现在他对抗战的政治与军事、军事策略、民众武装、精神力量和战争与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14.
在魏绍昌先生编辑的《李伯元研究资料》一书中,收录了署名李伯元的两种杂著,一种是《南亭笔记》,1919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另一种是《南亭四话》,1925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这两种书现在都有了新的版本,《南亭笔记》有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的印本,《南亭四话》有1985  相似文献   

15.
新书上架     
《给孩子的365封信》如果你为孩子的不良品质烦恼,正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教育方法,那你一定要仔细阅读这本《给孩子的365封信》(邹朝荣著,现代出版社2004年4月版)。这本从一个普通母亲几百万字的日记中精选出来的图书,完整地记载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京沪以及东南沿海一些城市相继沦陷,全国一些高等学府如北大、清华搬迁联合筹组成为“西南联大”,大批闻人学者随着迁徒跋陟,形成我国的西南文化中心——广西桂林,以及我国东南文化中心——福建永安,两大文化重要据点。抗战前夕的一九三六年,著名作家及诗人郁达夫、著名作家及编辑出版家黎烈文等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邀请来闽工作,后来由郁达夫相继约来了楼适夷、董秋芳、许钦文、章靳以、王西彦等人。一九三八年五月福建省政府由福州搬迁至永安、省党部搬迁至连城,厦门大学搬迁至长汀,江浙出版的东南日报搬迁至南平出版。原在连城出版的大成日报、民主报合刊(寇冰华  相似文献   

17.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读了林彪转送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毛泽东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5月15日,中共中央向全党转发了这封信。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由此可见,“五七”指示的下达比《五一六通知》的形成还早一天,足以证明它和“文革”的爆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沉沦》主人公是郁达夫笔下的第一个“零余者”形象,他善良,热诚而又过于敏感,孤傲清高,如何认识这样的人物形象,特征是与之相伴的大量的性苦闷描写,成为阅读,欣赏这篇小说无法回避的问题,郁达夫着力向人物内心深入开掘,使全篇充溢着感伤情调和忧郁美。《沉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突破了一已的情感宣泄,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真诚美好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20.
我在拙著《艺窗琐记》(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收入评介张惟同志的创作历程及其获致成果的《北去南飞雁》一文,文末我曾题赠了一首对他寄期望于未来的小诗,“北去南飞雁,征程往复还;纵横千万里,朱墨染春山。”这篇文章,原刊在1983年左右的福州晚报《兰花圃》副刊,其中评介了他于一九五九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芦沟桥畔》,一九八二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雁行集》,及与陈耕合作编剧拍摄的闽西第一部彩色影片《血与火的洗礼》等成果。时隔多年,他笔耕不辍,除多篇散文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外,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新近辑印出版了第三本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