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传粉昆虫多样性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物种鉴定的问题。作为特定类群(部分小蜂总科和蜜蜂总科昆虫)的分类学工作者,笔者对重点研究的属种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比较有把握;但是,对这些类群中的其他属种,由于跨越到其他的总科或者目,需要长期的分类、鉴定经验的积累,则一般只能提供一个大概的范围。姬小蜂科分类学的权威专家John LaSalle 博士的两句话让我记忆深刻:1)每年深入研究的姬小蜂科物种不超过10种;2)啮姬小蜂属(Tetrastichus)已知物种太多,想开展工作需要进入非常投入的状态。这两句话体现出,仅依靠解剖镜和模式标本,分类学者物种鉴定工作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2.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按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设立5个样点,采用高压黑光灯灯诱方法收集螟蛾亚科(Pyralinae)昆虫标本,调查螟蛾亚科昆虫属、种类的组成以及个体数。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研究了螟蛾亚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点、不同月份、不同海拔高度,螟蛾亚科昆虫群落的物种数(S)、丰富度指数(DMA)、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SW)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延迟自交是植物在单朵花开花末期主动自花授粉的一种繁殖方式。为了补充及完善植物进化和传粉生物学研究的综合数据资料,笔者概述了延迟自交的发生途径、试验研究方法、“两全其美”繁殖保障假说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其适应性意义,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目前,延迟自交现象广泛发生在43科61属74种植物中,其中,52种植物的发生途径是单一的,22种植物由两种途径共同作用。在单一途径中,柱头弯曲引起的延迟自交最为常见;不完全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减小两种途径共同作用促进的延迟自交最为常见。对延迟自交的观察,多采用宏观传粉生物学手段,少有研究将宏观传粉生物学与遗传学手段相结合为延迟自交的发生提供最严谨的证据。延迟自交的繁殖保障假说表明,植物在优先保障异交进行的前提下,当传粉环境不可预测时,延迟自交能为植物的繁殖成功提供保障,被认为是结合了自交和异交优点的“两全其美”的交配系统。此外,对于少胚珠物种,昆虫单次授粉后即可充分授粉;为节约植物资源,还可阻止延迟自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森林植被的显花、传粉与繁育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花、传粉和繁育系统多样性是当前植物生殖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1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基本显花功能类型(简称花型)被区分为碟碗型、钟漏型、头刷型、咽喉型、旗帜型和筒管型等,花色分为白、黄、蓝、紫、粉红、红、绿、褐和黑等,提出并比较了不同的花大小划分标准。因此以花型、花色和花大小为特征的植物显花系统呈现出高度的变异格局和复杂的生态关联。(2)传粉系统包括风媒、水媒、鸟类传粉、蝙蝠传粉和昆虫传粉;昆虫为主导传粉系统,细分为蟑螂、蓟马、甲虫、飞蛾、蝴蝶、蝇类、胡蜂、蚂蚁和蜜蜂传粉;传粉系统类型多样、时空分异,与显花系统密切关联。(3)繁育系统可简单地区分为两性、单性异株和单性同株繁育系统,也可细分为两性、单性异株、单性同株、雌全同株、雄全同株、雌全异株、雄全异株等7类繁育系统。繁育系统功能多样,区域分异,与传粉系统关联。另外,笔者对植物生殖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理论创新、方法技术创新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对传粉昆虫蜜(粉)源植物的准确鉴定方法。【方法】通过文献调查,综述了传粉昆虫蜜(粉)源植物的鉴定方法。【结果】传粉昆虫蜜(粉)源植物鉴定的方法主要有野外观测、蜂蜜孢粉学技术、DNA条形码及宏条形码技术等3种方法。【结论】DNA条形码及宏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传粉昆虫蜜(粉)源植物鉴定中的应用中具有省时省力、研究成本低、近源物种鉴定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同时还可以实现混合花粉中每种植物花粉的相对丰富度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凤丹(Paeonia ostii)为我国新型食用油原料树种,了解其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有助于成功繁殖凤丹。【方法】分别采用TTC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对凤丹的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进行检测,利用杂交指数估算、花粉胚珠比(P/O)、去雄套袋人工控制授粉等检测繁育系统,同时野外观测昆虫访花习性。【结果】凤丹单花期4 d,群体花期17~19 d,呈现集中开花模式。花粉不具黏附性,柱头为湿型,雄蕊与柱头存在一定的空间分离。花粉寿命4 d,花粉活力第1天最高(65.21%),第2天略微下降,第3~4天急剧下降;柱头可授性在第1天较强,第2~3天最强,第4~5天开始减弱,随后逐渐失去可授性,至第8天完全失去可授性。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期重叠。单花具雄蕊(211±10)枚,总花粉量为159.7×10~4~576.3×10~4粒,单花胚珠数(67±3)枚,花粉胚珠比为58 940,杂交指数为4。人工控制授粉试验表明异交结果率与单果种子数量显著高于自交,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自花自动授粉和风媒传粉。传粉昆虫有蜂类、蚁类、甲虫与蝇类,其中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与黄熊蜂为主要传粉昆虫。【结论】凤丹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自交部分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研究(Ⅲ)——访花昆虫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5年6—9月对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访花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用各种多样性指数对访花昆虫的多样性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访花昆虫有251种,分别隶属于9目、62科、179属.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群落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的变化顺序是:针阔混交林群落>针叶林群落>岳桦林群落>苔原带群落;不同月份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的变化顺序是:7月末>7月中旬>6月末>6月中旬>8月中旬>9月初;在4个不同群落中,针阔混交林群落访花昆虫的物种数、个体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物种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群落;群落的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各不同群落访花昆虫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显著,访花昆虫群落多样性变化主要与植被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龙王山落叶阔叶林濒危植物缀块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调查了浙江安吉龙王山落叶阔叶林,重点分析了以濒危植物银缕梅(Shaniodendronsubquaele)、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和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为代表的三个缀块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1)100m2的面积中有植物47~70种;2)在这些植物中,51%~68%具鲜艳花被,60%~74%具小花冠,76%~87%有花序结构;3)繁育系统以两性花为主(48%~64%)、单性花为辅(32%~34%),孢子繁殖的较少(2%~20%);4)果实类型中,54%~60%为干果类,25%~40%为肉果类。作者认为,龙王山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相当丰富,昆虫、鸟类等动物在传粉和种子散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三个缀块的动态及濒危植物的命运,提出了该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具有极高的榕树种类多样性,榕树与其专一传粉榕小蜂互惠共生,在这个互惠系统中除寄生非传粉榕小蜂外,线虫伴随榕树和榕小蜂的繁殖周期有规律地生存和繁衍,这些线虫与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关系密切,且存在明显种的专化性.选择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的32种榕树,包括雌雄同株14种和雌雄异株18种,对自然寄生于榕树隐头果内的线虫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32种榕树中,有19种榕树的隐头果内寄生了24种线虫,其中7种线虫为已知种,17种是尚未描述的新种,在雌雄异株榕树上,线虫寄生雄果是成功的选择,寄生雌果则由于缺乏传粉榕小蜂携带传播,繁殖适合度为零.但仍发现6种榕树的雌果内寄生有线虫,这说明线虫能准确定位传粉榕小蜂雌蜂,但没法选择雌雄果.首次调查了西双版纳热带地区榕树寄生线虫多样性,结果很好地丰富了我国乃至亚洲热带地区榕树寄生线虫的物种数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21世纪初国内外蚜蝇科昆虫的研究现状:由于蚜蝇科昆虫物种多样性丰富,且各地区种类调查程度不一,种类调查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国外,蚜蝇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深入而且广泛,几乎涉及现生蚜蝇科昆虫的各个类群;生物学特性、生态防治等研究重点涉猎几个有益种类。国内蚜蝇科昆虫研究目前仍集中在物种多样性的调查方面,其他方面研究明显不足。因此,国内应加大对蚜蝇科昆虫研究的力度,特别是分子系统学研究,以便缩短与世界蚜蝇科昆虫研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杜鹃花的保育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长芹  高连明  薛润光  杨静全 《广西科学》2004,11(4):354-359,362
分析杜鹃花在横断山脉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总结目前中国杜鹃花研究和保育的现状,提出在横断山脉生态系统中有效保护杜鹃花物种和群落要加强杜鹃花资源调查、生态学和居群生物学的研究;确定中国杜鹃花的保育种类和重点保育地理范围;建立中国杜鹃花研究和保育的信息交流网络;加大对杜鹃花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促进杜鹃花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庐山植物园栽培的常绿杜鹃组(Sect. Ponticum)4个亚组的5种杜鹃为材料,开展了亚组间的6个种间杂交试验,包括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 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 Auriculata)、银叶杜鹃亚组(Subsect. Argyrophylla)和树形杜鹃亚组(Subsect. Arborea),以坐果率、种子千粒重、萌发率、绿苗率等为评价指标,分析探讨了其种间杂交的可育性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组亚组间的种间杂交坐果率为57.14%~88.89%,达到中、高级水平;2)杂交种子千粒重低于对应母本的自然结实种子,但仅井冈山杜鹃♀×皱叶杜鹃♂与母本间达到显著水平;3)杂交种子萌发率大多高于其母本自然结实的种子,表现出某种“超亲和”(super affinity)现象,但不同的亲本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4)部分杂交组合的绿苗率显著低于母本,表现出杂交衰退(hybrid weakness)现象;5)6个杂交组合可育性综合评价得分8~10分,均达到高育型水平.结果表明,常绿杜鹃组亚组间杂交具有高可育性.该结果为常绿杜鹃组杜鹃的杂交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百里杜鹃森林公园马缨杜鹃种群结构与更新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苇洁  陈训 《贵州科学》2005,23(3):46-49
马缨杜鹃是百里杜鹃森林公园长绿阔叶林群落组成中主要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马缨杜鹃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缨杜鹃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为集群分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种内种间竞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分布格局会由集群分布变为随机分布。马缨杜鹃种群在不同群落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多元化,即在某些群落中它亦可以一种稳定种群的形式存在,部分地段表现出为衰退型种群,特别是有性繁殖更新层的缺失使之成为一种不连续种群。为了这一特殊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尝试人工干预该种群的顺利更新和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是我国杜鹃属植物三大自然分布中心之一.为更好了解四川省杜鹃属植物概况,本研究构建了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SZ)杜鹃属植物标本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种类、采集地、海拔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SZ有16077份杜鹃属植物腊叶标本,分别隶属于6个亚属14个组29个亚组260种(包含11亚种、29变种),其中有85种3亚种9变种为四川特有.模式标本158份,隶属于2亚属17种;新增四川省杜鹃属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16种.四川省15个市(州)75个县有杜鹃属植物分布,以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雅安市和乐山市分布种类最多,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并结合园林应用价值筛选出四川省园林推广6个优先应用种类:黄花杜鹃、亮叶杜鹃、绒毛杜鹃、秀雅杜鹃、腋花杜鹃、凹叶杜鹃.  相似文献   

15.
陈宇  沈利娜  张强  蒋婷  卢永彬 《广西科学》2023,30(2):226-238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是目前世界上高等植物专科专属研究的热点科。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大多属岩栖性植物,绝大部分分布在岩溶地区,这些特化物种的生存、分化与岩溶地貌密不可分。本文利用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处理分析2000-2021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阐明苦苣苔科植物研究力量的主要分布,概述国内外研究方向并挖掘未来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时区图和突变词,认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如下:(1)开展种群生物学调查、经典分类学研究及新分类群的发现和发表,理清地理分布格局,建立种质资源库;(2)繁育体系的完善及濒危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3)开展包括系统发育重建等的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类群分类、系统演化及物种进化提供证据;(4)挖掘复苏植物耐旱调控机制及生态适应机制,为农作物安全问题及岩溶地区保护和治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Dettman JR  Sirjusingh C  Kohn LM  Anderson JB 《Nature》2007,447(7144):585-588
Establishing the conditions that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and speciation has long been a goal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In ecological speciation,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s evolves as a by-product of divergent selection and the resulting environment-specific adaptations. The leading genetic model o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predicts that hybrid inferiority is caused by antagonistic epistasis between incompatible alleles at interacting loci. The fundamental link between divergent adaptation and reproductive isolation through genetic incompatibilities has been predicted, but has not been directly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Here we empirically tested key predictions of speciation theory by evolv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speciation in experimental populations of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fter replicate populations adapted to two divergent environments, we consistently observed the evolution of two forms of postzygotic isolation in hybrids: reduced rate of mitotic reproduction and reduced efficiency of meiotic reproduction. This divergent selection resulted in greater reproductive isolation than parallel selection, as predicted by the ecological speciation theory. Our experimental system allowed 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and genetic isolation, and we demonstrated that hybrid inferiority can be ecological and/or genetic in basis. Overall, our results show that adaptation to divergent environments promotes the evolution o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through antagonistic epistasis, providing evidence of a plausible common avenue to speciation and adaptive radiation in nature.  相似文献   

17.
青海杜鹃花种质资源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省杜鹃花种质资源及分布作了研究,其产地及生态地理分布各异,许多种类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并对杜鹃花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沈立欣  陈训  周凤娇  王君 《贵州科学》2011,29(3):56-58,63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贵州分布的树形杜鹃亚组的3个种及两个天然杂交种杜鹃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对比研究.对杜鹃种子的四个主要形态指标进行描述,即种子的形状、大小、翅和肋,为其种间鉴别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杜鹃属植物的引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庐山植物园自1982年始开展杜鹃属植物引种驯化研究,共引种杜鹃花近300种(品种)。笔归纳了该园20余年来在杜鹃花引种栽培中所取得的经验,并通过对杜鹃在栽种地生长发育的观察,分析探讨了杜鹃属植物在庐山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原产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杜鹃生长好干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中高山地区引种的杜鹃生长极佳;(2)引自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的杜鹃生长好于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带(滇南及滇西南);(3)广生态幅的物种适应性好于狭生态幅的;(4)向温暖湿润气候演化的温带和亚热带林下类群的杜鹃生长良好,而向旱、寒生环境演化的高山类群或热带附生类群的有鳞杜鹃在庐山适应性差;(5)总体来看适应性强弱表现依次为:落叶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常绿杜鹃亚属,羊踯躅亚属,有鳞杜鹃亚属;(6)原产日本、北美地区的杜鹃在庐山生长适应性良好,久经栽培的种引种易于成功。  相似文献   

20.
长柄双花木为我国特有二级重点保护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和广东等省的部分区域。本研究综合分析了长柄双花木的自然地理分布特征、群落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繁殖生态学特征及其濒危的可能原因。导致长柄双花木濒危的原因主要有:(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花粉和资源限制、花粉竞争、传粉昆虫缺乏以及有机养分积累不足等,导致其有性繁殖能力差,结实率和结籽率低。(2)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困难,萌发率、成苗率。(3)克隆繁殖能力有限,自然种群中克隆个体稀少。(4)生境片段化导致种群缩小,更新困难。(5)严重人为干扰直接导致种群锐减。此外,本研究还从强化科学研究和和保护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其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